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不同无性系种子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来源 :种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无性系种子园种子品质特征及遗传变异规律,筛选优良种质,从而提高种子园营建水平,从杉木种子发芽特性(发芽率、霉变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持续时间和发芽时间),优良程度(优良度、空粒率和涩粒率)和生物量(千粒重)3个方面对2代种子园16个无性系进行了10项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持续时间和发芽时间之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优良度与空粒率、涩粒率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发芽时间达到显著正相关.不同无性系间各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遗传差异,发芽势、发芽率变异系数较大,千粒重次之,优良度变异系数最小.通过综合评定法选择出5个品质优良的无性系(BJ 3、BJ 5、BJ 1、BJ 9和BJ 2),筛选的优良无性系可为杉木种子园营建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种质材料.
其他文献
以20份糜子(Panicummiliaceum L.)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2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研究干旱胁迫对糜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比较其抗旱性.结果表明,20份糜子材料萌发期抗旱性间存在差异;干旱胁迫下,20份糜子材料幼苗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株高和根长均低于对照(除TL和ML外);幼苗地下部生长速度快于地上部的;RWC与对照相比呈下降趋势,且降幅在不同材料间存在差异;叶片内MDA和Pro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增加量在不同材料间有差异,但XY和TG叶片内MDA含量低于对
以珍稀濒危植物威氏绿绒蒿(Meconopsiswilsonii)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和体视镜观察种子微形态特征,同时测定种子的含水量、吸水率以及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外源激素浸泡种子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GA3、6-BA、SA和NAA处理对威氏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威氏绿绒蒿种子近肾形,种皮纹饰为褶皱型;种子处于正常状态且具有活力,具备萌发潜力;在所设激素浓度范围内,使用800 mg·L-1 GA3处理时效果最好,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最高,分别为93.33%和27.56%;NAA浓度为80
采用盆栽反复干旱法对17份纤花香茶菜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测定其冠层萎蔫比例、叶片含水量、株高等10个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等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有抗旱性差异的种质进行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隶属函数值与叶长和叶面积的相关性较大;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归纳为光合因子、产量因子和生长因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438%;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强抗旱型、中抗旱型、弱抗旱型和抗旱敏感型四种类型;抗旱性不同的种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应答策略不同,弱抗旱型种质需要做出更强烈的生理应答来应对干旱
以黄金薯微型薯和中薯8号微型薯,中薯8号无菌苗茎段和Desiree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FAD2基因转化马铃薯,并对影响转化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分析,最终获得黄金薯微型薯阳性植株3株,转化效率为13.3%;中薯8号微型薯、中薯8号无菌苗茎段、Desiree无菌苗茎段各2株,转化效率分别为25%、15.4%、25%.确定FAD2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用马铃薯茎段转化比用马铃薯微型薯转化效率高,且工作量和污染相对较少.
为测定高原特色植物抑制杂草的效果,采用实验室生物检测法对5种高原特色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高原特色植物的水浸提液对2种杂草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质量浓度增大,影响作用加大.其中草木樨的水浸提液在质量浓度为5 mg·mL-1以上时,对2种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率、根长抑制率、芽长抑制率均达到了100%.因此,可以将草木樨作为开发植物源农药的重点候选对象.
为保护与利用曲茎石斛野生资源,以自然授粉的曲茎石斛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曲茎石斛种子的无菌萌发特性,探索基本培养基与外源添加物组合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佳萌发培养基质.结果表明,曲茎石斛种子萌发经历吸胀阶段、原球茎形成阶段、叶形成阶段和生根阶段等4个阶段.曲茎石斛在以1/2 N6为基本培养基,马铃薯泥为外源添加物时萌发率最高,可达98.8%,且萌发速度最快,14 d内即可开始萌发,84 d后成苗.本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曲茎石斛的保育和离体快速繁殖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采用溴麝香草酚蓝(BTB)法快速测定丹参种子活力,通过类原位萌发与常规萌发试验,研究BTB快速测定种子活力与萌发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丹参种子类原位萌发率(y1)与BTB法测得的种子活力(x)的回归方程为y1=0.9835 x1+1.8595,R21=0.996,常规萌发率(y2)与BTB法测得的种子活力(x)的回归方程为y2=0.3471 x2+51.95,R22=0.972,表明BTB法可用于快速测定丹参种子活力并预估其萌发率.
以引进的33份甘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形态标记聚类分析法,研究材料间亲缘关系,为贵州甘薯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欧式聚类9.71处,可将33份材料分为两大类群,类群Ⅰ包括31份材料,分成两个亚群;类群Ⅱ包括两份材料.同一类群的性状相差小,欧氏距离相近;类群间的性状差异较大,欧氏距离相差大.
为系统了解低温胁迫环境下外源SOD对矮牵牛生理特性的影响,帮助园林植物矮牵牛安全越冬,人工设置低温胁迫环境进行培育试验,从生长指标、POD酶活性、氮磷钾元素含量三方面研究外源SOD对矮牵牛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矮牵牛施加外源SOD模拟物有助于提高植株茎叶长度、根部长度、侧根的数量,提高了植株POD酶活性,增强了植株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且三种MSOD浓度中以8.5 mg·L-1处理效果最佳.由此可见,低温环境下矮牵牛可通过施加适量外源SOD优化生理指标并促进其生长.
解析老芒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老芒麦育种及重要性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39份老芒麦种质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9份老芒麦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性状变异系数在8.53%~41.52%之间,其中,小穗宽度的遗传变异最大,为39.95%,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大,为72.55%;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茎节数、穗长、旗叶长等与产量相关的指标间呈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8.29%.聚类分析将39份老芒麦种质分为5类,其中第2类种质植株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