金融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优势与基本模式研究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务与底层技术的双向创新,以其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方面的独特优势破解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中触达难、风控难、盈利难等痛点,推动金融组织方式、服务模式、产品体系等不断创新,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多元主体、融合业态、数智应用的新型金融服务需求.根据核心技术、主要业务和组织形态,当前金融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传统金融机构"线上+线下"基础金融服务模式、综合平台服务模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综合分析以上模式,在金融科技全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应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数据价值开发与数据安全治理、农村金融生态构建与场景嵌入等各方关系,从而构建起"金融为民、科技向善"的高质量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其他文献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重要目标."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是"四化"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呈现的不同逻辑与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遵循统筹兼顾与集成创新的时代逻辑,主要改革进路为深化产业创新集成改革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深化城乡融合集成改革以优化工农城乡格局,深化资源要素集成改革以优化市场配置格局,深化平台示范集成改革以优化战略支撑格局,形塑纵深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环境.
韦伯认为,传统中国家产官僚制的支配形式阻碍了理性行政的发展,与儒教适应现世的实用主义伦理一起导致了中国社会无法自发产生理性的资本主义.韦伯的这一论断对传统中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从中国学术语境对韦伯的中国政治观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其对传统中国士人阶层、官僚体制以及政治模式等方面的误读,研究者需要在与韦伯的对话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伦理冲突是当代道德哲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查尔斯·泰勒基于语言本体论立场,重新思考语言与伦理的相互关系,提出化解伦理冲突的新方案.通过肃清对语言本质的错误理解,泰勒主张语言和伦理之间存在建构关系,并以此论证伦理冲突发生的根源在于语言,不同伦理理解在主体达成对世界的普遍认知之后,获得互相通约的可能性.由于单纯的建构关系并不足以应对多元伦理理解带来的挑战,泰勒的"调和论"进一步阐释语言带给人类的"灵活性"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动物性本能,转变自身去追求更高的善,从而达到调和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纷争的目的.
中国的创新发展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自上而下着力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微观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创新实践是一座知识宝库,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回顾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创新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入剖析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厘清中国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政策方向,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创新理论,提高中国创新理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诸多新挑战新问题亟待社会科学予以解答.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尤其需要解放思想,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勇于回应新时代的呼唤,乘势而上,实事求是地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大胆创新,为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与理论服务,充分彰显其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经济现代化是一种全球化现象,没有国家能够脱离全球经济而封闭、独立地实现经济现代化.然而,全球化并不是经济现代化的充分条件,对任何国家而言,实现经济现代化都绝非易事,这是由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周期叠加特征所决定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在开放的同时保持自主性,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通过财政现代化和发展制造业构建坚强的国内经济循环,在制造业取得优势后,贸易政策从“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协调双循环.政府在此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就经济现代化而言,成功的国家总是相似的,而失败的国家则各有各的失败.在国
本文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对经济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及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力实践与创新发展,是国际发展经验与我国自身发展历程的有机统一,与我国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生产上应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弥合金融与房地产产业过度繁荣导致的结构扭曲;分配上应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再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流通上应进一步推动流通体制改革,提高流通体系的数
组织体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既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探索的一个新创举,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自身的演进逻辑;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回应.从实践上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仍然存在结构上的"碎片化"、内部关系上的"紊乱化"、功能上的"梗阻化"等困境.因此,要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就必须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优化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
认罪认罚从宽并不仅仅是程序制度,其实体内涵也有待厘清.认罪并不必然构成自首或坦白,有自首或坦白情节也不一定成立认罪."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与"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之间是并立关系."认事"只能构成坦白,承认指控的罪名才能成立认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是认罚成立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认罚既要求愿意接受刑罚处罚,也要求积极履行赔礼道歉、退赃退赔、赔偿损失等义务.认罪认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定多功能从宽情节,并不一定取决于在刑事实体法还是程序法中规定该制度,关键在于认罪认罚情节的类型化.应当将认罪认罚情节划
由于开发与建制时间较晚,贵州古代契约文书的产生主要集中于清代.然而根据出土墓葬铭文买地券推论,贵州最早使用土地买卖契约的时间可以上溯至蜀汉时期.总体来看,贵州古代契约文书有多套系统,通行的契约文书是共性与差异性并存,但均对贵州古代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后,以清水江文书为代表的贵州古代契约文书研究成果纷呈,取得了世所注目的成就.新的时期,贵州古代契约文书研究之重点仍在清水江文书,在于强力推进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在内的综合研究,以充分释放清水江文书的“全息性”优势,并以此推进清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