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次都感触颇深。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你帮助,让你有自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的很多话语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并深有同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看完了这本书,我脑海里出现了以前的一段经历。
  2005年,我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班级中有这样一名男同学,高高的个头,粗壮的身体,非常调皮,很爱捣蛋,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做鬼脸,拉前面同学的衣服,拽女同学的辫子,下课后到处乱蹿,惹是生非,找人打架……同学经常会来打他的小报告,只要你想到的他都能做到,你想不到的他也能做到,让同学、老师头疼不已。批评对于他效果不大,想表扬也无从下手。
  一次秋游时,他的表现却让我刮目相看,并找到了教育良方。在秋游的早晨,他兴高采烈地拿来两个话筒,给我和搭班的教师,让我惊讶不已。在爬山的时候,尽管他气喘吁吁,但他一直在我的身边。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感动,我担心老师爬不动就准备背你。多好的孩子!那天也许是累了的原因,他非常安分,相当守规矩。看到他的样子,我猜想他平时的那些举动是不是与他过剩的精力有关呢?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给他买了一个篮球,要求他下课后就到操场上打球,上课时回教室。每次下课他都很积极,一般都是满头大汗才回来。也许是因为累了,以往的一些举动明显减少。上课他开始能够定神了,作业也慢慢能够做出来了,他受到的表扬也随之多了起来。同学对他的评价也渐渐好了起来。当然,对于他,我倾注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变化非常显著,行为改变明显,成绩迅速攀升。
  反思本个案的教育,结合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的体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对待我们的学生。
  一、教师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
  教师应注意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观念与习惯,就是出现了相同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能简单和单一。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特点,了解学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上述的个案中,我没有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教育,而是让那名男同学出去打球以宣泄他过剩的能量,批评和惩罚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了,因为他已经非常适应这些了,不太在乎了。而且批评和惩罚只能积累更多的怨恨,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当然,不是我们不需要批评和惩罚了,只是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应该适合学生的具体特点。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是有需要的,并且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并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才容易产生求知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先适当满足学生尊重与爱的需求,抚摸一下学生的头顶、给学生一个关爱的问候等适当的亲昵行为,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这对学生而言会产生莫大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亲情化的教育。
  三、教师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教育
  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中国教育报》曾刊出了戴嵩松回忆30多年前受到“一次意外表扬”引发了她一生对自然科学的偏爱。事情是说:上五年级时,她生病住了20多天的医院,病愈回校上课的第一天,恰巧碰上自然课小测验,由于她一堂课也没有上过,自然考不好,只考了50分,晨读课上新来的班主任讲评自然测验情况。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要提出来给予表扬。同学们也给予热烈的掌声。也就是这次意外的表扬,使她以后对自然科学格外偏爱。因此,教师应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使是那些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抓住一些优点或挖掘一些优点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激发上进心。有人说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师者。
  四、教师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教育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应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在实践中,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
  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但教育也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态度与精神,坚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构建一个和谐而高效的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根据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结合古诗特点,教学时应当避免平均用力,侧重在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完美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 古诗  一、 教材及学情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
【摘要】作业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开展的一种活动,作业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消化,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种方式。数学作业批改评语的作用不容小觑,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评语价值 重要抓手  作业布置和批改是教学“六认真”内容之一,布置和批改作业几乎是每位教师每天的必做工作,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对作业的批改都要做到有收必批、有改比评,这里的评既包括了作
[摘要]教育的原点是学生,学校课程就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生理天性去挖掘课程内容。青岛台东六路小学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充分关注学生多维度学习的发展需求,构建了凸显学校“博雅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合’课程”,即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领域进行删减、融合、增补、重组,通过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多维、多彩的
一次磨课,一次成长;一次磨课,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每次磨课后的修改,都伴随着思想的冲突,挣扎很多,困惑也不少。虽然一次一次地否定、一次一次地改进,但辛苦的背后,我的教学却真正得到了成长。  记得那天,教研组长突然通知要我上一堂公开课,我顿时慌乱起来:一则,我好久没有上公开课了,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我已是那锈迹斑斑、缺口众多的老刀,能上得好吗?二则,上什么呢?翻开数学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也没有自己
[摘要]以学生的合理理解为中心,注重联系学生的阅历经验和课外搜集的诗歌内容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准确地抓住“诗眼”,以此破“窗”而入,最终让学生凭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悟全诗境界。  [关键词]合理性 主体性 经验与视野  [教学片段]  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一下,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请说明理由。  (生自由读诗、思考)  生1:老师,我认为“诗眼”是“还”字。课前我查
当前,“有效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我们知道,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应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知识、思维、能力等诸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课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应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不久前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认知瓶颈问题,展开多元释疑活动是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展示。借助学生旧知、借助教学媒体、借助教师教学经验,都可以为顺利释疑形成引导,真正体现借力打力效果,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思维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技巧 解疑 借力打力  小学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思维也比较单纯,遇到学习困惑,常常是因为缺少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表现有细致观察意识,及时发现学生
【摘要】学习中心句是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本文重点阐述了从读、品、练、习中悟得对中心句的认识与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部编版 中心句 悟得  部编版第六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为: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因此,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都肩负着对中心句从认识,到理解,到巩固,到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任务。《富饶的西沙群岛》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这篇课文第四自然
教育的真谛是向人类传播生命的气息,造就幸福人生。当前一些小学生漠视其他自然生命,轻视自己生命。注重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意识浸润学生心灵,完满学生人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浸润过程,仅凭每周两节的品德与生活或者品德与社会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广泛拓展,广泛开辟生命教育领域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性是它的灵魂,而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上让学生在“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品读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品德。  [关键词]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爱国情怀 远大志向 传统美德  《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课程。历史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