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作用及途径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是富含独特文化的古老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危机。为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应该积极思考非遗与现代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赋予非遗更新鲜的生命力。借助影视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加强非遗保护。因此,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现状,并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讨论如何发挥影视艺术的作用对非遗进行有效保护。
  关键词:影视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研究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许多经典的民族文化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提升对文化艺术的关注程度,审美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成为了发展的重点之一。我国的传统文化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进行区分,将现代影视艺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影视艺术独特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全新的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遗留下来的、融合了人民智慧的古来的艺术文化。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与确定,可以分为国家级、世界级等不同的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生活中常见许多艺术内容。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戏曲文化、杂技演出、民族风情等,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關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和艺术层面的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逐渐摆在了面前。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扬,必须积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赋予其新鲜的生命力。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视程度很高,但依然有一些非遗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首先,由于社会结构发展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来的传统手工业模式逐渐没有了市场,难以跟上飞速发展的工业生产,效率较低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链,其发展呈现出了衰颓的趋势。其次,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审美意识也不断觉醒,在一些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赢下之下,传统艺术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并且呈现出了老龄化的趋势,非遗的继承人缺失使传统文化有了失传的问及。非遗文化的独特性需要继承者付出几十年的学习才能够取得成就,快速发展的社会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在不断地流失。
  二、 影视艺术的概述
  1.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概况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影视文化产业以正在飞速发展。通过互联网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影视艺术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影视艺术作品是借助影视表达的特殊手法,将所有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拍摄的对象进行展现的过程,影视艺术属于综合性的发展模式,可以将万事万物进行融合表现。由于影视艺术作品广泛的包容性,其受众面十分庞大,对观众的引导程度很强,是不可小觑的媒体力量。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类别很多,常见的包括了纪录片、综艺节目和电影等,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关注重点也有所差异,这一特点引发了影视作品内容的丰富度。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作品的功能性极强,可以融合传统与创意、信息与娱乐,对表现对象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
  2.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正好,风格形式多样、后续动力十足,在受群中的评价较好、热度较高。影视文化产业是一种虚拟的形式,与其他行业相结合能够实现快速落地变现,更有利于延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在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影视文化产业应该积极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促进文化相关产业链的形成,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将影视文化产业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的影视作品是一个值得被探索和挖掘的方向,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激发影视文化行业的创新能力。
  三、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1.在风格与传播上的互补性
  影视艺术作品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非遗文化能够恢复生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遗原本以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延续传统的继承与保护办法显然有很多问题,而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则能较好地予以解决,在风格与传播上实现有效互补。一方面,影视艺术作品的风格十分多样,面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现。对一些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知名度较低的非遗文化,通过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能够很好地展现其文化内涵和魅力,加强关注度。另一方面,影视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众多,包括了传统媒体和网络渠道,受众群体包含了各个年龄阶段,可以为非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文化。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沉淀下的经典,是值得记录与保存的。影视艺术作品能够对非遗文化进行记录和存储,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播,而非遗文化产业又能反过来为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动力来源和内核多元,使二者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发展模式。目前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而非遗文化中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被挖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领域。以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为例,苗族飞歌、蒙古呼麦等都已经被广泛的传播,而水族水歌则很少被关注到。作为文化产业的相关工作者,应该有敏锐的目光能够发现尚未雕琢的璞玉,并对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品质进行挖掘,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   四、影视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影视艺术作品对非遗的宣传效果
  影视艺术作品是目前受众面积最广泛的媒体宣传方式之一,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能够反复播上数亿次,如果能将影视艺术作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渠道,能够有效拓展非遗文化的受众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许多非遗都由于地理隔绝等原因而受到了保留。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走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影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非遗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打造出更具特殊的非遗保护影视作品,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扩大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最后,影视艺术作品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非遗项目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复原和重现,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具有历史沉淀的非遗文化,突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2.影视艺术作品对非遗的普及作用
  影视作品对非物质文化相关的知识具有很好的普及作用,有利于当代年轻人学习非遗文化。一方面,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再关注,导致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甚至有了后继无人的现在。影视艺术作品是一个良好的传播渠道,可以通过拍摄将非遗的相关知识进行记录,使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促使一些年轻人对其产生兴趣。非遗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通过影视作品的介绍,年轻人可以看到这些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丰富的观众的知识面,普及了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影视艺术作品能够引发民众的关注与讨论,有利于激发非遗文化在普通观众心中的认知。拍摄与非遗文化的相关作品是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的体现,能够改善非遗文化的传播环境。
  3.影视艺术作品对非遗的记录作用
  影视作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作用是其他传播渠道所不具备的。首先,一些非遗文化项目,如杂技表演等,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影视技术,可以将这些经典的非遗项目进行记录的保存,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非遗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融合进不同的内容,在评定非遗的过程中,其发展历史和变迁过程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很少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非遗项目的变迁与发展,影视记录是一种快速便捷的手段。通过观看非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观众能够快速知晓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内核精神,感受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
  4.影视艺术作品对非遗的发展作用
  影视艺术作品对非遗的发展和保护具有其他传播手段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内容都不能直观地与观众接触,以定窑艺术为例,制作、绘画、烧制的过程很难直接展示,但是通过影视作品的拍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现,拉近观众与定窑艺术之间的距离,看到成品后,观众也能够回忆起其制作的整个过程。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展现其魅力,如果盲目进行改变,则会丧失非遗本身的特点。以评剧艺术为例,脱离开了剧场的背景环境,评剧的魅力就会打折扣,而影视艺术作品中能够充分尊重非遗的特点,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新的艺术元素,使非遗能够得到个性化的保护。
  5.非遗对影视艺术作品的互补促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影视作品的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影视艺术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记录、有继承人、真实存在的一种文化,影视艺术在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难度并不大。在2014年咏春拳被选为非遗后,许多创作者以此为创作对象,拍摄出了纪录片、电影等许多影视艺术作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历史进行还原,使非遗的经典之处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其次,非遗文化与影视艺术作品之间能够形成生态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历史的积淀,影视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其内涵精神,使影视作品的意义更加厚重,赋予了影视艺术作品鲜活的生命力,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遗的文化内核。
  五、通过影视艺术保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1.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
  在利用影视艺术文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机制,使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能够平稳推进。首先,文化部门应该引入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将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内容进行区分,明确不同的工作职责。如在建立非遗保护基地等项目中,要将投资环境和资源分布等内容进行评估,确定非遗产品开发的价值,以便确定最适合非遗发展和保护的方式。其次,非物质文化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命力,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营策略相融合,开发出与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链条,打造非遗的品牌效应,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借助影视艺术广泛的传播性,能够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协调好相关的利益划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张文化艺术名牌,在对非遗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划分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非遗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与政府、科研机构、文化部门和非遗继承者等主体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配置利用率、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应该发挥出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作用,引入影视艺术作为参与者,积极促进非遗文化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不同的主体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以《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为例,是各方主体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和配合,才拍摄出了融合现代与传统的高分纪录片,为美食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关注非遗文化的继承人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需要,对其继承人应该加强关注度,秉持以人为本的要点,突出非遗文化继承人的重要性。我国目前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拜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甚至一些独特的艺术在家族内还有“传女不传男”等特别的规定,这种独特的传承模式导致非遗文化的继承人越来越少。根据我国对国家级非遗文化继承人的统计结果来看,有超过50%的传承者年龄在60岁以上。通过影视艺术对非遗文化进行记录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对此特点进行突出,将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表现、记录。这些经历中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非遗文化继承人正是影视艺术中应该捕捉的对象,能够将静态的非遗文化变成“活珍宝”,赋予非遗文化不同于记忆中的生活气息。   4.融入創新和现代的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重点在于其精神品质,使用现代化的创新理念对这种精神内核进行发扬和传承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精神特质十分推崇的民族,工匠精神是对非遗继承人坚持探索、精益求精的体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精神的传递不可或缺,是使每个中华儿女感受非遗血脉相承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沿用陈旧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度。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加入创新的理念,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以《传承者》节目为例,以真人秀的新鲜形式,记录了非遗继承人如何学习和工作,将精神和娱乐创新进行了有机结合,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收视率名列卫视前茅。
  结语
  影视艺术作品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视艺术作品可以将非遗进行记录与传播,帮助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普及非遗文化常识,拉近普通民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在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应该加强对文化本身和继承人的关注度,协调好相关的利益划分,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殷琳琳.刍议影视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
  [2]孟晶.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当下的影视作品创作[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7).
  [3]刘明阁.论民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
  [4]任天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电视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以北京卫视为例[J].电影评介,2017(20).
  [5]李海英.论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喜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3(6).
  [6]龚宋扬,师英杰.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生态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
  [7]熊睿.数字媒体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J].科幻画报,2019(8).
  [8]张博雯.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1).
其他文献
摘 要: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元素在现代钢琴编创中最为主要的内容,而音乐家陈培勋则是粤调钢琴编创的集大成者。以陈培勋《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平湖秋月》五首粤调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粤调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包括融合性的曲式结构、多声织体、民族调式的旋律、民族化的和声语言,继而分析粤调钢琴作品演奏方法。  关键词:陈培勋 粤调钢琴作品 演奏分析   钢
摘 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探讨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以及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资源价值,界定绿色乡土家园遗产资源的传承方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唐诗之路 乡村景观遗产 传承 绿色乡土家园   浙东“唐诗之路”是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古旅游路线,新昌竺岳兵先生最早提出“唐诗之路”这一概念,在学术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发展过程中创作了许多民歌与戏曲,至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无乐谱记录,仅以口头传上的形式留存下来,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戏曲的元素吸纳相对也是较多的。本文对于中国民歌在对于戏曲元素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为促进民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歌 戏曲元素 运用   戏剧艺术在我国渊源流长,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在民歌发展的过程中,民歌对于戏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而产生和发展的特殊专业,从处理对象、操作平台到结果形式都区别于由工业革命而来的传统设计艺术专业,基于数媒专业的艺术性与计算机科技和新媒体环境关系紧密,所以在高校培养上,艺术学方面的教学体系也应独立于其他艺术专业存在。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攀升,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思考目前传统的艺术人才和技
摘 要:南京云锦是我国传统丝织手工业的优秀代表,是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南京云锦所代表的传统丝织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南京云锦的工艺特点,阐述了保护传统丝织手工艺的重要性,并根据南京云锦在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保护措施,促进中国传统丝织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京云锦 传统丝织品 保护 传承   南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文化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时代契机。传统书法、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展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核心标志。将书法实践教学有效带入到文创产业中,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研讨,增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文创产业 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越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语言对于民族声乐而言都是基础。我国民族声乐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主要具有三种演唱艺术,即传统戏曲演唱、民间民歌演唱以及曲艺说唱。我国民族声乐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将劳动人民思想的情感真实地反映出来,不但使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得以保持,还能够使人民的团结得以有效地巩固和加强。  关键词:民族声乐 常见问题 策略  我国的声乐分为民族唱法
摘 要:文章探讨新零售视野下,从传统包装到基于AR技术的新零售咖啡包装结合体验消费的设计升级策略。通过对传统包装、AR包装的比较研究,梳理两种包装不同层面的联系及AR在包装体验设计中应用的机会点。并提出新零售视野下改善新零售咖啡包装的消费体验问题的AR技术应用策略,以应用目的性可分为以信息服务、以增强感官和以增值服务为目的,由于不同消费阶段的用户需求不同,在不同的消费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关键词
摘 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空间及可能性,舞蹈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环境将直播课堂应用其中,不仅拓宽了舞蹈的教学平台,对于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舞蹈直播课堂在慕课、专业王章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应用现状,对舞蹈直播课堂存在的优势及挑战展开分析,进而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舞蹈直播课堂应用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舞蹈 直播课堂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