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47页没有内容 已报 问题导学视角下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习主动性、提升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盐与酸、碱的反应”为例,从创设问题情境、推进问题驱动、挖掘问题内涵、回归问题起点这几方面,阐述了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思想指导初中化学复习课的实践与收获。
  关键词:问题;问题导学;复习课;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1-007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1.01.019
  初中化学复习课作为化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巩固知识、总结方法、提升素养的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复习课存在这些现象:课堂模式单一,只注重做题和讲题;课堂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强;课堂内容太过肤浅和零散,缺少深度探究;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问题导学思想指导下的化学复习课,打破传统课堂“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互教互学,在问题思考和问题解决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燃兴趣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录一]
  [实物展示]红糖发糕,展示发糕侧面。
  [提问]发糕内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气孔?
  [资料卡片]发糕内部的气孔,是添加了膨松剂的缘故,膨松剂在制作中产生气体,使食物变得松软。
  [提问]膨松剂的成分是什么?它的作用原理又是怎样的?
  学生感兴趣的是认识过程中出现某种新颖的、独特的的因素。红糖发糕是生活中大家经常见到的食物,口感松软,深受大众喜爱。笔者偶然看到发糕内部气孔很多且非常均匀,就在思考这些气泡是如何产生的?与化学中产生气体的反应是否有联系?这些问题能引起我的思考,同样也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去思考发糕内部气孔的来源。真实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建立起化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化学课堂,打开科学探究的世界。
  二、推进问题驱动,加大探究深度
  “问题导学”是以优质的“问题”为纽带,通过师生间对系列“问题”的互动建构、生成、合作探究,以增进学习效益的一种教学策略[2]。“问题”是课程的基本单位,通过设置问题驱动,将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转变为问题解决,通过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问题解决来实施教学。
  [教学实录二]
  [提问]双效泡打粉中什么物质可以产生气泡?
  [回答]碳酸氢钠。
  [提问]碳酸氢钠在哪些条件下可以产生气泡?
  [回答]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为什么称作“双效”泡打粉?
  [回答]先后两次产生气体,都能起到发泡的效果。
  [提问]碳酸氢铵也可作为膨松剂,在制作桃酥、油条等油炸食品中起膨松作用,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呢?
  [回答]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氨气、二氧化碳。
  [提问]碳酸氢铵作为一种较廉价的膨松剂,有什么缺点?
  [回答]会产生有氨臭气味的氨气。
  [提问]碳酸氢铵为什么仅在一些油炸食品中才会用到?
  [回答]氨气极易溶于水,高温能促使氨气挥发。
  问题驱动,促使学生提取、运用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的相关知识,积极思考二者产生气体的原因,分析比较二者各自的优缺点,感受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思想和观念。
  认识物质的性质不仅要对比差异、注重个性,更要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异中求同、寻找共性,这是物质分类的意义,也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在性质上固然存在着差异,在作为膨松剂时也各有侧重,但二者同属于碳酸盐,性质又极为相似,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的个性和共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实录三]
  [提问]碳酸氢钠、碳酸氢铵是化学中两种重要的盐,外观上都是白色固体,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区分二者?
  [小组讨论]
  [追问]可以通过滴加稀盐酸,鉴别二者吗?为什么?
  [回答]不可以,二者与稀盐酸反应都能产生气泡。
  [演示实验]用药匙的柄端分别取少量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粉末于试管,各倒入ImL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都产生了大量气泡。
  [提问]双效泡打粉中,可能是哪种物质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了气体呢?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应该是柠檬酸,因为柠檬酸是一种酸,其溶液呈酸性。
  [提问]柠檬酸的含量仅为1%,而碳酸氢铵的含量为35%,除了柠檬酸外,其他物质溶于水是否也呈酸性?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反映或记忆再现的过程,而是有选择、有建构、有飞跃的复杂心理过程。特别是在概念、原理、性质的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式地提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问题,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发展为解决同类问题的迁移能力。
  三、挖掘问题内涵,提升思维品质
  抓住每节课的主线,提出能够体现核心要旨的问题,对课堂内容的凝练、内容本质的揭示、学习方向的引领以及思维品质的升华有着拨云见日的效果。
  [教学实录四]
  [提问]双效泡打粉固体状态并无气泡产生,加水之后才产生了气体,这是为什么?
  [回答]物质溶于水后电离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与碳酸氢钠电离的可自由移动的碳酸氢根离子相互反应,才产生了二氧化碳。
  [提问]你能尝试用真正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这个反应的微观本质吗?
  [回答]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提问]铵盐和碱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又是什么?
  [回答]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氨分子和水分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宏觀一微观一符号”是化学的三重表征。对宏观现象的微观分析,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增强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事物本质的意识,为后续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回归问题起点,彰显学科价值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富有实用性、价值性、创造性的科学。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实录五]
  [提问]我们了解了两类膨松剂:酵母和泡打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产生气体,用于烘焙糕点,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数据展示](表1)
  [回答]酵母是有益的
其他文献
摘要:以“氢键的形成”为例,从宏观可见的现象入手,结合简单易行的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触氢键的存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氢键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实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氢键;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5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
摘要:文章以初中化学复习课“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教学内容为例,在落实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将智慧课堂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机融合。利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下的电子白板、实物展台、IRS即时反馈系统等功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智慧教室;初中化学;气体制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
摘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从建构化学观念角度入手,在硝酸的氧化性课堂教学中深入探讨真实化学问题 ,其中包括实验观、 微粒观和元素观等化学观念,在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中,使学生达到技能与智能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实验;硝酸的氧化性;学科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7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
摘要:概念教学在初中阶段至关重要,初中化学约有80个概念,若能深度理解概念并准确运用,学习效率将事半功倍。传统概念课教学以讲授和记忆为主,学生吸收效果差。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前概念”的“层层穿衣”概念课教学模型。该模式遵循学生对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不断反恩修正最终形成自己内化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是学生自主习得的,理解更透彻,运
摘要:践行五个方面的转变:从“适度模仿”向“自主创新设计”转变;从“面面俱到”向“容量恰当”转变;从“行云流水”向“耐心等待”转变;从“关注全体” 向“关注个体”转变;从“知识本位”向“学科价值本位”转变,是化学课堂智慧追求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本身完成智慧蜕变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精心预设;适度瘦身;着力慢走;眼中有生;设计理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91-02
摘要:文章以“让化学成为关注社会问题的工具”为主题,通过主题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探究主题,达成目标升华主题,对二氧化硫性质复习进行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情境线、知识线、活动线贯穿其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化学知识,感知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复习;大气污染;方案设计与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化学史,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除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外,更能促进化学课堂中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情境的设置、科学探究的推进,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史;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6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
摘要:问题教学历来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通过问题组织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法器。结合“乙酸”教学课例,通过以 “典故激趣,引发问题;类比迁移,拓展问题;实验探究,创新问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等教学环节,说明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问题;问题教学;乙酸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8-0027-04 中图分类号: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关于中学化学素养主题的文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研究前沿时序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中学化学素养研究的研究演进、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素养为本”导向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素养;化学教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9-0002-04  中图
摘要:《绪言》是九年级学生进入化学学习的第一课。以“化学发展史”作为主线贯穿《绪言》教学,借助一幅化学发展史的“时间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感知化学,初步构建学科框架,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科学素养,顺利叩开“化学之门”。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发展史,绪言,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5-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