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是什么呢?字典里这样解释: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很无奈,连字典都只能告诉我们,所谓痒,就是指一种想挠的感觉。事实上,由于痒觉本身以及其发生机理的复杂性,人们的确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痒”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迄今为止并没有特殊的痒觉感受器被发现。据说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控制痒觉的基因,该基因负责把来自皮肤的痛觉和痒觉传到大脑,但这项研究才刚刚开始,并未形成权威结论。
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一点不难,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当有蚊子光顾时,屏声敛气,同时忍住不要用手去拍打,而是静静地等待它献上“温柔一吻”。如果接下来你明显感觉到被蚊子叮咬出现了状况,如同字典里所说,叫人忍不住想挠。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深刻体会到痒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当然,被蚊子咬到底是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在有所觉察时毫不犹豫地给自己一巴掌。
蚊子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大概正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感觉到痒,或者是担心疾病传播,而很少有人会在乎丢掉的那丁点儿血。不过,真正让我们产生痒的感觉的,并不是蚊子,而是我们自己。蚊子在吸血时会释放出含有抗血凝物质的唾液,以此来防止血液凝结,但是这些唾液中并不含有“致痒物质”。引起痒的感觉的,是人体内免疫系统为了对抗蚊子唾液入侵而调动细胞产生的一种活性胺化合物——组织胺。当这种化学物质在被叮咬处增加到一定量时,过敏反应就发生了,从而让我们感觉到痒。
组织胺在过敏和发炎的调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痒觉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另外还可以引起打喷嚏、流鼻水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现象。有些人在受到蚊子袭击后,并不会痒,或者是痒的感觉微乎其微,是由于细胞面对刺激时所释放的组织胺比较少,或者是释放出来后被体内其他物质及时破坏,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跟血型或别的什么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被蚊子叮咬后会感觉到痒的人,是由于对蚊子过敏。只是生活中对蚊子不过敏的人实在比较少,这种不得民心的说法始终没能流行开来。
组织胺的发现,是因为一种叫枯草热的疾病。枯草热在世界各地均有病例,尤以美国最为严重,据说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受此困扰,而在日本也有十分之一的发病率。枯草热的病因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花粉过敏,会引起打喷嚏、流泪和流鼻涕等症状。最早的枯草热病例记载是在1565年,当时叫做“玫瑰热”。1903年,一位德国医生证明了这种过敏反应并不是由花粉本身引起的,而是机体对花粉的反应引起的一种毒素的释放所造成的。1910年,英国药理学家亨利·戴尔在研究黑麦的毒性时,发现了一种他称为“组织胺”的物质。不过直到16年后,他才意识到是组织胺引起了过敏反应。
可以说,正是在组织胺被发现之后,抓了数百万年痒的人类才慢慢了解痒的一些真相。揪出了组织胺这个“真凶”,我们还可以解释“抓痒”的问题。实际上,抓痒没有任何止痒作用,只不过是用轻微的痛觉来部分掩盖痒觉罢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关于抓、挠可以“杀死”组织胺的报告。抓痒的下场通常来讲都是越抓越痒,因为进一步的刺激会让细胞再次如临大敌,并及时做出反抗,释放出更多组织胺。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将高浓度的组织胺注射到表皮引起痒,若注射至皮下则引起疼痛,这也是我们抓痒时会有痛觉的原因所在,因为过分的刺激让皮下组织不得不做出反应,产生组织胺。
不论是受蚊虫叮咬还是吸入花粉所引起的过敏,都是因为细胞在面临刺激时释放出组织胺所引起的。那么,食物过敏又是为什么呢?有些人吃了海鲜后,皮肤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甚至是红肿。这跟因接触过敏源所引起的过敏有所不同,不过主角依然是组织胺。很多食物,特别是海鲜,往往含有大量的组织胺。它们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扩散,从而让人产生过敏反应。有些人之所以没事,是因为正常人体都含一定量的组织胺酶,对组织胺具有破坏作用,而“过敏体质”者则缺乏这种酶。受此启示,许多有“止痒”效果的抗过敏(抗组胺)药物被研制出来。但是,对哮喘和湿疹等过敏反应,抗组织胺药物并没有治疗效果。
在漫漫“止痒”征途中,人类才刚刚迈出一小步。而不断地探索,也引出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日本,就有医院做过一项实验,对象是24对过敏性鼻炎患者。院方让他们一边听轻音乐一边持续接吻30分钟,然后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血液检测。结果表明,患者体内的抗体对过敏原的排斥反应大大下降了。也就是说,热吻减少了体内导致过敏症状的最主要物质——组织胺的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那个医院还以拥抱做了实验,但效果完全比不上接吻。据说他们做此试验的启示是:几乎没有哪对情侣在接吻时会忍不住打喷嚏或者抠痒。
除了接触过敏原或其他病变所引起的痒之外,还有种痒也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就是对腋窝或者脚心等处进行机械性刺激时所产生的痒觉。这种痒觉是如何发生的?至今没有权威说法。被蚊子咬和被人挠胳肢窝所产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被人挠胳肢窝通常会让人发笑,而被蚊子叮了一口之后笑得东倒西歪的人实在很少见到。
不过,在腋窝或脚心受到刺激时,人之所以会发笑,并非痒觉所致,而是同时产生的一种叫“欣快感”的感觉在捣蛋。“欣快感”是个医学专用词汇。所谓“欣快状态”,是指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内心体验的傻笑。服用某些药品(毒品)后,人就有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下。据说在古代有个国家执行死刑就是用羽毛不停地刺激囚犯的脚底,让其哈哈笑个不停,直至死亡。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们应该知道,囚犯绝对不是“痒”死的。
至于人为什么自己挠自己并不会产生痒觉和欣快感,英国一位叫布莱克莫尔的女科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她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得出结果:当人自己挠自己的胳肢窝时,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人脑的其他部分,不要对这种刺激给予反应。但是,当刺激来自别人时,即使人预先知道,小脑就会不管不顾地发出警告信号,大脑继而对这种外来刺激作出反应,人就会觉得特别痒了。
编辑/梁宇清
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一点不难,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当有蚊子光顾时,屏声敛气,同时忍住不要用手去拍打,而是静静地等待它献上“温柔一吻”。如果接下来你明显感觉到被蚊子叮咬出现了状况,如同字典里所说,叫人忍不住想挠。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深刻体会到痒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当然,被蚊子咬到底是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在有所觉察时毫不犹豫地给自己一巴掌。
蚊子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大概正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感觉到痒,或者是担心疾病传播,而很少有人会在乎丢掉的那丁点儿血。不过,真正让我们产生痒的感觉的,并不是蚊子,而是我们自己。蚊子在吸血时会释放出含有抗血凝物质的唾液,以此来防止血液凝结,但是这些唾液中并不含有“致痒物质”。引起痒的感觉的,是人体内免疫系统为了对抗蚊子唾液入侵而调动细胞产生的一种活性胺化合物——组织胺。当这种化学物质在被叮咬处增加到一定量时,过敏反应就发生了,从而让我们感觉到痒。
组织胺在过敏和发炎的调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痒觉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另外还可以引起打喷嚏、流鼻水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现象。有些人在受到蚊子袭击后,并不会痒,或者是痒的感觉微乎其微,是由于细胞面对刺激时所释放的组织胺比较少,或者是释放出来后被体内其他物质及时破坏,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跟血型或别的什么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被蚊子叮咬后会感觉到痒的人,是由于对蚊子过敏。只是生活中对蚊子不过敏的人实在比较少,这种不得民心的说法始终没能流行开来。
组织胺的发现,是因为一种叫枯草热的疾病。枯草热在世界各地均有病例,尤以美国最为严重,据说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受此困扰,而在日本也有十分之一的发病率。枯草热的病因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花粉过敏,会引起打喷嚏、流泪和流鼻涕等症状。最早的枯草热病例记载是在1565年,当时叫做“玫瑰热”。1903年,一位德国医生证明了这种过敏反应并不是由花粉本身引起的,而是机体对花粉的反应引起的一种毒素的释放所造成的。1910年,英国药理学家亨利·戴尔在研究黑麦的毒性时,发现了一种他称为“组织胺”的物质。不过直到16年后,他才意识到是组织胺引起了过敏反应。
可以说,正是在组织胺被发现之后,抓了数百万年痒的人类才慢慢了解痒的一些真相。揪出了组织胺这个“真凶”,我们还可以解释“抓痒”的问题。实际上,抓痒没有任何止痒作用,只不过是用轻微的痛觉来部分掩盖痒觉罢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关于抓、挠可以“杀死”组织胺的报告。抓痒的下场通常来讲都是越抓越痒,因为进一步的刺激会让细胞再次如临大敌,并及时做出反抗,释放出更多组织胺。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将高浓度的组织胺注射到表皮引起痒,若注射至皮下则引起疼痛,这也是我们抓痒时会有痛觉的原因所在,因为过分的刺激让皮下组织不得不做出反应,产生组织胺。
不论是受蚊虫叮咬还是吸入花粉所引起的过敏,都是因为细胞在面临刺激时释放出组织胺所引起的。那么,食物过敏又是为什么呢?有些人吃了海鲜后,皮肤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甚至是红肿。这跟因接触过敏源所引起的过敏有所不同,不过主角依然是组织胺。很多食物,特别是海鲜,往往含有大量的组织胺。它们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扩散,从而让人产生过敏反应。有些人之所以没事,是因为正常人体都含一定量的组织胺酶,对组织胺具有破坏作用,而“过敏体质”者则缺乏这种酶。受此启示,许多有“止痒”效果的抗过敏(抗组胺)药物被研制出来。但是,对哮喘和湿疹等过敏反应,抗组织胺药物并没有治疗效果。
在漫漫“止痒”征途中,人类才刚刚迈出一小步。而不断地探索,也引出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日本,就有医院做过一项实验,对象是24对过敏性鼻炎患者。院方让他们一边听轻音乐一边持续接吻30分钟,然后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血液检测。结果表明,患者体内的抗体对过敏原的排斥反应大大下降了。也就是说,热吻减少了体内导致过敏症状的最主要物质——组织胺的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那个医院还以拥抱做了实验,但效果完全比不上接吻。据说他们做此试验的启示是:几乎没有哪对情侣在接吻时会忍不住打喷嚏或者抠痒。
除了接触过敏原或其他病变所引起的痒之外,还有种痒也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就是对腋窝或者脚心等处进行机械性刺激时所产生的痒觉。这种痒觉是如何发生的?至今没有权威说法。被蚊子咬和被人挠胳肢窝所产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被人挠胳肢窝通常会让人发笑,而被蚊子叮了一口之后笑得东倒西歪的人实在很少见到。
不过,在腋窝或脚心受到刺激时,人之所以会发笑,并非痒觉所致,而是同时产生的一种叫“欣快感”的感觉在捣蛋。“欣快感”是个医学专用词汇。所谓“欣快状态”,是指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内心体验的傻笑。服用某些药品(毒品)后,人就有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下。据说在古代有个国家执行死刑就是用羽毛不停地刺激囚犯的脚底,让其哈哈笑个不停,直至死亡。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们应该知道,囚犯绝对不是“痒”死的。
至于人为什么自己挠自己并不会产生痒觉和欣快感,英国一位叫布莱克莫尔的女科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她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得出结果:当人自己挠自己的胳肢窝时,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人脑的其他部分,不要对这种刺激给予反应。但是,当刺激来自别人时,即使人预先知道,小脑就会不管不顾地发出警告信号,大脑继而对这种外来刺激作出反应,人就会觉得特别痒了。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