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特征聚类分析法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提出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方法,即病理学特征聚类分析(pathological feature clustering,PFC)法,学生将具有相同病理特征的不同疾病进行聚类,并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纳入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77名本科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8~20名同学。每组学生将从以下4个主题中选择一类疾病作为主题并总结疾病的组织学特征:①口腔黏膜疾病;②牙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口腔颌面部囊肿;③唾液腺疾病;④上皮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简称为主题1、2、3、4)。在讨论特定类型疾病时,选择该类疾病为主题的小组为总结组(SG组),其他组为非总结组(NSG组)。各组学生通过相同的病理特征对疾病进行总结后,通过幻灯片分享展示总结结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比较课前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评估学生对PFC教学方法的接受度(≥3分表示满意),问卷包括8个客观问题和1个主观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设计,每个问题1~5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个问题打分。各组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课前测试结果显示,主题1、2、3的SG组学生得分[分别为(5.6±0.8)、5.0(1.0)和(2.9±1.0)分]均显著高于NSG组[分别为(5.1±1.0)、4.0(2.5)和1.5(2.5)分](U=402.50,P=0.047;U=392.00,P=0.026;U=295.00,P=0.003)。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在主题1、2、3、4中,SG组与NSG组的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squamouscellcarcinoma,SNSCC)是耳鼻咽喉科的少见病,其年发病率约为0.32/10万。SNSCC的发病与职业暴露密切相关。大约30%的SNSCC中可检测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其中非角化性SNSCC的HPV阳性率高于角化性SNSCC。SNSCC的总体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率约为50%,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以手术、放疗、化疗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当前SNSCC治疗的标准。对于可切除的SNSCC,根治性手术 辅助放(化)疗是主流
期刊
上颌中线间隙是临床常见病,其可显著影响患者前牙美观。本文对上颌中线间隙的病因进行归纳,总结使用局部瓷贴面关闭上颌中线间隙的适应证、临床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较传统修复方法,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大大简化了缺牙患者的修复治疗过程,同时提高了修复的准确性。口腔固定修复的全数字化流程,不仅能有效提高修复治疗的效率、准确性与可预期性,而且有助于多学科间合作,保证治疗的系统性,由此成为口腔修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口腔固定修复全数字化流程的概念、关键技术、材料进展与应用以及尚存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口腔美学修复涵盖了从面部美学到牙齿美学,从宏观美学修复目标到局部美学修复目标的实现。作为从事口腔美学修复的医师,需要同时面对和解决患者越来越高的诊疗需求以及口腔医疗行业日趋规范的需求。从事口腔美学修复的医师应建立以美学诊断为中心、跨学科美学修复为手段、精细化显微化修复为特征的口腔美学修复全局理念和实践体系。从事口腔美学修复的医师应该是美学修复方案和治疗计划的制订者,同时也是最终美学效果的实现者,应准确把握口腔美学修复全局理念和实践体系,为广大的患者提供规范化、优质化的口腔诊疗服务。
目的基于三维人脸模板的非刚性配准过程探讨外鼻缺损三维形态补全方法,为鼻赝复体的数字化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方法选取2022年6至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体缺损或缺失男性患者20例,年龄18~45岁,采集患者原始三维颜面数据,用GeomagicWrap2021软件构建外鼻缺损三维颜面数据。使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结构化三维人脸模板数据,基于非缺损区形态,通过MeshMonk程序(一种非刚性配准算法)将三维人脸模板变形配准至外鼻缺损三维颜面数据上,获得三维人脸模板个性化变形后的数据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alpha,PDGFRα)对小鼠锌指蛋白阳性间充质干细胞(glioma-associatedoncogenehomolog1-positivemesenchymalstemcells,Gli1 -MSC)双向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繁育双报告转基因小鼠ROSAmT/mG/Gli1-CreERt2/PDGFRαfl(实验组)和ROSAmT/mG/Gli1-CreERt2(对照组),选取两组4周龄小鼠各20只,
目的基于口内扫描数据测量和分析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为口腔临床提供牙体解剖学数据。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间送至福州市维尔德义齿加工厂进行义齿制作的840颗全冠预备体口内扫描数据,除第三磨牙外,分为上下颌14个牙位(同颌同名牙归入相同牙位,每个牙位全冠预备体男女各30颗),使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分析各牙位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并根据各牙位数据均值进行分组,使每组最大和最小值与整组均值的差值≤±1.00mm。分析各组肩台周径的差异及同组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结果双因素方差分
目的探索一种能辅助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序列分牙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制作方法,初步评价其可行性,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的下颌第三磨牙低位水平阻生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0.2±2.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显示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取患者口内全牙列范围印模、进行牙颌模型光学扫描。通过Mimics24.0、GeomagicWrap2021、Magics21.0等软件对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光学扫描数据进
目的通过在单细胞水平分析小鼠磨牙细胞间异质性,构建牙髓细胞发育的时空图谱,进一步揭示牙齿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收集出生后0、3d的C57BL/6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各10颗,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RNAsequencing,scRNA-seq)技术进行测序。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提取出生后7d小鼠磨牙scRNA-seq数据,与0、3d数据进行合并分析。使用Seurat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标准化、降维和聚类分析;Monocle程序进行拟时序分析,预测发育轨迹;Sc
近代中国牙医师先后创办8所牙医学院校,其中3所由本土成长起来的牙医师司徒博发起,并且唯有其创建的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目前缺少对司徒博所建牙科学校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史料挖掘,将创办者从事牙医经历与其最初创办的两所院校的发展相结合,重点分析学校建设背景和经过,以及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和学生培养等情况。结果显示,前两所牙医学院创办过程中培养了专业力量并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期间虽然遇到困难,但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为上海牙医专科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基础。梳理这部分历史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再现近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