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能否作为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以及是否受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42例,用利培酮治疗,疗程为6w;随机抽取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于患者组治疗前及治疗6w末测评两P300波幅来分析其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组P300波幅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6w末评分虽有显著改善(P<0.01),仍落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300波幅可作为慢性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和判定疗效的客观依据并且可能受药物影响。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P300波幅 利培酮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可客观反映认知功能,故本研究探讨利培酮药物治疗前后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波幅的变化,试图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客观的生物学指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均来自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在22-50岁;总病程≥5年;PANSS评分≥60分,且阳性症状评分减去阴性症状评分>0;既往未用利培酮;右利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排除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有冲动攻击或不合作病例以及患有影响眼球活动疾病的患者。共44例患者,脱落2例,实际观察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9)a,平均受教育年限(10±3)a,平均病程(10.3±6.36)a。
對照组的入组标准:年龄在22-50岁之间、非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右利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健康人。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8)a,平均受教育年限(10±3)a。
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对照组和病例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利培酮起始剂量1 mg/d,平均治疗量(4.90±1.18)mg/d。患者均于治疗2-3d后根据病情和不良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治疗期间不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有严重焦虑、失眠者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
1.2.2 P300波幅测定:采用广州润杰产WJ-1型事件相关电位仪,受试者要求全身放松及精神集中,按照国际脑电10/20系统法,记录电极置于颅顶中央中线处(C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A1或A2),前额(FPz)接地。以一组(共5种)图片作为刺激信号,其中挑选一张作为靶刺激,让受试者默记,靶刺激图片不规则出现,共20次,穿插于非靶刺激中间;非靶刺激(其余4种图片)出现80次。刺激持续时间为800ms,刺激间隔时间为1000ms,分析时间1000ms。分析指标:靶刺激P300波幅。
1.2.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利培酮治疗前患者组P300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t=23.85,P<0.01;t=13.01,P<0.01),而其治疗后P300波幅低于对照组(t=12.99,P<0.O1;t=9.14,P<0.01),但均高于治疗前(t=17.90,P<0.O1;t=12.84,P<0.O1)。
3 讨论
Gollhfer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第三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1],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认知功能损害在发病的初期即已存在,而且持续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2]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涉及注意、记忆、抽象思维、信息整合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3] 。P300现已成为公认的研究人类认知活动和判断人类认知能力有用的指标,许多研究都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波幅下降。
研究中发现利培酮治疗前患者组P300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其治疗后P300波幅仍低于对照组,但患者组治疗前P300波幅明显低于治疗后。此研究结果表明P300波幅测定在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和判定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新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主要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受体亲和作用,同时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 Ginsberg DL, Schooler NR, et al. Optimizing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Enhancing affective/cognitive and depressive functioning[J]. CNS Spectr, 2005 ,Feb,10(2):1-13.
[2] 行养玲,杨旭.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16):334.
[3] Gold JM.Cognitive deficits as treatment targets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04,72(1):21—28.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P300波幅 利培酮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可客观反映认知功能,故本研究探讨利培酮药物治疗前后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波幅的变化,试图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客观的生物学指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均来自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在22-50岁;总病程≥5年;PANSS评分≥60分,且阳性症状评分减去阴性症状评分>0;既往未用利培酮;右利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排除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有冲动攻击或不合作病例以及患有影响眼球活动疾病的患者。共44例患者,脱落2例,实际观察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9)a,平均受教育年限(10±3)a,平均病程(10.3±6.36)a。
對照组的入组标准:年龄在22-50岁之间、非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右利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健康人。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8)a,平均受教育年限(10±3)a。
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对照组和病例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利培酮起始剂量1 mg/d,平均治疗量(4.90±1.18)mg/d。患者均于治疗2-3d后根据病情和不良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治疗期间不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有严重焦虑、失眠者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
1.2.2 P300波幅测定:采用广州润杰产WJ-1型事件相关电位仪,受试者要求全身放松及精神集中,按照国际脑电10/20系统法,记录电极置于颅顶中央中线处(C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A1或A2),前额(FPz)接地。以一组(共5种)图片作为刺激信号,其中挑选一张作为靶刺激,让受试者默记,靶刺激图片不规则出现,共20次,穿插于非靶刺激中间;非靶刺激(其余4种图片)出现80次。刺激持续时间为800ms,刺激间隔时间为1000ms,分析时间1000ms。分析指标:靶刺激P300波幅。
1.2.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利培酮治疗前患者组P300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t=23.85,P<0.01;t=13.01,P<0.01),而其治疗后P300波幅低于对照组(t=12.99,P<0.O1;t=9.14,P<0.01),但均高于治疗前(t=17.90,P<0.O1;t=12.84,P<0.O1)。
3 讨论
Gollhfer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第三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1],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认知功能损害在发病的初期即已存在,而且持续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2]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涉及注意、记忆、抽象思维、信息整合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3] 。P300现已成为公认的研究人类认知活动和判断人类认知能力有用的指标,许多研究都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波幅下降。
研究中发现利培酮治疗前患者组P300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其治疗后P300波幅仍低于对照组,但患者组治疗前P300波幅明显低于治疗后。此研究结果表明P300波幅测定在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和判定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新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主要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受体亲和作用,同时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 Ginsberg DL, Schooler NR, et al. Optimizing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Enhancing affective/cognitive and depressive functioning[J]. CNS Spectr, 2005 ,Feb,10(2):1-13.
[2] 行养玲,杨旭.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16):334.
[3] Gold JM.Cognitive deficits as treatment targets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04,72(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