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生,几回熟?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人有着这样相同的经历:在见过别人一面后,下次再见到这个人又不认识了;而且见过两次后,第三次见面后也不记得曾经见过,并没有做到“一回生,二回熟”。这时候往往会让人感到很尴尬,担心会给对方留下“目中无人”的不良印象。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认人能力较弱呢?他们真的是目中无人吗?
  阅读经历越长 眼神越差
  以往人们大多认为,眼神儿差,认人能力弱是因为自己没有用心造成的。例如:有的知识分子为自己辩解说,自己经常喜欢思考一些问题,于是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容易走神,因此不大容易记住人。虽然这些解释没有完全说清楚谜底,但还是有些道理的。那么真正的谜底是什么呢?
  最近,法国研究人员对三组人员的大脑进行扫描,其中一组是10名不识字的人,一组是22名于成人阶段才学习阅读的人,另一组是31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阅读的人。通过对脑部扫描发现,识别面部和阅读都会用到同一脑部区域,这部分先前被叫做“视觉字形区”,而且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与其阅读能力成正比:阅读经历越长的人,认人能力相对就越弱;反之认人能力就越强。
  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大脑的功能挤占现象其实很正常,也一直在进行中。如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诸多挑战,人类的大脑功能被迫“强制拆迁”,一些新的神经功能会硬行挤占那些固有的脑区,人类就利用这些新挤占的脑部区域来应对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一些原始的本能逐渐减弱或退化,比如面对危险时的应激能力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减弱,现代人识别面部的能力也要比原始人弱许多。
  当然,阅读经历长的人也未必个个眼神儿差,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因为人类同一脑区其功能强弱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视觉字形区本身比较大,这导致他们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很强大。
  30岁认人能力最强
  美国哈佛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人的认人能力强弱不但与阅读经历有关,还与人的年龄有关。
  科学家找来4.4万名年龄在10到70岁之间的、智力和记忆力都很正常的志愿者,请他们参与面孔记忆测试。在第一项测试中,志愿者被要求用20秒钟的时间记住一张面孔的图像,图像包括1个成年人面孔的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这样先后记忆了6张图像。3天后,科学家把其他面孔图像与前面6张面孔图像混在一起,请志愿者指认他们见过的面孔。第二项测试与第一项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增加了认人的难度——科学家用电脑对志愿者先前看过的6张面孔进行了模糊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识别面孔的能力在10岁到20岁之间急速上升,20多岁的时候进步就比较缓慢了,到30和34岁之间达到顶峰,识别面孔的准确率平均能达到83%的正确率。但到了34岁以后,人的认脸能力便开始缓慢下降了,65岁的老人的认脸能力变得和16岁的年轻人差不多了。在后续的实验中,科学家将先前测试中的成人面孔换成了儿童面孔,并进行了同样的测试,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科学家认为,人之所以到了30多岁,面孔识别能力才达到最高峰,不是因为那时候人的记忆力达到最高水平,而是人识别人的经验到那时候已经积累得很丰富了;而34岁之后,认人能力之所以会逐渐减弱,是因为人的记忆力开始走下坡路了。
  科学家指出,研究人的认人能力的强弱变化,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大脑的理解,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认人能力差的误解、自卑和尴尬心理。同时也启示人们,认人能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例如,可以在交往时多看一些别人的面部,事后再回忆一下别人的面貌。这样,等到下次和别人交往时,就真能做到“一回生,二回熟”了。
其他文献
晚归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了家门口,门铃按了一遍又一遍,仍不见有人开门。我掏出叮当脆响的钥匙圈,卻忽地记起一些久违的事来——  和煦的阳光悄悄地散落在我7岁稚嫩的脸上,也铺洒进了我明亮的家,把一切新的装饰都照得灿灿生辉。这是我的新家,这也是那钥匙声第一次在我的脑海里有过回忆。正是当爸妈手边银白的钥匙圈叮叮当当地响起时,那个声音便在我的心里开始发芽,成长……  当钥匙声响起。  “他们回来了!”我
用生命爱球的项处  全世界第一个记录在案的超级球迷,出现在汉代,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项处是一个非常痴迷于蹴鞠的球迷,某日染上严重肺病,名医淳于意为他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尤其是激烈运动,但作为一个狂热的球迷,项处不听劝告,仍然外出踢球,结果吐血身亡。这是用生命在爱球啊!  “足球泰斗”刘太公  一个超级球迷,如果有一个孝顺且有钱还支持自己疯狂的儿子就更好了。《西京杂记》中记载,刘
秋天的黄土地,是半眯着眼的,秋风轻轻一摇就醒了。辽阔的土地,在老农的面前俨然是刚揭开盖子的蒸笼,空气中飘散着酵母的清香,每一粒泥土都雾气沉沉,蒸腾着阳光雨露。大自然用自己的手法完成对泥土的驯化,深秋的每一块土地,都是一个雌性且柔软的宫体,用接近春水荡漾的节奏,迎接小麦落种。批注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天的黄土地”拟人化,黄土地到了秋天,仿佛睡醒了。把大地比作“蒸笼”和“宫体”,“蒸笼
最爱吃红肉  英国学者爱德华·比达尔夫仔细研究007系列小说,推出《烹饪执照》一书,揭示邦德的饮食习惯。他告诉记者:“他(邦德)是红肉爱好者,尤其喜欢羔羊肉和牛肉。”小说中多次出现邦德大快朵颐烤羊肉串的场景,尤其是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一书中。  比达尔夫说,邦德注重早餐,通常吃下大量炒蛋和培根。当他在牙买加执行任务时,多食用奶油和牛奶。英国饮食协会的凯瑟琳·柯林斯说,这样的早餐相当适合忙碌人群,
1、灰尘是普遍存在的,灰尘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所组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2、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把“沙浴”作为它们美容的一部分或一种社会礼仪。  3、鸡很喜欢洗“沙浴”,笼养的鸡有时会在没有任何尘土的地板上洗假“沙浴”。  4、相反,人类尽力地远离灰尘。英国工程师H·塞西尔·布斯在1901年发明第一台电动吸尘器。他把用汽油发动机驱动的真空泵装在马车上,挨家挨户服务,把三四条长长的软管从窗子伸进房
人类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杂食动物,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吃得下去,所以人类才能够在缺少食物的年代里不会灭绝,繁衍至今。如今,饥饿已经不能威胁到人类了,由于各种粮食的产量大幅增加,我们的食物链就变得简单了一些,获取蛋白质的途径就变成了养殖的鸡鸭鱼牛羊猪。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挑战传统,比如以下这位将昆虫当成主食吃了一个月的朋友。  把昆虫当成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替代猪牛羊等等牲畜是一些科学家提出来的一种设想,
摘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部分。用好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教材资源,以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用问题来导学、进行读写共生的写作训练以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关键词:思维品质;语文教学;问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言文
不管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每天都在与人谈判。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迈克尔·P·哈塞尔恩和伊莱恩·M·王发表了一篇最新文章,文中指出“拥有一张大脸的男性可以在谈判过程中如鱼得水,但若谈判需要妥协时,大脸反而对他们不利。而且,比起那些相貌平平的人,有魅力的男性会被认为是更好的合作伙伴。”为了验证这一说法,他们还模拟了四个谈判场景。  在第一个场景中,他们发现脸大的男性比脸小的男性谈下
在我们巨大的大脑以及石器工具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进化出直立的身体姿势。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人类进化出以两条腿直立行走,而我们的类人猿表亲们必须用四肢呢?作为两足行走的动物,可能比四肢着地运动实际上花费更少的能量。解放了上肢以后,我们的祖先还可以携带更多的食物。直立的姿势甚至有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体温,减少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面积。
青霉素的发现  许多药物的开发过程中一直都充斥着偶然的发现和疏忽,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要属青霉素了。一天早上,苏格兰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回到实验室,发现一些从窗户吹进来的尘埃杀灭了他正在培养的细菌。那种入侵的物质是一种叫特异青霉的霉菌。更罕为人知的是,这件事发生在1928年——离青霉素第一次成功用于治疗人类疾病隔了足足13年之久。  这个发现之所以长期休眠是因为弗莱明觉得这没什么实际用途。后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