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文字里的无限趣味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88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第一个环节,带领学生咀“自矜”之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PPT: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师:好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这是文章的“起”。“自矜”的意思是?
  生:自夸。
  师:够格吗?
  生:应该很够了,文中说“当世无双”。当时都世界第一了,自夸一下,也未尝不可。
  师: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他自夸的程度。
  PPT: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师:康肃公射箭时,一个卖油翁来了。卖油的老翁不卖油,在干嘛?
  生:看他射箭。
  师:怎么看的?
  生:“释担而立,睨之”,放下担子看射箭,而且斜着眼睛看。
  师:这是文章的“承”,有了前文康肃公的“自矜”,于是有了卖油翁的“睨”。斜着眼睛看,流露出一种怎样的心理?
  生:不以为然,轻视。
  师:这个老翁来卖油,看到人家射箭,心里喜欢,看一下也可以,但他怎么就放下担子看,而且还斜着眼睛看不起呢?原因在哪里?
  生:前面写到康肃公“自矜”,可能他自夸的那些话被人听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甚至连卖油的老翁都听到了。可见他自夸得相当厉害,有可能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师:那请你们做一回陈康肃公,将他自夸的语言说一说,他究竟是怎样自夸的呢?
  生:我射箭的本领太牛了,唉,想求个失败都那么困难。
  生:我射箭,用红布蒙上眼睛都能够百步穿杨!
  生:这个世界,我射箭的本领是独一无二的,我说第二,谁也不敢说第一!
  ……
  师:老翁“睨之,久而不去”,他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生:早听说这个人射箭很牛,还独孤求败,今日我倒要看看是不是如传说中的那么神。
  师:老翁“但微颔之”,此时的他又想什么呢?
  生:他想,也不过如此,哪有传说中那么神,才十中八九,比起我倒油的技术来,差远了。
  二、第二个环节:品肃翁对话
  师:这一“颔”,引起了文章的“转”,一个“纠纷”就此展开了。“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们觉得陈康肃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感觉去问的呢?
  生:面对卖油翁的“睨之”和“但微颔之”,陈康肃公此时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一个卖油的怎么可以如此呢?他应该是很生气的,所以连用了两个反问。
  师:你可否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愤怒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生:我有不同意见,课文注解“谥号康肃”“北宋官员”“公,对男子的尊称”,这样看来,康肃公是一个有地位有名望的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身份的人说话肯定不会大呼小叫,而应该是有涵养的。他连用两个问句,确实有点生气,但他的生气是有节制的,绝不会这样暴跳如雷,不然有失身份。所以应该是略带生气的。
  师:能够关注注解,把每一个对自己觀点有利的证据都挖掘出来,你的发言有凭据,有道理,很好。请你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吧。(生带有一点生气地读,比起刚才的那种生气,火气降低不少)
  生:我还是赞成那种暴跳如雷的读法,因为文中有“公亦以此自矜”,一个会自夸的人,他的性格应该是很外向的,直爽的,毫不掩饰的,他心中想什么嘴里就会怎么说,他才不会关注什么身份地位呢。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再说性格和地位、名望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师:联系到人物性格了。
  生:我觉得这里的两个问号有点生气的意思,但康肃公应该不会以生气的感觉去说。
  师:那会怎样?
  生:他会以一种轻视的感觉去说。
  师:有意思,请说理由。
  生:因为卖油翁只是一介草民,康肃公根本不会将他放在眼里。就像一块石头和一只鸡蛋,鸡蛋碰石头,石头肯定不会拿鸡蛋当回事的。一个卖油的老翁,没身份,又不懂射箭,康肃公怎么会将他的神情当回事呢?所以他的“问”应该是很轻视的,他说话的语气和感觉也应该像卖油翁一样“睨之”,是很高傲的,正如他对自己的射箭本领很“自矜”一样,他不如此,又怎么会对得起他的“善射”“当时无双”的本领,对得起他“自矜”的性格呢?
  师:从身份的角度去考虑,来判断康肃公问话的姿态、心理和语气,可谓字字有凭。读出你的“轻视”来吧。
  生: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生以“睨”的眼神,以轻视的感觉去读。有掌声)
  生:我也赞同“轻视说”,因为如果此处就很生气的话,与下文的“忿然”就矛盾了。这里就暴跳如雷,那下文还怎么“忿然”呢?难不成给卖油翁一个耳光不成,那不变成泼妇骂街了吗?
  师:嗯,有了进展,结合语境,联系“忿然”一词,关注了人物心理层次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以轻视的感觉读一读。(生读)
  师: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康肃公,这也是语言的魅力,思考的力量,刚才我们开始关注“忿然”二字,很好。现在让我们关注陈康肃公的言语,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展现他的“忿然”的。
  PPT:
  康肃公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公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生:首先是“曰”的修饰语变了,一个是“问曰”,一个是“忿然曰”。
  师:这是很明显的提示。
  生:康肃公对卖油翁的称呼变了,前者是“汝”,后者是“尔”。
  师:这个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汝”是一个普通的称呼,可是“尔”这个词就有点贬义了,甚至有点骂人的感觉。
  师:有根据吗?   生:比如成语“尔虞我诈”,还有古诗“尔曹身与名俱灭”,再如“尔小子”等,似乎都带点轻蔑、小看的味道。
  师:你知道“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意思吗?(生摇头)
  师:此诗句指有的人看不惯初唐四杰写的唐诗,讥讽他们,杜甫就写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即“你们这一伙人”,带有贬义,你的感觉很对。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前面是“不亦”,后面却用了“安敢”,“不亦”是“不也是”的意思,是康肃公对自己射箭本领的肯定。而“安敢”是“怎么敢”的意思,他一下子就抬高了自己的身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师:嗯,那种语气有点不可一世了。
  生:前面句子用的是问号,可是后面用的却是感叹号。这个感叹号表示强烈的反问,可见康肃公此时已经勃然大怒了。
  师:刚才我們抓住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走进了康肃公的内心世界,此时,康肃公的心理状况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勃然大怒。
  生:出离愤怒。
  生:雷霆万钧。
  生:怒发冲冠。
  师:言辞的变化,很好地诠释了“忿然”之意,就让我们以这种感觉去读一读“尔安敢轻吾射”!(生读)
  师:从轻视或有点生气但依然不忘身份的有节制的怒,到暴跳如雷,怒发冲冠。这个变化很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呢?
  生:是卖油翁的话。
  师:我们来分析下卖油翁之言,看看他究竟有怎样的力量能使康肃公如此愤怒。
  PPT: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生:康肃公开始说的话充满了轻视,或者说是控制了自己心中的怒火,但卖油翁的“无他,但手熟尔”,彻底否定了康肃公的问话。“无他”就是“没有别的”或者“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手熟尔”是“只是手熟罢了”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这没啥了不起的,只是熟能生巧而已,只要手熟悉了,谁都可以像你这样,甚至比你还好,就你这样的‘十中八九’也能称得上精湛?”卖油翁甚至对康肃公的第一个问题不加回答,似乎在说:“我干嘛要懂射箭,射箭还要懂吗?是人都能射箭,这还要问?”这就否定了康肃公的一切,而且我们要看到,康肃公连用两个问号,可是卖油翁连一个问号都不用,只用了逗号和句号,大有将康肃公的话当做灰尘轻轻弹去的感觉。素来“自矜”的康肃公感到了深深的被侮辱的感觉,又怎能不怒呢?于是下面他原本控制的“忿然”之情就爆发了。
  师:抓住语言,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可谓切中肯綮。好一个卖油翁再世,好一个康肃公复活,为你赞一个。现在你们读康肃公的话,我读卖油翁的话,让我们体会他们对话的交锋,心理的冲撞。(生读)
  师:面对康肃的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老翁又是如何?
  生:老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他依然不急不忙,从容淡定。康肃怒,老翁不怒,却是从容自若,等闲视之。
  师:那老翁说这话的言外之意是?
  生:你不要发怒,我不是胡言乱语,我是有凭有据的,我是根据我多年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
  师:很好。同学们,欧阳修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通过刚才的言语,我们能否探究一下他能够位列八大家的端倪呢?
  生:他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很有层次感。
  师:请说其详。
  生:一开始是有节制的或轻视的“问”,等到被逼急了就“忿然”,这可以很鲜明地活画出了人物形象和人物的性格。如果一开始就“忿然”地问,那么人物心理就缺少变化,也不大真实了。
  生:还有语言也符合人物的心理。开始是两个问号,后来“忿然”了就一个表示强烈不满的感叹号。
  师:那老翁的语言怎么就这么平呢?像没有情感的人一样,好像不大真实,难道他是木头吗?人家这么咄咄逼人,它就这么镇定?
  生:老翁说的都是大实话,而且他有真本领在身,成竹在胸,不就是一会儿就能见分晓了吗?他用不着生气。
  生:老翁年龄大了,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事可能见得多了,也就知道怎么对待了。所以他不管康肃公怎么气势汹汹,都能从容自若。
  生:还有我觉得老翁可能自己没地位没身份,也不敢。
  师:这么一分析,发现没?这个卖油翁的形象、心理等都一点点地活了。
  生:我发现康肃公和老翁对自己的称呼也不一样,一个用“吾”,一个用“我”,“吾”字是读书人用的。
  师:比如“曾子曰——”
  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而“我”在这里就显得很普通,是老百姓用的,很符合卖油翁的身份。从自我称呼的不同里,可以看出人物身份的不同。
  师:也就是说欧阳修在用“吾”还是用“我”的选择上也不忘人物的身份。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还有他们的对话也很有意思。康肃公先是稍有生气或轻视,但卖油翁却很平和;再是康肃公盛怒,可是卖油翁依然平和从容。这两个人物的言行有强烈的反差,对比很鲜明。任凭康肃公怎样,卖油翁始终如一。这很有戏剧性。
  师:两个人物,两种心理,一热一冷,一动一静,对话富有情趣,富有戏剧性。可见欧阳修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字:“活!”(板书)用一个成语呢?
  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第三个环节:读老翁之“行”
  师:下面我们看看卖油老翁是怎样用行动来应对的。找出描写卖油翁倒油的相关文字。   PPT: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师:请圈画出相关动词。
  生:取、置、覆、酌、沥。
  师: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些动词,看看它们背后藏着什么没?大家可以放声读。
  生:我觉得卖油翁的动作相当娴熟,这些动词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的。
  生:技能真是炉火纯青!
  师:嗯,一气呵成,炉火纯青,说得真好!大家再出声地读一读,从音韵的角度思考,看看还能读出什么来吗?
  生:好像卖油翁的动作非常地从容,这些动词的声调不同,三声、四声、四声、二声、四声,好像跳舞的节奏,3——4——4——2——4,缓慢,不急不忙,在不断的变化里,我们似乎能够读出在卖油翁动作从容的背后,有一颗从容的心,专注的心。
  师:你的感官相当敏锐,从声调联想到跳舞的节奏,从而读出人物内心的从容。很细腻,很丰满。卖油翁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说的那般从容呢?我们再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有没有其它文字可以用来佐证你的观点。
  生:“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的“乃”字,这个字是“于是”的意思,在卖油翁说出“以我酌油知之”的话后,他于是蹲下身子。这个“乃”字里有一股从容,一份淡定,我想卖油翁的速度应该不是很匆忙的。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里,理解为“于是”意思的,除了“乃”字,还有一个“遂”字,你们看这里换成“遂”字,可好?
  生:我觉得不好,换成“遂”虽然也是“于是”的意思,但它有点匆忙的感觉。
  师:理由是?
  生:因为“遂”是第四声,“乃”是第三声,感觉不一样。
  师:有意思。《孙权劝学》里,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答应后,课文用了“蒙乃始就学”;在鲁肃再见吕蒙,用了“肃遂拜蒙母”,这两个字都可以翻译为“于是”,能调换吗?
  生:不能,“蒙乃始就学”用“乃”,更可见出孙权劝说成功的不易,也更能体现孙权的善劝,因为孙权是在攻破了吕蒙的层层防线后,才让吕蒙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吕蒙才“就学”的。如果用“遂”似乎就有点容易了。而“肃遂拜蒙母”用“遂”字,才更能看出吕蒙的才学进步之快,连向来看不起他的鲁肃,在听了吕蒙的谈论后,都疾速拜见他的母亲,也更能体现鲁肃的爱才敬才了。
  师:所以用“乃”可以看出卖油翁的从容,用“遂”就——
  生:用“遂”就有点匆忙,没有“乃”好。
  师: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想必在这个“乃”字里也可以体现吧。除了这个“乃”字,我觉得还有一个字值得注意。
  生:“徐”字。从中可以看出卖油翁倒油很慢,很从容。
  师:短短三十三个字,竟能散发出如许的味道,让人唇齿留香。让我们以从容的心境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同学们,其实这段文字里,有一个字,它蕴藏着作者的一颗心,不知谁曾发现?(生沉思)
  师:我们读一读。
  PPT:自钱孔入,钱不湿。
  师:发现什么了吗?
  生:与课文比,少了一个“而”字。
  师:去掉也通的,古文惜墨如金,为何要加上?(生沉思)
  师:这个“而”的意思是?
  生:哦!我懂了,这个“而”是“但是”的意思,我觉得加上后,能体现出作者对卖油翁技术的赞叹,如果去掉,就是一个普通的记叙,体现不出作者的赞叹之情了。
  师:好!让我们以赞叹之情读一读“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生读)
  师:可以说,“而”字让这段文字融入了抒情的成分,从单纯的记叙走向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四个环节:悟肃翁之“反常”
  PPT: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师:谁来读一读老翁的话?(生读得有点得意)
  师:你们评价下,这样读如何?
  生:我个人认为不大妥当,因为原文是句号,应该比较平稳的,而他读得有点骄傲,像是感叹号。
  师:嗯,从标点看,你的评价很对。同学们,文言文的标点是后人加的,你们觉得是句号好呢?还是感叹号好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句号好。因为老翁从头至尾,都是非常从容,不骄不矜,很淡定的,就像之前分析的那样,这里有他的阅历、年龄等原因,我想最后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话语后,也应该还是像原先那样从容,淡定的。
  师:嗯,老翁没变,康肃公好像变了。
  PPT:康肃笑而遣之。
  师:这与他之前的出离愤怒有天壤之别呀。而且还“笑而遣之”。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笑”?请填空。
  PPT: 地笑。
  生:尴尬地笑。因为他很难为情,从卖油翁的言行里,他感觉到了自己之前言行的骄傲,认识到了错误,所以不好意思。
  生:愧疚地笑。他为自己之前傲慢的言行感到了自责与惭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只是“十中八九”,却如此“自矜”,而老翁滴油不漏,却如此内敛。自己竟然不如一个卖油的老翁。
  生:苦笑。康肃公从卖油翁的言行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他又放不下自己的身份和脸面来向老翁承认错误和道歉,所以只能苦笑着让老翁走了。
  生:宽容地笑。因为康肃公知道射箭的技能不是练多了就可以学会的,它还需要超常的意志和悟性,还有目力等因素,就像纪昌学射,经过了艰苦的训练方学有所成,但是倒油的技术,却可以熟能生巧。
  师:就是说老翁倒油的技能可以熟能生巧,康肃公的射箭熟了未必能生巧。
  生:而老翁却将两者放在同样的位置上,他其实是忽视了射箭的那些不同寻常的因素。可是康肃公却没有和他争论,只是笑笑就让他走了。这就有点宽容。
  师:此时康肃公会怎么想呢?
  生:这个老翁,虽然讲得不全对,但他所说的话对我做人却很有启发,我以后再不能“自矜”了,我还只是十中八九,离完美还有好远的距离啊。
  师:真好。“不好意思地笑”“愧疚地笑”“苦笑”“寬容的笑”,这些笑都融在了一个“遣”字里。假如今天要拍一个电影了,你当导演,你会如何设计,让这个“遣”的味道展示出来呢?
  生:我会让陈康肃公一边弯腰拿起弓与箭,一边挥一挥右手,让老翁走。
  生:我会让陈康肃公呵呵一笑,一边挥手一边说:“好了好了,走吧走吧。”
  师:好的,让我们以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康肃笑而遣之”。
  师:好的文章在带给我们文辞的享受之时,也带给我们做人的智慧,从陈康肃公和卖油翁的身上,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卖油翁的炉火纯青的技术上,从他的“唯手熟尔”的话里,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生:从陈康肃公的表现中,我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做事需要有一份谦逊,不然往往会难堪。
  生:从卖油翁的言行里,我发现真金不怕火炼,有理不在声高。
  生:我觉得待人也好待事也好,都应有一份谦逊,成熟的稻穗总是低着头的。
  生:不管别人的话对还是错,只要对我们个人的生活有益的,我们就应该认真听取。
  师: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师:短短一则《卖油翁》,让我们看到了在有限的文字里深藏着的无限意味。它的文字是活的,标点是活的,人物是活的,蕴含的哲理是活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元性”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代表了文化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时,需注重遵循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对现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让教学内容与多元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甚至形成一定的文化自信心。以舞蹈美育为例,本文将主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探讨高职教师开展舞蹈美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发挥舞蹈的美育功能,培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唐中兴颂》的创作原境进行解读与剖析,探究其作为具有政治纪念碑与双重文化符号意义的大地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并结合颜真卿的生平往事,分析《大唐中兴颂》与唐代由衰转盛的原因。  关键词:《大唐中兴颂》;颜真卿;大地艺术;天人合一]  1《大唐中兴颂》的创作原境  中國自古以来就有以石刻记录功德事迹的传统,摩崖石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这种将书法与铭刻艺术合二为一的创作方
中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验简单谈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既然已经明确了兴趣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包括作文目标、学期目标、写作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和动力。换句话说,只有学生明确了写作目标才有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这个目标
[摘 要:舞蹈室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当中,通过展现人体的律动艺术并且融入情感的表达,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职院校对于舞蹈教学的研究也愈加重视,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高标准的舞蹈技能需求,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舞感的培养。本文主要对于中职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舞感培养;策略]  舞蹈主要是通过
李清照,一个婉约的奇女子,其生活、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共选入其四首词作,首首都少不了“酒”的踪影。如:“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三杯两盏淡酒”(《声声慢·寻寻觅觅》)。若去翻检其词著《漱玉词》时,你会发现书中有作品58首,而提到酒、酒樽、醉酒等就有26 首
[摘 要: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更加重视人民的素质问题,尤其重视未成年人的素质。未成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只有对未成年人进行严格的礼仪教育,才能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以及言行举止,让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尊老爱幼,在学习中尊敬师长。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在文明礼仪出现的问题,本文将对文明礼仪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而我园对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和探索一直都在摸索中,从传统的游戏模式观念向自主游戏观念进行转变,如何开展家长工作、获得家长的支持是我们现阶段要去思考的重点。本文从户外自主游戏家长工作的现状、家长工作开展的策略以及收获进行个人观点的阐述。  关键词:户外自主游戏;
[摘 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具有理念升级、内容完善、模式创新等特色,更有利于培养受助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从关注资助措施的隐形性、提升资助范畴的拓展性、激发受助学生的自主性等几方面着手,把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全过程。  关键词:三全育人;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理念是对高校立德树人特点和规律认识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深化,
随着语文学科高考改革的推进,名著阅读的教学成为一个新课题,或者说是一个新难题——名著阅读处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夹缝”中,面临着教学困难和学习困难的“两难问题”。那么,“两难问题”缘何而生?为何名著阅读会遭遇这样的难题呢?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疑问,才有可能探索到合理的教学策略。  其实,名著阅读并不是“空降兵”,它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等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阅读教学方式不受重视、阅读教学实践难以开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与要求,这种以应试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给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影响。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是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