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呼伦贝尔大草原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4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天桥小学)
  说到内蒙,自然想到的是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草原,而要品味草原佳作,却也少不了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
  当年,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该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该草原是内蒙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绿草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在那里,老舍先生感受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之大,之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作品吧。
  一、开门见山,直叙胸臆,表达对草原的爱意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这是老舍一贯又独具一格的散文写作特色。无论写人、写景、写事,总是饱含感情;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到了草原,放眼一望,天苍苍,野茫茫,那种感觉,身心愉悦,在场的每个人禁不住都想高歌一曲。文章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了人们对草原的爱意,为下文做了感情的铺垫。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寥寥数语,先生那种简而明、短而精的写作风格就表现出来了。
  二、语言文字功底深,意境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即将流逝而未流。作者用一个“欲”字,神似比拟手法,把没有生命的色彩赋予了生命,有了动感,运用文字功底之深,可见一斑。
  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说动又不动,两者岂不自相矛盾?实则不然,这恰好巧妙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形态。
  用“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流。每一处比喻都恰当生动、色彩明丽,使景物如在眼前。简而明,短而精的写作风格再次表现了出来。比喻之妙就在字里行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移情于物:是因自己被草原美景所陶醉而忘记自我,融入自然。写牛马的样子,实际表达的还是作者与朋友们那种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的心情。
  三、动静结合,距离变化,相得益彰
  还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草原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凸显草的色彩,草的生命。这句是近看描写:
  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绿野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白云天边。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这一句是远看描写。
  四、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熔合,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从用词来看,“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本意相反。但是,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滋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表现艺术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草原的丰富的愉悦感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运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它对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五、感情表达,贯穿于全文,结尾升华中心,民族之情自然洋溢
  散文记叙按照进入草原之后的所见所闻为顺序,依次描述了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景。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始终贯穿全文,处处表现出一种天、地、人、物,和谐相处,民族平等、友好的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风光和民俗风情表现得更令人神往。
  结尾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所有蒙古人和汉人的共同心声。蒙古族和汉族同为一家,情深意切,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民族情油然而生,得到了升华。
  这就是大师老舍的写作风格,一贯又独具一格的散文写作风格。写人、写景、记事,总是饱含感情;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编辑 李琴芳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小学音乐的美育是教学之首要目的,即在音乐中感知音乐语言,在音乐中提升博爱思想,在音乐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小学合唱训练与音乐课程,也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美育功效。但是,学生和老师之间音乐感知经验的差别,让小学合唱训练举步维艰。如何提升小学合唱教学效率,让音乐教学最大提升其美育功效,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合唱训练
摘 要: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既复杂又繁琐,因而其要在班级的管理中付出更多。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呢?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从具体适时地教学予以解析,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巧用“爱”  小学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这样的双重身份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我们可以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爱的管理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管理能力。这也要求我们小学班主任应巧妙地在教学和管理
一、设计理念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以“说”和“读”的形式去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不同情感的熏陶,打开思想心扉,启迪和畅谈对母亲的无比真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运用11个生字。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在文中的意思。(家庭作业:预习不懂的字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方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生活教学的特性,注重情境创设、揭发传授、数学素养等方面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活理念;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任何方法和策略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生活。而
摘 要:“乐学之下无负担”,学生只有将学习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当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现阶段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乐于、善于学习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辅助数学教学,也可以有效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沙溪镇中心小学)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费尽心思到处寻找、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英语课本,把课文中的插图束之高阁。针对这一现象,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插图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新教材;插图;巧用;课堂  PEP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6册,共有插图600余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思维,把具体的语言文字和形
摘 要: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学校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创设生活情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实例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课改推行已有多年,透视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师本”意识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教师虽有“生本”的理念,但缺失的是“生本”的行为。主要表现为: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自主,重知识轻思维……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切合变革需求,一方面“让学”: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
摘 要:预习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预习方法。将围绕“读”“画”“查”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会得到显著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是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中心学校)  摘 要:品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先进的科学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一个群体中参与学习的;品德教育在时间上是纵向延伸的,在空间上又是横向展开的——家庭、学校、社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中指出“《品德与社会》是新型的小学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