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悖论”的成因与出路——莱纳·弗斯特论宽容的内在困境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调多元文化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宽容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宽容是存有悖论的概念,若不克服此悖论,宽容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仍晦暗不明。对此,约翰·霍顿试图将宽容视为“权宜之计”,但是该构想无法承受实践理性的反思与追问,它甚至会触发另一个悖论。莱纳·弗斯特则认为,宽容是基于规范的概念,它以正义为核心。具有“普遍性”与“交互性”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正义的根基。在道德规范的框架下,可以将消极的“悖论”转化为积极的“张力”。具体地说,宽容要求行为者以道德规范为底线,理性接受伦理观念的异见者为自身辩护的权利,努力促成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抗击疫情期间慈善组织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更凸显了加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必须把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大格局中加以思考,正确认识和厘清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在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中,政府居主导地位,但必须激发慈善组织的活力,并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为了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必须贯彻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加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必须顶层设计,明确大思路,建立和完善制度,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区分宗旨与方法,坚持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正确价
在新冠肺炎肆虐,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之时,应深入研究中华传统“天人合一”道德信念观的内涵及本质,汲取其精华:弘扬其中的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生命共同体道德信念观;人与环境共发展的伦理信念观;人与自然“合其德”的德性信念观。在新时代,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构建起有中华文明价值传承创新的人与自然“合一”的道德信念观。
迄今为止,海内外学界多半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视为人类的威胁。这一担忧不仅是基于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方面发展出了超出人类的能力,更是基于人工智能将来有可能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意志乃至情感。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人类的威胁这一担忧基于人工智能有可能发展出自身的意识、意志和情感,那么,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儒家“万物一体”的角度来看,在拥有更强能力的同时,和人类同样拥有意识、意志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不必一定只能是人类的威胁,而是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护卫和朋友,有可能是“福”非“祸”。作为和人类一样具有意识、意志和情感的“类人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日益向传统伦理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超越人类中心的视角,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学。事实上,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实现依赖于大数据的运行,而大数据需要创造出一种与人类的生命环世界平行的数据环世界。与生命环世界中将复杂的情境还原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不同,在数据环世界中,所有的情境都被还原为良序的数据交换。因此,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以人为中心的碳基伦理学的硅基伦理学,硅基伦理学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和信息交换的善的标准则在于尽可能在系统中降低交换汇
羡慕的特性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实践方面。简言之,羡慕以及羡慕对象一方面取决于主体当下的认知与情感,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主体的品格,影响着主体的实践行为。基于此,这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并且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羡慕本身无所谓善恶,只有通过羡慕的对象或属性才能决定它是否涉及道德,而“妒忌”则是一种潜在指向恶的情感。羡慕的对象分为“偶像”和“道德典范”,它们承载着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和意义。
随着行动哲学研究主题的不断细化,“规范性理由”的内涵也出现分化,但学界目前尚未正式区分规范性理由的不同含义,这给具体讨论留下了偷换概念的隐患。规范性理由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含义为:规范性理由的广义含义、规范性理由的字面含义以及规范性理由的理想化含义。三种含义在定义、对照概念、使用语境、命名思路和所具有的规范性种类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最后两个方面是比较稳定可靠且易于识别的特征。在哲学思考中,混淆规范性理由的不同含义可能导致概念偷换、概念层级混乱、对照关系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迈克尔·史密斯、乔纳森·丹西
荀子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牟宗三继承自宋儒的“大本不立”的批评,而“大本”的确立是一个元伦理学层面的问题。牟宗三的批评实际上由荀子的礼义之统是外在的、荀子礼义之统的根基是自然主义的和自然主义无法确立价值这三个命题构成。其中前两个命题是有说服力的,而第三个命题与“自然主义谬误”有着深层的联系,在元伦理学层面是值得怀疑的,自然主义并不必然导致荀子的“大本不立”。
“明德”是朱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遗憾的是,朱子的“明德”观在后来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揭示。朱子对“明德”的阐述乃兼心性言之,这意味着,“明德”是心性合一的,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发显于“心”上的现实性。在这个意义上,“明德”在“心”与“性”严格区分的基础上又明确了二者间的合一关系,因而证成了一个“本心”的概念,对朱子心性论的义理系统具有不可或缺的构成性作用。从道德哲学的视阈看,朱子的“明德”观能使朱子的道德哲学证成自律道德,从而回答“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此外,“明德”所具有的“德”之“全”的含义,又可以回答“
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是贯穿其精神哲学的最为重要的概念。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渐获得完满自由的过程。黑格尔的自由观是以康德的自由观为批判和超越的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他批判康德的抽象思维方式而采取思辨的思维方式,批判康德的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片面特征,而主张意志的本质就是自由,经过抽象法的形式自由,进展到道德法的主观性的自由,再到伦理法中在国家里达到主客统一的绝对自由。黑格尔的自由观有着强烈的伦理价值关切。只有把考察的基点落实到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上,才能克服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并发现人类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动力
道德是康德用来挺立人类主体性的核心要素,它甚至具备成为构造整个世界的基点的潜力。作为世界观的主体性道德看似无远弗届,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现象。黑格尔考察了这种世界观的三大公设的内部结构,认为它们分别展示了道德与自然在灵魂外部(“意志自由”公设)、内部(“灵魂不朽”公设)的脆弱张力,以及对神圣意识解决这种张力的微弱希望(“上帝存在”公设)。由于道德世界观的主体性立场,三大公设在实际道德行动中难免走向两极来回颠倒的局面,道德世界观由此发生了自我解构。从历史走向上看,这种世界观的一条出路是局限于内心而不旁顾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