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结:让数学理解真正发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关联”中学习,要以合适的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要素之间创建“联结”,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本质准确建构心理意义,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本文通过对几个教学片段的赏析,试图提出创建“学习联结”的多元方式:“冲突”联结、“溯源”联结、“迁移”联结。
  【关键词】多元联结 数学理解 数学本质
  数学学科知识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联结,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关联”中学习,要以合适的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要素之间创建“多元联结”,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本质准确建构心理意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
  一、“冲突”联结:借助显性理解隐性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抽象是数学最本质的特征,直观的图形、数据等载体背后往往隐藏着抽象的特征、规律,有些数学知识本身的含义更是内隐,难以理解。隐性的数学知识,如何才能让它直观地显化?
  案例:平均数的虚拟性
  情境:2分钟投篮比赛
  借助小丁丁,明确了通过“比平均数”判断投篮水平高低后,教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找4个同学五轮投篮个数的平均数,在找的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体验平均数的重要特性——虚拟性。
  1.特殊数列,发现“移多补少”
  师:小胖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小亚呢?
  生:小胖每轮都是5个,所以平均每轮投中5个;而小亚投篮的个数是连续自然数,在直观统计图的“刺激”下,学生想到了 “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在课件中的统计图上动手操作验证。
  2.制造冲突,引出“求和平均”
  教师趁热打铁:小巧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争着要在电脑上移多补少,几次下来,却发现居然“平均不了”!高涨的热情顿时被浇了冷水,但同时更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稍加思索,学生便提出了“求和平分”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小数结果:(8 8 4 7 5)÷5=6.4(个)。
  3.再设冲突,体验“虚拟性”
  师:6.4个,是实实在在投进的个数吗?
  生1:不是投进的个数,投篮个数没有小数的。
  生2:投篮个数不可能是半个的。
  师:是啊,实际根本投不出6.4个,那6.4个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1:6.4个是把5轮投的个数匀的一样多的个数。
  生2:6.4个就是5轮投的个数的平均数,不是真实投的个数。
  生3:它表示的是这几次投篮平均后的个数,不是哪一次投的个数。
  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统计量。
  师:小亚第三轮投的6个和平均数6个意思一样吗?
  ……
  这段精彩的教学是顾亚龙老师执教《平均数》一课时呈现的一个片段。顾老师的教学,创造性地给了学生“小数”这一直观化的“思维拐杖”,“真实的个数”与“虚拟的个数”就此自然联结,“6.4个是实实在在投进的个数吗?6.4个到底是什么意思?”精准的两次导疑,让学生借助“小数”深刻体会到了平均数的虚拟性,真正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给隐性的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找寻显性的“拐杖”,借助显性联结隐性,使内隐的知识直观外显,理解自然发生。
  二、“溯源”联结:借助学具理解工具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数学工具的使用,例如,直尺、量角器、圆规。那么,学生对这些工具的学习,是否仅需停留在操作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上?会使用工具,是否就说明学生完全理解了操作的过程? 我们怎样才能给学生一种完整、丰富、透彻的工具学习经历?
  案例:圆规画圆
  1.画圆的本质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圆一中同长的独一无二的本质特征,你会画一个圆吗?
  师:你能想到哪些画圆的方法?(课件播放钉绳画圆动画)画圆时怎样保证画得圆?(一中,同长——绳长不变)
  2.学具的缺陷
  师(硬币画圆):老师这儿有两支铅笔、一枚硬币,谁能来画一画?
  师:用硬币画圆有什么缺点?(画不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两支铅笔):若只用这两支铅笔,能画一个圆吗?(实物投影展示)
  师:这样画圆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你想不想来试试?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师:用两支铅笔画圆有什么感受?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要做到“一中”,这第一支铅笔能不能移动位置?要做到“同长”,这两支铅笔的间距能不能改变?
  3.工具的产生
  师:聪明的人类,为了做到以上两点,用针代替了这第一支铅笔,便于固定位置,又用特殊的机械装置,使这两支笔既能自由调整间距又相对固定,这就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专业的画圆工具:圆规。
  4.圆规的使用
  师:拿出信封中的圆规,请你画一个圆。 感觉怎么样?用圆规画圆既方便,又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圆规画圆的教学,我们往往偏重于使用技巧的教学:如何捏、如何旋转才能画得更好,很少去思考圆规这个工具背后所关联的知识本质、发明创造的由来以及承载的精神文化。上述的片段,深刻追溯圆规的构造原理,利用简易学具巧妙联结专业工具,使学生对工具的认识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首先借助钉绳画圆说明画圆的本质就是圆的特征“一中同长”;接着设计了硬币画圆和两支铅笔画圆两次画圆活动,这两件自制学具用来画圆,存在着各自的缺陷:不能画大小不同的圆,难以保持两脚间的距离不变,在学生体会到了学具的缺陷后,再引出专业画圆工具——圆规,对比之下,学生对圆规的构造原理不言自明,理解清晰;而经历了学具到工具的改进过程,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不断追求发展的数学精神。
  对已然定型固化的工具,溯其构造根源,创造恰当的原型学具,借助学具联结工具,使工具“活化”,理解自然发生。
  三、“迁移”联结:借助已知理解未知
  數学知识是前后关联、逻辑严密的一个系统整体,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未知”都可由相关联的“已知”发展而来。如何才能找准已知和未知的结合点,并构造恰当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迁移学习,从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数单位
  1.已知:自然数的计数单位
  师:一个长方形用自然数1表示,那么两个长方形是几(图1)?为什么?
  生:是2,因为它由2个一组成的。
  师(出示图2):现在是几了?为什么?
  生:是5,它由5个一组成。
  师:是啊,一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几个一组成的数就是几。除了一,我们还学过其他的计数单位吗?
  2.迁移:分数的计数单位
  师:现在图3中的阴影部分该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
  分数单位是紧跟分数的意义之后一个“浅显易懂”的概念,但分数单位的数学意义仅仅是“分子是1的分数”吗?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有什么缺失吗?上述的教学片段给我们以新的教学视角:分数单位的本质是一种计数单位,以计数单位为上位概念联结分数单位,实现学生认数系统的拓展。上述片段中首先借助直观图激活学生关于自然数计数单位的经验,然后顺势将“1”平均分,得到分数,以“它能像自然数一样数出来吗?用多少来数?”启发学生将自然数的计数经验迁移类推到分数中来,在多次的“数一数”的过程中,学生真切体验到了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特殊性——它们是组成分数的基本单位。最后通过求同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分数单位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由已知的“计数单位”生长出未知的“分数单位”,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真正理解了概念的本质。
  抓住数学知识的核心本质,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借助已知联结未知,合理构建已知到未知的变化序列,理解自然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让语文课堂学习真正发生,应确立“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顺学而教”的教学观,通过构建学本课堂模式,彰显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池上》一文的教学为例,从“回归原点,确定学习的高度”“明确基点,实现学习的效度”“寻找支点,彰显学习的深度”“构建远点,拓宽学习的广度”四个层面阐述了构建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本课堂 小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落实到课堂教学,需要依托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做好三次“对接”,即从课程标准到年级目标,从年级目标到学习评价,从单元整体到课时目标,以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标准 课时目标  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核心素养制定的课程标准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两年前自己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节校本研讨课,巧的是,今年校内指定它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赛课。翻开两年前的教案,发现诸多不适宜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因此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付诸教学实践。  三加  一、教学中增加了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尽管在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时机等方面一直困惑着我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由疑问点燃,问题引导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优质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学中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问题于何处提出、何时提出、怎样提出才有效。问在激趣时,有效起步;问在尝试时,有效导向;问在关键时,有效提升;问在疑难处,有效点拨。问出数学的“学问”,问出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中的“精彩”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广泛应用性的特点,学生中难免会存在着趣味不足、认识不清、思路不明、体验不够等问题。为了解决好以上围困学生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基于学情,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启发引导环节,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究欲深入学习历程,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思考的快乐。本文尝试从激疑、巧问、示错、设障、求变、留味六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启发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立足校本,基于校情,按照国家课程的实施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青岛无棣四路小学结合校情,且行且思,逐步明晰了课程方向,积极探索“悦纳”理念支撑下的“平等、博爱、共融”的综合实践活动,悦纳学情,尊重主体,挖掘特色资源,实施有效指导,让学生体验成长,收获成功。  一、凸显“悦纳”。以理念领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  在综合实践活
【摘要】在数学素养为导向的当下,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会”目标,需从完整学习的理念出发,用融通的思维来开展实践。在学法指导上注意纵横交融,在思维训练上注意感理交融,在表达方式上注意内外交融,在情感培育上注意动静交融。  【关键词】完整学习纵横交融感理交融内外交融动静交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是小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不少学生在幼儿时期已经接触计算机,他们能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等。因此,很多小学生不再如以前学生因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充满兴趣地参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他们更多地希望能在信息技術课上自由上网聊天、玩游戏。面对现状,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经常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几点做法,收效较好。  一、课前充分准备。确保课堂的
【摘要】说课,常用于比赛或选拔性考核,已日益成为评比、评审的关键性环节。考场如战场,如何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合理安排,不给说课者留遗憾,充分展现自我呢?笔者以三上《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浅析——好的说课,一定有理、有趣、有美。  【关键词】说课 有理 有趣 有美  说课,常用于比赛或选拔性考核,已日益成为教师评比、评审的关键性形式。经历过说课的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触:时间太短,脑子短路,且不知道课堂语言
养猪业仍然在享受着高额利润,,我们对此感到惊异。我们从来不敢去妄想,北美养猪业每头猪的利润可以达到1美元以上,每磅价格为1.30美元!去年九月,我们评论2014年夏天的价格将达到1.1美元/磅。我们是持极端观点的人。同一时刻,那些胆小的农业经济学家预测2014年夏天的价格为89~92美分/磅。多数养猪评论的读者都是资本家,你们都在冒险,你们都知道拿钱来冒险意味着什么。那些胆小的经济学家的建议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