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机制及防治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anj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并与肿瘤转移复发密切相关。高凝状态形成机制与肿瘤、肿瘤相关治疗、合并症等相关。诊断指标主要有血小板、凝血与纤溶、P-选择素和溶酶体蛋白、血液流变学等。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应预防血栓栓塞,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应用溶栓,伴有高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应予化疗联合抗凝治疗。

其他文献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淋巴瘤(ARL)是一组异质性肿瘤,预后较差。近年来阐明的发病机制包括HIV引起的免疫损伤、EB病毒的感染及基因的改变。ARL的病理类型主要有4种,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原发渗出性淋巴瘤和浆母细胞淋巴瘤。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和遗传学特点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有利于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MPM的诊断主要依靠胸膜活检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MPM的治疗应以手术加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有胸膜外全肺切除术和胸膜部分剥脱术。放疗以三维适形为主。化疗以顺铂和培美曲塞为标准。免疫治疗的主要靶点有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等。
目的研究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ARE)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LLC)体外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ARE对LLC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对照组、ARE组、GW966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抑制剂]组和GW9662+ARE组4组LLC细胞的侵袭力。实时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4组细胞
30%~5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脑转移。NSCLC脑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治疗措施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目前推荐采用新的预后评分系统来预判患者的预后,根据预后评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或替吉奥治疗进展期胃癌(AG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AGC患者共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B组31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比较两组反应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无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RR、DCR、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瘤生存患者预防抗凝治疗疗效。方法将159例未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带瘤状态NSCLC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抗凝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78列)。治疗组81例在常规抗肿瘤治疗同时给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5 000单位每12小时1次,干预时间为10~30 d。对照组78例仅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结果NSCLC患者抗凝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细胞角蛋白14(CK14)除在正常基底细胞表达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K14主要表达于肿瘤中心的周边部位,在肿瘤的非侵袭性部分十分罕见,并且肿瘤的侵袭性越强,含有CK14的细胞就越多。由此看来,CK14基因在多种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项指标。
中期18F-FDG PET-CT能提供代谢功能和形态学的双重信息,成为评估淋巴瘤患者疗效及其预后最为敏感的手段,也成为指导临床试验设计及改变临床应用的依据。目前,如何合理化应用中期18F-FDG PET-CT仍存在争议。
期刊
体外研究表明樟芝具有多个胞内靶点,影响着细胞生长、凋亡、血管新生以及侵袭和迁移。这些靶点包括肿瘤抑制基因、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因子、血管新生以及迁移因子、凋亡和存活调节剂。此外,樟芝还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力间接地起到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