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观察 深入探究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_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细“观察点”,让观察有的放矢。比如,为盆栽设计一张记录表,包括日期、植物浇水状态、花朵个数、叶子数量和状态等等。由于小班幼儿还不能熟练地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可以采用贴纸。当然,每次孩子向我要贴纸的时候,我都会给两张,一张用于做记录,一张用于奖励他的细致观察。这样,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极大增强,并且坚持不断。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不再止步于表层的欣赏,而是慢慢学会了照顾小花,学会了细致观察、计数和分类,甚至后来还发明了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来表示对应颜色的花朵。
  妙用“意外点”,借机会因势利导。自然角可以放在室外,这样常常一阵风、一场雨、一群蚂蚁都会引起突发状况,引发幼儿的关注。比如,中班时,我们在鞋盒里种植了整根的玉米棒,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猜测玉米能否发芽,观察叶子上的露珠,探究棒子上的根须……一天早晨,楠楠惊奇地发现玉米盒里的土表面出现了许多细细小小的、像沙子一样的颗粒状泥土,还有许多蚂蚁在窗台上、地面上、鞋盒里来回穿梭。孩子们掀开盒子的底部,发现有许多蚂蚁;观察上面的泥土,发现有凹进去的洞口,于是确定:一夜之间,蚂蚁把家搬来了这里。我顺着孩子们的想法,和他们讨论起来:为什么蚂蚁要把家搬到这个盒子里?端端说:“因为盒子里有玉米呀,它看到有吃的,所以搬过来。”辰辰说:“因為前两天一直下雨,蚂蚁要搬家呀,我们们这个盒子高(在走廊的窗台上),蚂蚁搬过来就不会淋到雨啦。”土豆说:“蚂蚁喜欢吃甜甜的东西,我猜想这个盒子里的玉米一定是甜蜜蜜的。”琪琪说:“我觉得是蚂蚁生小宝宝了,它的家太小了,住不下了,所以搬到我们这里来造新房子。”从此,我们的自然角热闹起来,孩子们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蚁穴,查看玉米叶有没有被吃掉,并围绕蚂蚁进行了许多猜想:蚂蚁会吃玉米吗?它们的家是什么样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分工……为了探寻答案,他们自发地收集关于蚂蚁的各种书籍、图片资料,辰辰妈妈还特地买了一个蚂蚁工坊放到班上。孩子们在教师与家长的支持下,真切地观察到蚂蚁挖洞的忙碌,了解了蚁穴的纵横交错,发现了蚂蚁食物的多样,理解了蚂蚁团队的分工与合作。而这仅仅源于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现以及教师的细心呵护与推进。
  巧抓“兴趣点”,促学习不断深入。这学期,我们开展了水培洋葱的活动,一颗小小的洋葱在玻璃罐中生根、发芽、长出茂盛的葱管。一天,诗书尖声叫道:“我的洋葱长得太长、太重了,都把它自己压倒了。”我走过去一看,他的洋葱侧躺在瓶口,整个横了过来。我问:“那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会儿,说:“我需要剪刀,我要给它剪剪,这样它就能竖起来了。”说着,径直到教室,拿了把剪刀,把每根洋葱叶子都剪掉了一半。佑佑看见了,问:“你在干嘛呀?你剪断了,它不会死吗?”诗书说:“它长得太长了,上面太重,就倒了,根吸不到水,我把它剪短一点,它就能直起来了。没事,在家里我妈妈剪过的,剪了它还会再长的。”佑佑说:“我觉得你像是在给它剪头发。”诗书说:“是呢,我在给它剪头发。”剪完之后,诗书把洋葱扶好:“看!我的洋葱又立正了。”面对佑佑的质疑,诗书一再肯定:“我妈妈就是这样剪洋葱的,剪完后它还会再长的。”但孩子们还是持怀疑态度,一连几天,他们都去自然角观察被剪了“头发”的洋葱。看他们如此感兴趣,我请诗书把家里被妈妈剪过的洋葱带来,放在自然角供孩子们做对比观察。看到他带来的植物,立刻有孩子认出这是葱,不是洋葱。我鼓励他们用写生的方法记录下对比观察两者的结果。孩子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洋葱剪掉的截面部分干枯、停止生长,其他部分的叶子依然在生长,而葱剪下来的部分又重新生长出来,从而发现了植物再生的奥秘。进而,我们把“兴趣点”放大,不仅限于植物的再生功能,还将探究的眼光转移到动物及自己的头发、指甲上,找到了许多再生的秘密。
  保护“生成点”,以问题引领探究。天气渐渐转凉了,孩子们发现自然角水培红薯的叶子开始枯黄,担心红薯被冻死,于是决定给红薯造一个暖房。面对自然情境中生成的问题,我用一系列的追问引发了孩子的讨论:暖房是什么样的?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做多大呢?怎样进行固定?经过商讨,孩子们自发组成了暖房建构小组,通过查阅蔬菜大棚的相关资料,设计出暖房建构图,带来搭建所需的材料:铅丝、保鲜膜、卷尺等,开始搭建。他们把暖房建在向阳、避风的窗台上,用卷尺测量出暖房的长和宽,用乐高积木做支撑柱,用夹层结构把保鲜膜固定住,成功搭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暖房,把红薯搬了进去。
  但是,参观以后,许多孩子提出质疑:暖房不够高,有些红薯被压弯了;暖房的保鲜膜中间有缝隙,会漏风的;暖房的推拉门不灵活,保鲜膜在铅丝上容易缠住,不好推拉……于是,建构组的孩子用图画的形式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了回应与解释,同时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与反思,拟定并尝试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用部分重叠的方法弥合保鲜膜中间的接缝。虽然一夜之后风又把缝吹开,但他们没有放弃,改用透明胶贴。由于保鲜膜“屋顶”悬空,很难贴牢,最终他们更换了材料,用一次性桌布把暖房三面包住;把推拉门换成卷帘门,更方便照顾植物;并且加高了暖房的高度,预留了红薯生长的空间。暖房终于建成了,孩子们把红薯搬进去。小智还带来了温度计,测试暖房的保温功能。这一次的生成活动让我们的红薯安然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植物生长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就像一汪静静的清泉。而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意外发现,以及师幼互动后的课程生成便是投入这汪清泉的石子,激荡起涟漪,吸引着孩子们继续主动探究、深入学习。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刊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从今年开始,本刊邀请了编委专家、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进行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最新政策的全面解读,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大数据、 MOOCs、高校云服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大家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将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陆续刊登在杂志上,供广大读者研究和探讨。本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究
试卷报告    本套试卷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与要求设置,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坚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同时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原则,本套试卷涵盖九月份旧课标地区复习的主要内容,涉及集合、函数和导数,并对函数和导数这一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作了重点考查,客观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主观题突出考查理性思维和思想方法,但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倡导通性通法,
随着互联网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网站也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应用需要用户账号才可以正常使用,而相应的每个账号上都要设置密码. 如果将大量的账号都设置为同一个密码,这无疑是带来了很高的密码泄露风险;但如果将每个账号单独设置密码,又会觉得数量繁多难以记忆. 那么,怎样才能安全设置大量的常用密码呢?  初级篇  ——我的密码你别猜  首先要确定的是,任何密码都不可以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是《数列》这一知识板块的起始章节,统领着整个数列知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的求法、Sn与an的关系等. 试题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 选择题、填空题以基础题为主,也常以创新题的形式出现在压轴位置;解答题中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重点考查递推数列问题,常与函数、不等式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主要考查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
为便于说明,先将考题及参考解法摘抄如下:  (1)证明:2≤xn
概率统计部分的高考试题通常是对课本原题进行改编,通过对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变式和拓展,从而加工为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贴近实际的问题。由于信息量较大,往往让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筛选信息,化繁为简,拨云见日,本刊试题研究组的崔北祥、袁琳、黄邦活三位老师特命制了四道典型的概念题。
[摘 要] 行程问题的基本量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s=vt),行程问题除了路程关系,还有关于时间的描述(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 解复杂的应用题时,设未知数,列方程都需要根据相等关系进行.  [关键词]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相等关系;应用题;行程问题  内容综述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中较重要的题型之一,也是较难的题型之一,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有畏难情绪,就是从学行程问题开始的
2013年5月我校新的岗位聘任中,有幸承担了我校综合档案室的管理工作。从那时起我便以 “档案人”自称,是缘分也是机遇;是发展的平台更是对自我的挑战。初次面对档案感到的是陌生和无助,仿佛走进一个大的空房子,我却像是个蹩脚的设计师,没有设计的灵感和操作的思路。然而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我告诫自己——天道酬勤。从我做起为努力打造我校档案文化品牌而努力奋斗。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是为了有效的利用,更好的为学校的建
试卷报告  本套试卷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设置,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在选材上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宽角度、高视度、多层次考查数学理性思维,难易程度上尽量贴近高考要求.在试题的设计上,本套试卷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填空题一方面注重对知识点的覆盖性,另一方面注重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
陈俊武,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2019年10月,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虽然已是鲐背之年,但陈俊武一直在研究碳减排等重大战略问题,不断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您90多岁了还在坚持工作,您的动力来自哪里?您的初心是什么?”洛阳一群“90后”青年看望陈俊武时问道。科学家的语言总是那样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