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意识指的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它深藏在人的意识深处,只能在唤醒后才能启动。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高中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鍵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发展水平是很不平衡的,具有不成熟性,因而也具有可塑性。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自我意识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恰如其分的外力来“唤醒”学生的这一精神潜能。
一引领学生“寻找自我”“认识自己”
德国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古希腊人也曾把“认识你自己”看做是人类的最高智慧。高中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年龄段,一部分学生常常心浮气躁,盲目地顺从或迎合某些庸俗浅薄的东西,以至于迷失自我,感到精神上的落寞、空虚,行为上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这正说明他们的精神潜能未被激发,自我意识还在沉睡。对此,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诸如“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喜悦、愤怒和悲哀,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好恶、选择和追求,使他们首先感觉到自我的存在,进而去探求和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要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每一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当学生们通过不断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觉到自己的所在、所思、所求的时候,才能真正唤醒他们心中的“睡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生高度。
二鼓励学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言行敢于担当负责的意识,也就是通常说的自我责任意识。它是主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意识愈强,其人生态度愈积极;愈弱,则人生态度愈消极。
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能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积极主动地鞭策自己,自觉地遵守各种规范纪律。当前,有的高中生习惯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跟着感觉走”而迷失了自我。有的学生碰到好处、利益就争先恐后,遇到困难、责任则退避三舍,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对此,教师首先应强化其生命意识,使他们珍惜生命,触发自我生命的责任感,激励自我积极地生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张扬生命的意义。其次,应强化其担当意识。自我责任意识的核心就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担当意识,才会激发出斗志和潜能,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主动接受并完成任务;才会趋向自我成熟、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的人。
三启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人是现实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意和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总是渴望把现实的我变成理想的我。由此可见,主体的自我意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自觉到自己的处境、焦虑、理想和选择的意识,是反思和超越现实的意识”。 荀子强调“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解剖自己。对自我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生活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反省、反思,分辨优劣正误,积极的发扬,错误的抛弃,以此完善自我,创造新我。不断调整自己。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在一个地方受阻,就调整方向,开辟新的河道。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我的生命来之不易,我是一个真正的人,我是一个社会的人,我是一个能够不断完善的人,如此,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学会自我成人。
四放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高中生渴望独立,希望“我的地盘我作主”。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伙伴,把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比如,让学生竞选班干部,实行班干部值周制;让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班、团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检查与评比;提出典型话题,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等等。
当然,这并非说教师可以不闻不问,相反,在这些过程中要发挥好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目标计划,教给他们组织活动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享受自我管理的快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向。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二中)
责任编辑:王 芸
一引领学生“寻找自我”“认识自己”
德国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古希腊人也曾把“认识你自己”看做是人类的最高智慧。高中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年龄段,一部分学生常常心浮气躁,盲目地顺从或迎合某些庸俗浅薄的东西,以至于迷失自我,感到精神上的落寞、空虚,行为上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这正说明他们的精神潜能未被激发,自我意识还在沉睡。对此,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诸如“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喜悦、愤怒和悲哀,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好恶、选择和追求,使他们首先感觉到自我的存在,进而去探求和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要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每一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当学生们通过不断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觉到自己的所在、所思、所求的时候,才能真正唤醒他们心中的“睡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生高度。
二鼓励学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言行敢于担当负责的意识,也就是通常说的自我责任意识。它是主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意识愈强,其人生态度愈积极;愈弱,则人生态度愈消极。
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能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积极主动地鞭策自己,自觉地遵守各种规范纪律。当前,有的高中生习惯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跟着感觉走”而迷失了自我。有的学生碰到好处、利益就争先恐后,遇到困难、责任则退避三舍,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对此,教师首先应强化其生命意识,使他们珍惜生命,触发自我生命的责任感,激励自我积极地生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张扬生命的意义。其次,应强化其担当意识。自我责任意识的核心就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担当意识,才会激发出斗志和潜能,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主动接受并完成任务;才会趋向自我成熟、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的人。
三启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人是现实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意和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总是渴望把现实的我变成理想的我。由此可见,主体的自我意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自觉到自己的处境、焦虑、理想和选择的意识,是反思和超越现实的意识”。 荀子强调“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解剖自己。对自我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生活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反省、反思,分辨优劣正误,积极的发扬,错误的抛弃,以此完善自我,创造新我。不断调整自己。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在一个地方受阻,就调整方向,开辟新的河道。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我的生命来之不易,我是一个真正的人,我是一个社会的人,我是一个能够不断完善的人,如此,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学会自我成人。
四放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高中生渴望独立,希望“我的地盘我作主”。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伙伴,把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比如,让学生竞选班干部,实行班干部值周制;让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班、团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检查与评比;提出典型话题,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等等。
当然,这并非说教师可以不闻不问,相反,在这些过程中要发挥好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目标计划,教给他们组织活动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享受自我管理的快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向。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二中)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