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伐吉太太看狄更斯思想的矛盾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警戒性,狄更斯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小说家狄更斯代表作品《双城记》中的人物德伐吉太太的深刻分析,探讨了狄更新思想的矛盾性。
  【关键词】 德伐吉太太双城记矛盾性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著作中,他创造了1900多个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代替了简单说教。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披露了现实,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世界观及创作目的。
  德伐吉太太是《双城记》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在狄更斯的所有著作中,我们很难找出第二个类似她的人物。她的童年是很惨的,厄弗里蒙地候爵弟兄毁了她全家,她的父亲、哥哥、姐姐、姐夫都死于非命。她是在仇恨中长大的,并立志向一切贵族复仇。在时机到来之前,她一刻不停地编织,把她的仇恨、她的愿望,以及她复仇的对象和贵族们的罪状都准确无误地编入她的记忆。“要毁掉德伐吉太太用纺织所记录下来的罪状的一个字比一个最怯懦的人要毁掉他自己的生命还困难。”当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到最前列,成为圣安东尼区的妇女领袖。她和她的同志们每天都把大批人送上断头台(其中很多是无辜的)。只有这样,她那复仇的,嗜杀的愿望才能得到满足。当她发现查理斯·伐尔那是侯爵家唯一活着的后代时,立刻设法将他送上断头台,虽然他本人是无辜的,对其父辈犯下的罪过一无所知,而且她还不满足于仪判除他一人死刑,她又去抓他的妻女和老岳父,但她自己却死在该家忠实的仆人普洛斯小姐手里,她的复仇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写这一人物时,作者的处理是矛盾的。从一方面说,他的家庭悲剧是值得同情的。她之所以冷酷无情是和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她不可怜别人是因为从未有人关心过她。另外,作者对其沉着、机智及勇敢也不乏赞许之词。在侯爵老爷的狂妄面前“没有一双眼睛敢抬起来,男人之中一个也不敢。“但是德戈吉太太却“固执地仰着头,直瞪着侯爵的脸。”她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从狄更斯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上看,象德伐吉太太那样一位勇敢机智的劳动妇女,又是一个受害家庭的唯一幸存者,是应该做为正面人物出现的,并象大多数他的正面人物那--样,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者同时又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比及杀人时的疯狂还有无止境的复仇,甚至不惜殃及无辜,她一出现总会使人感到不寒而栗,从这点上看,她又更象一个反面人物,而且在很多地方,作者又有意夸大了她天性中残忍的一面。
  这样一个人当然是善良的狄更斯所无法接受的。
  “there were many 1lke her-suchas the wodd will do well never tO breedagain。”
  谈到她的死,更是不可思议。象德伐吉太太这样一个身强力壮,心狠手辣的女人反倒会被另一个心地善良而生平又从未打过架的普洛斯小姐所杀。这只能解释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说作者的意愿在这里发挥了作用。用作者的话来说,普洛斯小姐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她是“凭着爱的力量——爱常常比恨更加强大得多。”
  所以这两个女人的斗争实质上是“爱”和“恨”的斗争,那么当然爱要最终战胜恨,这是作者想通过德伐吉太太之死阐明的论点。这也是狄更斯大多数作品的主题之一。照他的观点,恨是无用的,复仇不能导致好结果,只有爱是永恒的。人们不但应该爱朋友,爱亲人,用爱来报答恩情,而且也应该用爱去感化自己的敌人。
  从德伐吉太太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狄更斯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因为小说《双城记》正是以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为背景的:而德伐吉太太又是这场革命的积极、骨干分子。他对这场革命的评价,就象他对德伐吉太太的刻画一样,也同样充满了矛盾。在小说的前半部,作者真实地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及受压迫之重,人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们不能坐而待毙。在这里,作者指出了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写到这里,很明显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然尔,在书的后半部,作者笔锋一转。又从革命的反面描写,夸大并歪曲了革命造成的混乱。白色恐怖笼罩了一切,血淋淋的杀人场面被完整地记叙下来,按照他的观点,革命使“本来天真无邪的东西都变为恶作剧了”,“本来美好的事物被歪曲和恶化,变为丑陋。”
  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认为:付出这样大代价的革命根本不能改变劳动人民的生活,他们依旧忍饥挨饿,当他们“闹”了一天革命回到家时,等待着他们仍是“饿得乱叫的孩子”,他们还得排着大队去买那发霉的坏面包。最后。他通过书中的西得尼·卡尔登的感想道出了自己愿望。
  “l see Barsad。and Cly,Defarge,The Vengeance the Ju ryman,the Judge,long ranks Of new oppressors who have risen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ld,perishing by this retnbutive lnstrument,before it shall cease out of its present use”
  那么在这里,作者的反革命立场也是显而易见。
  这就是狄更斯思想的矛盾性。当劳动人民还在饥寒交迫之中时,他对他们充满同情,祝愿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可一旦他们起来造反,成为革命者,他的同情就变为憎恶,祝愿也变成诅咒了。同样,当德伐吉太太成为一个举目无亲的孤儿。时时面临死亡的危险时,作者让她健康地活了下来,但当他站稳脚根,找到时机开始复仇,充满生的希望时。却难免一死。这一观点使和《双城记》_一书主题自相矛盾。首尾不相呼应,而贯穿这一矛盾主题的中心人物德伐吉太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产物。
其他文献
摘要 影片《红河》,讲述了一个有恋父情结的越南少女阿桃在中越边境的特殊境遇。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学理论为工具,可以更好地解读影片所讲述的美好但凄婉的人性。  关键词 恋童 恋父 红河 人性    澜沧江,流经中、缅、老挝、泰、柬和越南,在东南亚叫“湄公河”,在云南有些河段被称为“红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影片《红河》精美的海报用“中国情人”、“异国怀缘”、“爱情浩劫”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摘要 1949-1966年间,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电影语境也逐渐从自主走入了政治集中的意识体制,使得电影作品更多地与时代、政治、社会和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于一体。在不断解放与不断纠正中,与其说一部分电影题材给国家体制和意志带来许多风暴,不如说它更充分表露了当时人民在政权独立下的对生活的强烈憧憬。十七年的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力所能及的话语权,并逐渐走入中国电影中第一个先锋时期。
【摘要】 中和贯彻于中国文化的始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影响,使中国古典美学在追求和谐的同时,形成了适度包容和善于吸纳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和 背景 特征 美学精神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状态。中和原本是节制人的行为和感情的原则,要求人们自觉避免过于激烈的感情和行为方式。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中和成为人们一种自觉、主动的人生实践活动,由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中所展现的对男性中心意识下父权制社会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困境,指出女性主体身份在影片乃至当下社会中的两难;主动地拒绝与被动地退让,这使建立在,性别基础之上,以自主为旗帜的女性主义理论,滑落进主体“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与延搁之中,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影片中女性主体身份进行宽泛性阐释
【摘要】本片根据上海女作家须兰短篇小说《银杏银杏》改编而成,极度忠实于原作。这部影片要比原作来得震撼,因为电影多了些渲染,添了些煽情,再加上凄美的背景乐,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感神经。  【关键词】《爱有来生》阿九 阿明    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感动了。看完《爱有来生》之后,我哭红了眼睛,心里像是缺了一块什么似的无比失落。对于今生来世我向来想得甚少,无论是爱还是恨,我都想在今生了结,那样的人
[摘要] 将电影引入高职英语课堂益处颇多,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把影视与英语课堂结合,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听说训练,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语世界里的风俗民情、人生哲理。把DVD电影引入英语课堂,是现在EFL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尝试,教师  [关键词] DVD英语电影 英语教学    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显示:学生
[摘要]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成为一种趋势,时下,四大名著的新一轮改编成为当今电视荧屏上的一大热点。由于编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受众需求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四大名著的改编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被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之典范的四大名著的改编更应该慎重严肃地去对待,既不能不顾艺术现实的需求呆板的忠于原著,更不能以“时代要求”为幌子进行无原则的恶搞。  [关键词]四大名著 
[摘要]《投名状》有别于传统电影文学结义题材而将结义放在一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三人的情感与理想矛盾所展现的张力突出人性的弱点,官场的黑暗以及制度的变迁,进而使得电影从一个单纯的暴力美学上升到了对人性的关怀。  [关键词]《投名状》 潜规则 博弈    中国的文学电影作品当中,关于结义的题材,往往不乏经典之作,古有如《三国演义》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港产电影诸如《喋
摘要 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启示》是其鼎盛时期的一部作品,显示了奥康纳作品的典型特点:暴力突然降临与暴力后获得新生,根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特平太太实际上是以《圣经·约伯记》中的约伯为原型。特平太太突遭打击后意识到自己罪行进而悔改获得灵魂拯救的过程就是约伯故事的翻版。  关键词 约伯 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认为
[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是二战后出现的第一个电影流派,它通过真实性的创作手法使其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真实美学”是安德烈·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具有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强调镜头段落、提倡非表演性的特点,贾樟柯在他的电影中努力践行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电影的回归树立了标尺。  [关键词]贾樟柯 电影创作 现实主义    贾樟柯这个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尔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