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学氛围;教学目标;问题设计;
当堂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4(A)—0028—01
没有科学有效的課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构建有效的中学语文课堂,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首先,教师要理清教材中各项内容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的知识点作准备的。其次,要在细节上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师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讲起课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另外,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中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去。
三、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有效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应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同时,提问要集中,不能太散乱。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提问时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同时,还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想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
设计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就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是一种划分方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自然就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勤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思考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跟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能获得实效。
四、趁热打铁,当堂练习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把练笔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其写作水平。所以,不要对学生说“没写完的下课后写”。家庭作业也是一种练习。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家庭作业要难易适中,以便让家庭作业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堂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4(A)—0028—01
没有科学有效的課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构建有效的中学语文课堂,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首先,教师要理清教材中各项内容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的知识点作准备的。其次,要在细节上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师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讲起课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另外,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中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去。
三、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有效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应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同时,提问要集中,不能太散乱。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提问时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同时,还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想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
设计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就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是一种划分方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自然就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勤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思考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跟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能获得实效。
四、趁热打铁,当堂练习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把练笔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其写作水平。所以,不要对学生说“没写完的下课后写”。家庭作业也是一种练习。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家庭作业要难易适中,以便让家庭作业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