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初中物理的基础是实验与观察,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其实验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盲目追求考试成绩,只重视理论教学,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科学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享受实验,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1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仍然比较少见,在实验安排方面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感觉乏味、单调.所以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的限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适当改进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索,得出最终结论.比如,在讲解《三态变化》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回想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将冰箱门拉开的一瞬间是否冒出了水汽?吃雪糕时有没有看到水汽?”学生听到后对教师的话产生了兴趣,经过回想很快回答出“有!”此时在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学习热情高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班内不定期地举办制作竞技比赛.比如在讲解完与电路相关的知识后,教师先利用灯泡、灯座、单刀双掷开关、导线和电池等组成一个电路,其复杂程度适宜,之后鼓励学生开动大脑,思考怎样操作能够点亮灯泡,同学们想到答案后可以去讲台上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利用这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充分享受物理课堂教学,体验探索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2通过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方法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如果突兀地开始讲解新知识点,学生很可能感到疑惑,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学内容.利用趣味实验进行新课引入,除了能够使物理知识更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开始讲课前迅速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尽快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之中.比如,在讲解《电能的产生》一节时,教师可事先使用线圈及磁铁制成微型电风扇,在开始讲课前选出一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共同开始实验,验证有关结论.要求学生将两个小铜片(位于插头上)用手捏住,接着旋转风扇叶片,随着转速增到到一定程度,学生大叫:“手麻了.”此时虽然其他学生笑了,但是大家却并不理解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在大家注意力集中、迫不及待想知晓答案之时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装置的材料中并不包含电池,但是该学生的手怎么会麻了呢?”先留出几分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答案,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整体能力均衡,鼓励大家在组内积极发言探索原因.最后,教师需要将微型风扇的每个部件拆卸下来,每个小组轮流交换各个部件,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构成材料以线圈与磁体为主.通过这个小实验巧妙地引入了即将开展的新内容,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利用此类趣味性十足的小实验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将新知识引入课堂,为讲解新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3善于运用生活化实验,使学生享受课堂教学
将一些生活化的小实验引入初中物理课堂中,能够使学生学习物理的亲和度提升,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生活是物理知识的来源,物理知识是为生活而服务的,所以生活与物理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比如,在讲解“熟悉而陌生的力”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力的相互作用”,教师可选择两名学生,要求其在讲台上相互击掌,并询问学生有何感受.再亲自尝试之后,学生自然会感到手掌疼痛,且有麻木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描述学生的感受来指出力的存在与其相互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事先准备好一块小石子与一枚鸡蛋,选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互相碰撞鸡蛋和小石子,当然,结果是小石子会打破鸡蛋.此时教师应引入问题:“既然力是相互的,那么石头与鸡蛋相碰撞为什么只有鸡蛋破了?它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力吗?”以此来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又如,在教授“光的折射”一节时,教师可创设问题场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现象相联系,如“为什么水中的筷子会折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具,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
教师采用某些实验器材将实验流程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就是演示实验,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实验方式之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拓展思维的作用.然而,教材中的一些物理实验现象的细微变化,由于学校缺乏实验器材或者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演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实验的演示效果增强,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实验过程,有助于其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比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由于水循环实验比较繁琐,需要占用许多教学时间才能完成课堂演示,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提前使用电脑对水循环的过程进行模拟,并制成一个小短片,利用多媒体投影向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直观、清楚地观察到气态、固态和液态水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学生在观察到该过程后全都感到非常惊讶,不仅了解了物态变化,还知道了雨水与云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许多学生通过观察短片收获了更多的感概,知道了自然界中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教育学生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要珍惜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物理实验,能够使演示效果大大增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和现象,深刻认识到霜、雨、云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改善了教学质量.
5引导学生对实验心得加以总结,系统化所学知识
教材中设置的物理实验均与有关的理论知识相对应,以让学生深入认识与理解某个知识点.教师为了使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应当提高其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引导其对实验思想加以总结和归纳,帮助其学习物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如何使实验误差减少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修正法”、“替代法”等减少误差的常用方法,接着要求学生回想之前在哪个物理实验中曾经采用过替代法使因实验设备引起的误差减少.有的学生马上想到是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该实验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不精密与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误差,采用替代法能够消除两方面的误差.接着引导学生回想替代法的使用步骤,待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步骤后,教师再要求其理清思路、理顺步骤,串联知识点,并且向其传授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化所学知识,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不能认为只要通过向学生演示或口头传授实验就使其掌握实验技能,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操作、积极实践,训练其实验技能,提高其实验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实验是组成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实验教学,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工具使实验的演示效果增强,要求学生对实验心得进行归纳与总结,系统化所学知识,善于运用趣味小实验和生活化实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1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仍然比较少见,在实验安排方面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感觉乏味、单调.所以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的限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适当改进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索,得出最终结论.比如,在讲解《三态变化》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回想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将冰箱门拉开的一瞬间是否冒出了水汽?吃雪糕时有没有看到水汽?”学生听到后对教师的话产生了兴趣,经过回想很快回答出“有!”此时在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学习热情高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班内不定期地举办制作竞技比赛.比如在讲解完与电路相关的知识后,教师先利用灯泡、灯座、单刀双掷开关、导线和电池等组成一个电路,其复杂程度适宜,之后鼓励学生开动大脑,思考怎样操作能够点亮灯泡,同学们想到答案后可以去讲台上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利用这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充分享受物理课堂教学,体验探索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2通过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方法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如果突兀地开始讲解新知识点,学生很可能感到疑惑,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学内容.利用趣味实验进行新课引入,除了能够使物理知识更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开始讲课前迅速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尽快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之中.比如,在讲解《电能的产生》一节时,教师可事先使用线圈及磁铁制成微型电风扇,在开始讲课前选出一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共同开始实验,验证有关结论.要求学生将两个小铜片(位于插头上)用手捏住,接着旋转风扇叶片,随着转速增到到一定程度,学生大叫:“手麻了.”此时虽然其他学生笑了,但是大家却并不理解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在大家注意力集中、迫不及待想知晓答案之时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装置的材料中并不包含电池,但是该学生的手怎么会麻了呢?”先留出几分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答案,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整体能力均衡,鼓励大家在组内积极发言探索原因.最后,教师需要将微型风扇的每个部件拆卸下来,每个小组轮流交换各个部件,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构成材料以线圈与磁体为主.通过这个小实验巧妙地引入了即将开展的新内容,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利用此类趣味性十足的小实验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将新知识引入课堂,为讲解新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3善于运用生活化实验,使学生享受课堂教学
将一些生活化的小实验引入初中物理课堂中,能够使学生学习物理的亲和度提升,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生活是物理知识的来源,物理知识是为生活而服务的,所以生活与物理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比如,在讲解“熟悉而陌生的力”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力的相互作用”,教师可选择两名学生,要求其在讲台上相互击掌,并询问学生有何感受.再亲自尝试之后,学生自然会感到手掌疼痛,且有麻木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描述学生的感受来指出力的存在与其相互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事先准备好一块小石子与一枚鸡蛋,选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互相碰撞鸡蛋和小石子,当然,结果是小石子会打破鸡蛋.此时教师应引入问题:“既然力是相互的,那么石头与鸡蛋相碰撞为什么只有鸡蛋破了?它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力吗?”以此来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又如,在教授“光的折射”一节时,教师可创设问题场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现象相联系,如“为什么水中的筷子会折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具,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
教师采用某些实验器材将实验流程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就是演示实验,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实验方式之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拓展思维的作用.然而,教材中的一些物理实验现象的细微变化,由于学校缺乏实验器材或者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演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实验的演示效果增强,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实验过程,有助于其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比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由于水循环实验比较繁琐,需要占用许多教学时间才能完成课堂演示,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提前使用电脑对水循环的过程进行模拟,并制成一个小短片,利用多媒体投影向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直观、清楚地观察到气态、固态和液态水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学生在观察到该过程后全都感到非常惊讶,不仅了解了物态变化,还知道了雨水与云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许多学生通过观察短片收获了更多的感概,知道了自然界中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教育学生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要珍惜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物理实验,能够使演示效果大大增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和现象,深刻认识到霜、雨、云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改善了教学质量.
5引导学生对实验心得加以总结,系统化所学知识
教材中设置的物理实验均与有关的理论知识相对应,以让学生深入认识与理解某个知识点.教师为了使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应当提高其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引导其对实验思想加以总结和归纳,帮助其学习物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如何使实验误差减少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修正法”、“替代法”等减少误差的常用方法,接着要求学生回想之前在哪个物理实验中曾经采用过替代法使因实验设备引起的误差减少.有的学生马上想到是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该实验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不精密与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误差,采用替代法能够消除两方面的误差.接着引导学生回想替代法的使用步骤,待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步骤后,教师再要求其理清思路、理顺步骤,串联知识点,并且向其传授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化所学知识,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不能认为只要通过向学生演示或口头传授实验就使其掌握实验技能,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操作、积极实践,训练其实验技能,提高其实验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实验是组成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实验教学,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工具使实验的演示效果增强,要求学生对实验心得进行归纳与总结,系统化所学知识,善于运用趣味小实验和生活化实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