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富:告诉父母我们会有多么好

来源 :家庭百事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ewwq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幻想每一个孩子都如李想、戴志康、高燃那么出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希望,作为父母,我们能够通过本文多多发现并赏识“八十年代”生子女的“好”,少些忧虑,多些信任;即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之后所生孩子的父母,也可以从文中三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关于“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啦”的开悟和“父母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和观念”的借鉴。
  
  他们是谁?——在一些社会学家笔下,他们被归纳为“抱大的一代”、“玩乐的一代”甚至“垮掉的一代”;在很多父母的眼中,他们是骄奢脆弱,不能吃苦,逃避责任,乳臭难干的八十年代下的易碎“蛋”。2004年2月,《时代》杂志将一位叫春树的酷酷的中国女孩搬上封面,她和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和摇滚乐手李扬这四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被拿来与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
  而实际上,如果说他们是一枚枚“鲜蛋”的话,叛逆、“文青”和嬉皮只是包围在他们浅表的“蛋清”,而“颠覆”才是他们生命孵化和升华的“蛋黄”——他们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冷不丁会口出狂言,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的身上却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退出有既成规则的游戏,并非出于消极,而是要动手谱写自己的规则!譬如同样是25岁的康盛世纪首席执行官戴志康、PCPOP首席执行官李想、MySee总裁高燃、24岁的163888翻唱网首席执行官郑立、23岁的MaJoy总裁茅侃侃……
  2006年6月,三位与财富神速结缘的“80后”新贵,三枚只为理想和兴趣工作的“80年代下的蛋”——李想、戴志康、高燃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会师”,用自己的年轻方式告诉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别为我们担心,也许,你们无法想象我们会有多么好!”
  
  高燃:“为99%不能实现的理想努力!”
  
  2003年夏天,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农家出生、白手起家的蒋锡培前往清华讲座,他在众多的清华学子里一眼认出高燃:“我认识你,一个农民的儿子,第一个从中专直接考进清华的人。”
  其实,在这之前,高燃已经是清华的“名人”了。
  2002年,高燃读大四的时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刚合并到清华。那时,高燃在准备出国留学的材料,一连准备了好几个月,他觉得特别烦躁。临近元旦的时候,美院搞了个新年文艺晚会,请清华的哥哥们去参加。高燃听说后,从凳子上一跃而起,心想:这是一个机会!我一定要在晚会上认识美院最漂亮的女生。
  那天,高燃站在门口守株待兔。终于见到“最漂亮的她”和另一个她走过来了,两位美女正准备离开。高燃迎上去说:“你们这么早就走啊?”她们回答说:“嗯。”然后,三个人一起往外走。
  外面下雪,很冷,两个女孩都穿很厚的衣服,高燃只穿一件衬衫。聊了一会儿,高燃问:“你的电话是多少?”她们问:“你问谁?”高燃指着最漂亮的女孩说:“我问她。”两个女孩这才知道高燃并不认识她们。她们以为遇上了泼皮无赖,推出自行车要走。高燃望着她们的手机说:“你们连个电话都不给我?”最漂亮的她说:“真的没有电话。”高燃说:“那就给个E-mail。”她说:“也没有。”高燃急了,喊了一嗓子:“实在不行给个QQ,假的也行。”最漂亮的女孩骑上自行车前,真给了高燃一个QQ号。令高燃兴奋的是,这个QQ号是真的。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天天在QQ上和她聊天,发给她好玩的帖子……后来,最漂亮的女生成了他女朋友。
  当时美院搞晚会,高燃为什么一听说就兴奋得从凳子上一跃而起?因为当时清华男生对美院的女生都很觊觎,他从中嗅到了机会;高燃长得不高也不帅,为什么要用这种半路搭讪的方式追堵美女?因为他想试试,这种99%不能成功的“抠女”方式能不能让自己梦想成真!
  或许,“高燃”就是“高烧”。从这以后,这种“唐突”的高烧行为,在高燃的经历中常有发生。
  高燃毕业后曾竞聘于《经济观察报》做了财经记者。八个月的记者生活让他对财经和IT发生了浓厚兴趣。经济已不再窘困的他,平静生活的脉搏已跟不上骚动的心跳,为了打破沉寂的现状,他不顾女友和身边人的劝说,“唐突”地辞退了稳定的工作,弃笔从商。
  2004年4月,雅虎和新浪合作成立一拍网,马云旗下的淘宝也在奋起直追。但高燃已有高见,他很周密地做了一个商业计划,第一份在电梯里给了“偶遇”的杨致远,可惜没有回音;第二份给了蒋锡培。当时蒋在长春开会,高燃下午得知消息后,马上站了一夜火车赶到长春,双手递上计划。当时,高燃沉浸在方案蓝图的冲动中,蒋总也被他所感染,并口头答应:蒋出资1000万占65%股份,高以智力投资出资35%股份。高燃马上回北京找来清华大学自动系的几个博士成立了一个团队。
  6月,蒋锡培打电话让高燃到江苏开董事会,但方案未获通过。晚上10点,两个人到餐厅吃饭。“你害了我,”高燃大喊道,“之前有很多人要投我这个项目,就因为跟你关系好,我赶过来。现在,我的团队没建起来,渠道没建起来,我回去怎么向我的弟兄们交代?”最后,蒋总答应给他100万。离别的时候,他对眼前的年轻人说:“这个项目风险非常大,但你这个人是没有风险的。”
  2005年6月,高燃和邓迪的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不久,通过Mysee在网上直播了连战和宋楚瑜大陆行演讲以及“神舟六号”的发射实况,让这个网站闯入了网民的视野——这次的成功,帮他们的公司轻松融入了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至此,公司的身价超过千万元。高燃和他的搭档邓迪管理着100多人的团队。蒋锡培后来追加了100万元,而他200万元的投资在一年之后,至少增值了10倍!
  2005年底,蒋锡培在《中国企业家》袒露了他当年投资高燃所做项目的真实想法:“项目即使失败对他也有很大帮助,而100万元的损失对我而言并不大;但这个人即使没有这100万元,也能获得成功。因为,他能够主动去把握机会,我相信我能从他的成功中获得回报。”
  
  戴志康:“别以为退学就能成大事!”
  
  2000年,戴志康报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通信专业。当时他想,自己精通计算机,如果再把通信搞熟,毕业后一定是抢手的人才。
  但是,目标清晰的他很快就失望了:老师做事慢慢吞吞,讲课不痛不痒,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要两三分钟,还没写完,台下已是一片嗡嗡嘤嘤,甚至经常可以看见有人趴在课桌上流口水……他原以为自己会很快接触到数字通信,接触到一些大型的交换机,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大三才学收音机原理,大四才学到黑白电视机原理。于是他感叹:“大学课程的设置太落后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太脱节。”
  喜欢自学的戴志康实在无法让自己融入这样的学习氛围。2001年9月,20岁的戴志康自作主张搬出了学校,在外面租房,开始了每天15小时的工作:研发一种可以自动生成BBS的软件——Discuz!接下来的三年,旷课、不参加考试、缺席学校大会、“非典”时期不回宿舍,种种“劣迹”让戴志康没少受学校的警告和处分。
  当戴志康看见“一帮纯属为比赛而创业、毫无创业素质的人”仅凭着一叠“八股文似的材料”就能在学校的创业大赛拿奖,他开始感到郁闷:“老师,我是否可以以自己设计的软件为凭,申请免修几门课程?”老师的回答是:“这是大学,你现在的学习成绩对得起自己吗?”在老师的眼里,这个上课不专心的戴志康跟那些天天玩游戏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戴志康决定“做出好东西证明自己,以便今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如果按部就班地混张大学文凭,顶多也只是一只“菜鸟”:找一份月薪1500元甚至更少的工作。想到这些,他干脆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即使不懂技术也能管理”的DISCUZ软件研发中。
  2003年末,一个老板以30万的年薪相许,竟然被这个“穷小子”拒绝了!原来,戴志康发明的DISCUZ收费软件在一片骂声之后,有人开始愿意花钱来购买了!于是,他赶紧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结果,软件的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的好几倍,而其中的版本体系和数据结构到现在都还是同行学习的必修技术。从此以后,DISCUZ技术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月增30%,2003年收入几万元,2004年几十万元,2005年几百万元,要知道,刨开饭钱、房租和上网费,一大半都是利润啊!
  就这样,22岁还是穷孩子的戴志康,在23岁成了百万富翁。作为老板,戴志康颇有“少帅”风范:2004年,他买车的念头在一个早晨冒出来,第三天就把车开回了家;2005年想换车,四天后他就开着一辆宝马上路了;他在海淀区买下一套房,从起念头到拿到钥匙,前后不过10天;当他作出产品全部免费的决定时,他在会上是这样说的:“我决定产品全部免费,大家讨论怎样执行吧。”其决绝和果敢,让人无法和他的年龄联系起来……
  但“小总裁”也有小心之处:为了熟悉管理和财务,他买书、上网,碰到问题随时学习和借鉴;而关于招聘技艺、赏罚原则,怎么开会,怎么建立制度,怎么执行制度,怎么树立自己的威信等,他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要做有心人,要想办法做到最好。”所以,现在戴志康即使内心觉得自己累得快要死了,也会硬撑着不在员工面前表现出来……
  公司发展到2006年,戴志康仍然抽中南海香烟,吃大食堂,穿高中时代的旧运动服,头发时常蓬松地翘起,也许只有看到他开着宝马去跟VC大佬谈判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眼前的他不是你猜想中的郁闷小青年!
  
  李想:“互联网是我们这一代人共读的大书!”
  
  李想最初的兴趣是美术。但他初一时第一次接触电脑后很快就入了迷,从此坚决不再按妈妈的要求上美术班,尽管指导老师认为他很有美术感觉。妈妈没有强求他学美术,但也没有理会他要买电脑的要求。当时,李想骂妈妈没有文化,还偷偷地哭了。
  为了自己有一台电脑,李想开始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谈自己在计算机硬件产品运用上的感受和发现,几年下来,居然攒了七八千块。到高一时,他终于按自己理想中的配置要求组装了一台电脑。有了电脑,李想就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网页。他的功课自然每况愈下,他的班主任老师居然不怕挨校长“克”,还介绍他到石家庄医院组装电脑,说:“李想是为电脑而生的,将来会有出息。”
  果然,到1999年3月,李想的个人主页的访问量已从最初的每天200人,增长到每天7000人。
  1999年5月,不满足的李想开始做起了“显卡之家”网站,网站的访问量很快达到五六千人。当达到一万人时,有广告商开始找他,要求在他的网站上做广告,广告费为每访问量一千次10元。“我的上网费又解决了。”依旧稚气的李想心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帮他挂上吧。”
  两个月后,妈妈拿着一张汇款单找到李想:“这是什么钱啊?”看着单子上的6000元汇款,李想喜出望外:“妈妈,这是我在网站上帮人做广告的广告费。”“哇!这么多啊。比你和爸爸一个月加起来的工资还要多呢!”此时正值高考前夕,“啊?你还在捣鼓网站?不高考了吗?”李想却不以为然:“妈妈,你不懂,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读大学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赚钱,我现在不就在赚钱吗?”
  妈妈被儿子的话给噎住了——李想长大了。
  1999年,18岁小伙的个人网站靠送上门来的网络广告赚了10万元。也因此,这一年,高中毕业、成绩平平的李想,放弃上大学而直接创业似乎也变成了“理所应当”。
  2000年春节前,李想把因各自网站在当地流量的竞争而认识的樊铮说服回石家庄。不久,两个人的网站“强强联手”,成立了泡泡网站。2001年末,同样“不喜欢朝九晚五,追求工作和作息时间自由”的邵震辞职到石家庄玩,他对李想说:“你为什么不在北京成立自己的分公司呢?”邵震的话让李想心动了。
  2002年初,泡泡网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并很快拉到了广告。同年,李想果断做出决定,自己也来到北京发展。2003年底,泡泡网的业务直线上升了3倍。到2006年,作为中国第三大中文网站PCPOP网的创始人,这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持有公司50%以上的股份,网站去年的营业收入近两千万元,个人身价达亿元。
  身为老板,李想说话的精练准确和看问题的成熟周到令人刮目:“2003年时我的性格还是典型的‘80后’,太自我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给了我很多教训,让我慢慢学会跳出来观察自己,学会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性格和想法。我开始尝试用心跟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用脑子。”
  尽管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李想还是坦言没有上大学是他人生中的遗憾:“因为出了我们这样一批人,引发了社会上的‘高等教育无用论’,纯属瞎扯。现实情况是,大学里没有目标,随波逐流的人太多了,所以,像我这样目标明确并坚持到底的人才会显现出来。”
  
  高燃小档案
  简介:1981年生,湖南人。清华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2004年创业,MySee总裁。24岁开始管理一个将近100人的团队。
  观点:我一辈子不想像平常人一样过,我要活出自己的味道。
  母亲心语:你要多睡觉,少喝酒。
  
  戴志康小档案
  简介:1981年生,黑龙江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逃兵”,2001年创业,康盛世纪CEO。22岁还是穷光蛋,23岁成为百万富翁。
  观点:我不喜欢看书,我讨厌被动地接受信息,喜欢从生活中掘取信息。
  父亲心语:戴志康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强,又有敢想敢干的冒险精神,还有就是这孩子是个踏踏实实干事的人,能容得下事,容得下人。
  
  李想小档案
  简介:1981年生,河北人。高中毕业,1999年创业,PCPOP.com首席执行官。身家上亿。
  观点:我小学时父母给的是命令,初中时给的是建议,高中时是从朋友的角度参考,到了高中就是信任了。父母给了我许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我才会有今天的成果。
  父母心语:李想做什么事都不会出格,能自己管好自己。他要是感觉自己哪个方面有欠缺,他会主动去学习。
  
  【结语】
  无论是李想、戴志康,还是高燃,还是他们更多的同类,作为“80后”财富新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夹了一本叫“互联网”的大课本匆匆上路了。在互联网这座虚拟的“大学”里,他们的视野和生活层次得到了上辈人无法企及的拓展和提升——他们出身各异、地域不同,却通过网络,吸纳全球信息,跟天南海北的人相识、结交、碰撞,因而,他们足不出户,即可“读天下书、行万里路”。他们出生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宽容的家庭,十岁出头即开始接触计算机、尔后迷上互联网,二十岁前后纷纷独立创业,二十三四岁就有所成就,带领着数十、上百人的团队,拥有了千万甚至过亿的创业财富。当前,他们都无一不在借助资本的力量,力争把开创的公司和事业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高燃认为,华山不止一条路,除了做网络,在其他领域,他的同龄人中也不乏“佼佼者”:他有个同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国际汽车城,1年做到董事长秘书,2年就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当老总;另一个家境好的同学,搞了个港口,每年利润有好几个亿;还有一个去了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总裁称这是他十年来招到的最好的职员……
  而这些,正是“80后”一代努力展现给世人的“好”。现在,等待他们的问题是:“他们创新能力强,敢于尝试,但他们的弱点在于自我意识太强。靠一个创意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但企业做大后,怎么完成由‘车库创业者’向企业家、由技术天才向成功商人的转变,这对他们是一个考验。”
其他文献
婚前,他经常抱着我深深地吻,直到我的唇微痛,直到我要窒息。他说,喜欢噬咬我双唇的感觉,有点甜。可事实上,我午饭刚刚吃过了臭豆腐。婚后两年,他偶尔抱着我吻,浅尝辄止,唇与唇还没有体会到彼此的温度就已分开。婚后四年,吻,成了过去式,浪漫,成了过去完成式。但双人房里双人床上双人被中,我们依旧相敬如宾,毕竟爱还延续着。有月光的夜晚,偶尔两个人拥抱,身体燃烧,可是彼此相侵进入已经成了淋了雨的烟花,虽勉强点亮
■    尚在待字闺中的时候,我兜里有钱就睡不着觉,躺在被窝里都在思量第二天该怎么花。  有一天晚上,我无意中偷听到爸爸妈妈的长吁短叹。妈妈说:“这姑娘不好嫁呀,嘴馋又懒还败家,得找个什么样的人呢?”爸爸说:“女孩嫁谁家随谁家,给她找个会过日子的人,就嫁过去,我们也就省心了。”  我听了有点别扭,我至于没人要吗?本姑娘才貌出众,追求我的人早排着队呢。很快,我嫁给了一个疯狂追我的好男人。  结婚之后
敦厚丈夫不放弃外遇,婚姻如何挽救?  首席嘉宾:李玲(北京慧源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艾佳:  我真没有想到,我信赖的丈夫会背叛我,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他是有责任感的敦厚男人啊!想当初,我的父母极力反对我们的结合,而我就是因为觉得他人好,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嫁给了他。结婚之后,他温柔体贴,也很顾家。我以为很了解他,实际上根本不是。两个月前,我无意中发现他有外遇!他说会离开那个女人,让我原谅他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圣马特奥河畔,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圣马特奥的河水不仅滋润了他们的心灵,也让他们的爱情得到了神圣的沐浴,升华为永恒,与清清的河水一起连绵不断……    爱情:天长地久的感动    所有见过戴维斯和珍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多么般配的一对,简直就是上帝的杰作!是的,人们的感叹是有道理的。戴维斯是非常阳光的小伙子,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沉稳的儒雅风度;珍妮则
离异善邻胜远亲    我家在单位家属院,面积不大,只有110平方米,可因为是一楼,多了30平方米的小院,种菜养花,晒被放车的,十分方便。楼上王科长搬走后,把房子卖给了水利局的一个小伙子大伟。大伟不到30岁,和母亲、孩子一起生活。  后来我听说,大伟4年前和妻子离婚了,那时孩子才半岁,一直由母亲帮着照顾。如今孩子快5岁了,大伟还是孑然一身。据说,是大伟的前妻感情出轨,然而最终也未能让情人为她改弦易辙
我妈妈八年前去世,平越则在十二岁那年就失去了爸爸,我们结婚之初就说好,将来一定要和老人住在一起,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可因为钱不够,结婚后我们只能租房住,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一年前,平越的妈妈遭遇了一场车祸,幸好没造成什么大碍,可这次有惊无险的车祸让我们感到,亲情其实随时可能失去,我们不能再等了,于是咬牙按揭买下了一套一百八十平米的复式房。为了支援我们,两位老人不但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婆婆更是卖掉了
专家指导/明腾(江西省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撰文/沈君(南昌大学医学院 主治医师)    识别器——早熟也要分真假     父母请记住这个定义: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即可认定为性早熟。近几年儿童性早熟病例逐渐增多,性发育年龄有提前趋势。不过性早熟也分为几种类型,父母需要仔细分辨。   真性性早熟是指内外生殖器都提前成熟,也叫完全性性早熟,这样的孩子性征出现早并具有生
新婚不久,妻子就南下广州找到一份高薪而神秘的职业。为了这份工作,在生下孩子后,她凭着与丈夫签订的协议拒绝哺乳,从而引发了这场离奇官司。    乳房为媒缔姻缘    2002年1月,湖南省怀化市建材商秦德华刚满2岁的女儿小倩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向夫妇俩询问:“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感染及免疫降低等因素所致,你们在孩子出生后给她吃了些什么东西呢?”当得知孩子自出生后一直未进行母乳喂养时
一名6岁的小女孩,被家长送到班主任女老师家寄宿。本以为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然而,令家长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孩竟被老师的丈夫多次奸污。案件发生后,人们深感震惊。这个沉重的案例带给人们的教训是什么?    师生投缘,孩子“住读”老师家    2006年3月1日,黑龙江省某县63岁的退休教师李艳英,将6岁的孙女霏霏送到学前班。为了多赚钱,霏霏的爸爸妈妈早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去上海打工了,一直将
外甥女喜欢骑自行车,常在乡村的羊肠小径上兜风。有时候提醒她注意安全,我多说几句,她还会顶嘴。我听了挺生气,但也会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们都希望孩子们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大人眼里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听大人们话的模式。讲不听说不听的,那便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  曾经听一位讲师说过,他带着两个孩子去爬山,一个未入学,另一个已经读初一。未入学的孩子和他很快就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