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绪:理论、研究方法、表达特性及其治理

来源 :心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及新闻传播学多学科视角,利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2000~2019年间与网络情绪相关的文献,对网络情绪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关注当前网络情绪研究的进展.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情绪感染理论及群际情绪理论可解释个体和群体层面网络情绪的产生,网络情绪研究方法多样,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达特性不同,可用多措施治理网络情绪,为将来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其他文献
运用CiteSpace5.7.R5可视化分析软件,以201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436篇关于智慧公安研究的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对我国智慧公安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代表性研究力量、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智慧公安研究热点脉络先由智慧公安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公安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再转向智慧公安主体建设研究;研究前沿则集中在警务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警务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警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方面.未来,国内智慧公安研究需要进一步明晰概念界定,强化理论研究,注重整体
在产品质量纠纷中,消费者以向新闻媒体曝光为手段要求经营者给付巨额赔偿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在理论界颇有争议,在实务中处置也不统一.否定者认为索赔具备合法的权利基础和手段行为,且不具备法益侵害性等,不应入罪处理.肯定者则通过论证该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手段符合胁迫性标准并侵害了经济法保护的市场经济秩序,认为其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某些过度维权行为已严重侵犯经营者合法权益,即便其事出有因且手段行为合法也不能阻却犯罪的成立,必要时刑法应当及时介入.
认知是主体决策的基础,是人们获取、应用知识的意识活动,亦是对某一项新事物进行感知、记忆、加工、输出、决策的全过程.审讯活动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侦查人员通过言语交流和心理博弈来攻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摸清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况,查明案件事实.但受到主体认知水平和各类客观因素的影响,侦查人员在进行认知判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认知偏差,对侦查工作发挥着隐蔽而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导致一些诱供、错供、庭审翻供等问题的发生.研究认知偏差在审讯主体和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分析生成认知偏差的原因并探究其原理,总结方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