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China Daily》作为我国重要的外宣英文报纸,是国外读者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入手,从文字报道和新闻图片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报道的特点,从中找出其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关键词】《China Daily》 汶川地震 形象塑造
  
  现今,国家形象在国家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其他各界的共同努力,大众媒介在其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会直观反映一国的国家形象,《China Daily》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据报道,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里氏8.0级的“5·12”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无论是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受灾范围等多方面都是近十年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其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1976年唐山地震。在地震爆发后,《China Daily》连续一个月将第二版和第三版两个整版辟为“汶川地震”专版(“WENC-
  HUAN QUAKE”),并在头版进行连续报道,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国内外读者详尽地介绍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一、《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报道分析
  1、文字报道分析
  (1)文字报道数量分布。在地震爆发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文字报道量很大,共计971篇(包括《China Daily》商业周刊)。其中以5月的报道数为最多,共计606篇,6月刊登279篇,7月、8月和9月分别有49篇、21篇和16篇的文字报道。由此可见,《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分布是非常比较集中的,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的5月和灾后重建的6月,这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灾区灾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进展情况。其中,5月的报道数量占报道总数的一半以上,约占其62.4%。
  地震发生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数每天均在十篇以上,其中以国家哀悼日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的日报道数最多,分别为73篇和70篇,极大的满足读者对地震灾情和灾后救灾的信息需求。随着汶川灾民安置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自6月中下旬起,《China Daily》的日报道数降至5篇以下。
  (2)文字报道版面分布。自地震爆发以来至灾后大规模恢复重建的四个多月时间里,《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文字报道主要集中在专门开辟的“汶川地震”专版(“WENCHUAN QUAKE”)、“评论”(“COMMENT”)、“头版”、“观点”(“OPINION”)、“新闻”(“NEWS”)、“放眼全国”(“NATION”)、“深入报道”(“INSIGHT”)、“生活节拍”(“LIFE PULSE”)和“商业版”(“BUSINESS”)等9个不同的版面中。而《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文字报道中,一半以上均刊登在“汶川地震”专版(“WENCHUAN QUAKE”)中,据统计,在专版中刊登了总计510篇文字报道,占总报道数的52.5%。
  2、新闻图片报道分析
  对于新闻而言,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报道来说,新闻图片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完全体现那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灾后灾区的受灾情况,更可以激发出人们万众一心、抗击灾难的决心。《China Daily》也不例外,除了大量的文字报道之外,也刊登了大量的新闻图片。据统计,自2008年5月13日至9月底四个多月的时间里,《China Daily》共计刊登新闻图片570张。其中5月最多,共刊登了照片380张,6月降至147张,7月、8月和9月分别刊登了32张、6张和5张新闻图片。
  其中《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新闻图片在国家哀悼日的第二天达到了最高,共计刊登了62张新闻图片。5月,即抢险救灾工作进行时,《China Daily》对地震报道的图片量平均每天都在20张以上,全面报道灾区灾情和救灾的情况;而从6月开始,即灾区人民生活逐渐稳定,灾后重建开始计划时,平均日刊登量降至10张以下;而自7月开始至9月灾后大规模重建开始时,《China Daily》的图片日刊登量降至5张以下,直至不再集中刊登为止。这样的新闻图片刊登符合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读者关注的焦点。
  而这些新闻图片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按照新闻图片的三种类型,即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和新闻图表,《China Daily》报道汶川地震的新闻图片主要是新闻照片,共计529张,占新闻图片总量的92.8%。据统计,《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以新闻照片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新闻照片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能够通过摄影镜头真实地将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使其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灾难的残酷和灾区人民的痛苦,这是单凭语言很难实现的;同时这些照片还可以唤起人们巨大的同情心和使命感,帮助灾区和灾民共同走出困境。
  《China Daily》刊登的汶川地震的新闻照片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惨状、人们身处灾难中的无助,同时也有众多救援人员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奋力救援,国家领导人的亲切问候和关怀,灾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等。
  二、《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
  1、增强时效性掌握了主动权
  《China Daily》已发行至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境外众多主流媒体转载率最高的报纸,因此它的时效性就显得很重要了。《China Daily》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就立即用头版、第二版和第三版整整三个版面,图文并茂地来介绍汶川地震的灾情及抗震救灾的具体情况,不仅满足了读者对地震的关心,并且抢得头筹,占领先机,及早发布相关信息,有效遏制外界的不实传言。
  2、公开透明度增强确立了真实性和权威性
  在经历了“非典事件”之后,政府和国内媒体都加强了对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对汶川地震的报道,《China Daily》就严格遵循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连续开辟了一个月的“汶川地震”专版(“WENCHU-
  AN QUAKE”),集中、详尽地介绍灾区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息。并且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在头版中,用红色的表格公布地震遇难人数、受伤人数及失踪人数等相关信息,做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是《China Daily》在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3、内容面广具有包容性
  《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文字报道内容不仅涵盖关于地震的一些基本情况,如灾区的灾情、救助伤员的情况以及灾后重建的情况之外,还有很多文章谈及灾区灾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尤其关注灾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China Daily》还讨论与捐款相关的问题及对救灾进行思考等多方面内容。
  《China Daily》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内容涵盖面扩大,同时还包括对事件本身不同侧面的思考,这一点正是体现了我国社会包容性的增加,越来越能够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随着许多突发事件的接踵而至,《China Daily》清楚认识到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应以“排”代“堵”,才能有助于更好的构建国家形象的。
其他文献
一个中心:以健康长寿为中心。  两个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三个勤:脑勤,手勤,脚勤。  四个一:安全第一,健康第一,风格第一,友谊第一。  五个莫:莫久行,莫久坐,莫久卧,莫久视,莫久听。  六个忌:忌久坐猛起,忌晃摆旋转,忌负重憋气,忌激烈竞赛,忌快速跑跳,忌过度疲劳。  七个多:多锻炼,多动嘴,多游泳,多劳动,多欢笑,多社交,多步行。  八个动:量心而动,适时而动,循序而动,多样而动
【摘要】面对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应该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南方周末》一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自我反思,是有责任媒体的代表之一。本文以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个案,从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探讨其就此类公共暴力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由此,本文提出此类事件中媒体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从责任意识出发对媒体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摘要】如果说,文学是一种由心灵至于形象的艺术,那么纪录片则是一种由形象到达心灵的艺术,只是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尽相同。人物纪录片最终希望表现的,都是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物纪录片必须捕捉人物情感与精神的外在对应,在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中展现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 心理特征 视听手段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真实的事物作出的创意和处理”。这
【摘要】如果说,文学是一种由心灵至于形象的艺术,那么纪录片则是一种由形象到达心灵的艺术,只是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尽相同。人物纪录片最终希望表现的,都是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物纪录片必须捕捉人物情感与精神的外在对应,在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中展现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 心理特征 视听手段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真实的事物作出的创意和处理”。这
【摘要】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2009年8月2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开播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该片进行话语理论的分析,为我们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关键词】《公司的力量》 文本 话语    话语理论源于语言学,传统上,话语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修辞学和诗学,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兴起,话语理论被引入到媒介话语研究,该理论“主要关注媒介话语与权力、
【摘要】随着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图书市场日渐冷清,但是以《杜拉拉升职记》系列图书为代表的职场类图书却日益走俏,创造了不俗的销量。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阐述职场类图书的特殊性、编辑出版程序和策划经验,并分析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编辑策划能力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职场 图书 编辑策划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本车水马龙的图书市场也日渐萧条,图书的消费群体也不断减
在妇幼口腔门诊中,大多为儿童患者,每当医生检查完,告诉家长孩子嘴里有很多虫牙(龋齿)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呵斥孩子:“以后还敢吃糖吗?”孩子则带着哭腔说:“不敢吃了,以后再也不吃糖了。”  在人们的心中,甜食和虫牙间似乎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多数人谈“糖”色变,并且坚定地认为:只要停止吃甜食,就不会有虫牙。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糖是导致虫牙的重要因素。时间是虫牙发生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
“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一个曾经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注定风云际会,何惧惊涛拍岸。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决战决胜。收官之际的2020年,万马战犹酣。  拼搏,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拼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高山耸峙,风卷红旗过大关。(一)开“顶风船
一场以“团结”命名的峰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北京时间6月17日晚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  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开展的又一次重要多邊“云外交”。  同3月26日作为成员国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5月18日应邀在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致辞不同,这次特别峰会,由中国同非洲国家南非和塞内加尔共同倡议,是一场重
有首流行歌曲叫《岁月如刀》,里面有这样两句歌词:“岁月如刀,它刀刀刻我少变老。”这两句歌词反映了在残酷的岁月面前,谁都无法改变青春逝去、衰老终将到来的事实。然而,我们不该忘记的是,伴随着我们生理上的改变的,还有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思维方式。  清人所撰的《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人娶了一个年老的妻子,坐在床上时,看见她脸上有很多皱纹,所以就问她说:“你有多大年纪了?”老妇人回答说:“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