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闭塞患者71例的5年随访分析

来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及评估预后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71例ICA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电话随访方式随访5年,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将ICAO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mRS≤2分)和结局不良组(mRS>2分);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5年后,纳入预后良好组48例(67.60%),预后不良组23例(32.29%).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他汀的患者相对预后良好,合并房颤、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胆固醇(TC)血症的患者相对预后不良,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并房颤、HCY和TC水平与ICAO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ICAO患者5年的预后总体水平较好.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ICAO患者预后相对良好,合并房颤、高HCY和高TC血症的ICAO患者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溶栓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联合侧支循环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溶栓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
目的:探究丙泊酚对脓毒症小鼠血脑屏障(BBB)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PF级C56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脓毒症(LPS)组和丙泊酚(PF)组,每组10只.LPS组和PF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注射LPS后的即刻和6 h后给PF组小鼠腹腔注射丙泊酚(50 mg/kg),给LPS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Con组仅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24 h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
近年来,组织学证实了Laennec包膜的存在,发现Laennec包膜间隙可以作为解剖性肝切除中手术分离的解剖入路。随着外科医师对肝脏手术认识的加深,Laennec包膜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中的地位必将日益凸显,认识、重视、利用Laennec包膜,有助于解剖性肝切除手术规范化,推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向更加精准、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本文对Laennec包膜作一系统介绍,并结合笔者在肝脏手术中相关的经验,总结Laennec包膜在入肝血流阻断和肝实质离断这两个解剖性肝切除的关键技术中的应用,发现通过Laennec包膜与
肝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最佳方法之一,移植肿瘤学理念的提出为肝细胞癌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在过去,手术成功率和围术期安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随着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推广,治疗的重心逐渐偏移到癌症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不同类型的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因而应对肝细胞癌肝移植的患者进行细化分层和差异化的治疗路径,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将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分为符合移植标准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和降期或新辅助治疗后的肝细胞癌患者。精细分层和分类管理是
自无张力疝修补术开展以来,补片类型和固定方式的选择成为外科医师术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补片固定方式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疝修补材料的发展,新型补片和补片固定技术已在临床普及,钉枪固定和缝合固定在经腹膜前疝修补手术中已较少使用,医用胶和自固定补片成为主流选择,也有学者认为,除大型直疝外,真空吸引固定补片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但最佳的补片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议,术中固定方式的选择也未达成统一标准。本文就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中不同补片固定方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术中固定方式的选
肝切除、局部热消融(LTAT)是治疗肝细胞癌最常用的治愈性手段。早期肝细胞癌(肿瘤直径≤3 cm)既是肝切除的最佳适应证,更是LTAT的最优势领域,对于其治疗首选肝切除还是LTAT,一直是一个争论性话题。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建立、设备的改进、技术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肝切除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的微创性、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升。相比而言,LTAT治疗早期肝细胞癌在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缺乏创新性进步和体系性推进,总体疗效缺乏实质性提升,学术地位受到了挑战。本文从早期肝细胞癌肝切除和LTAT的特点、影响
肝癌的治疗东西方指南间存在明显差异,晚期肝癌的治疗依然是个重大挑战。随着肝癌药物治疗的进展,靶向和免疫治疗逐渐从临床试验走向临床实践,我们已经进入了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时代,为进一步推动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肝细胞癌术后有着极高的复发率,目前尚无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用于减少术后复发,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结合复发风险预测模型,选择性的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新辅助治疗,目前最亟待统一的是标准问题,肝门淋巴结转移是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肝细胞癌进行
气管外伤、狭窄、肿瘤以及部分先天性疾病可严重损伤正常通气功能,引起组织缺氧,危及患者的生命。气管病变切除重建是治疗这些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临床中仍无长期安全可靠的方法能够实现长段气管损伤后的重建,组织工程化气管可能是目前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软骨作为组织工程气管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起到提供力学支撑并维持气管整体性的关键作用。组织工程气管软骨再生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软骨细胞的来源、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策略和水凝胶材料复合支架的制备、生物活性因子的研究和应用等,本文通过对这几个部分进行探讨,综述
微小核糖核酸(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RNA,在组织与体液中均稳定表达,通过与信使RNA(mRNA)序列互补来降解靶mRNA,阻断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在转录后调控和不同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微小核糖核酸-196(miR-196)作为miRNAs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组织及细胞中异常表达,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n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n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41岁(四分位数间距39~43岁),男性29例(56.8%),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