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浓度和剂量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安全性的病理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j1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阐述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中治疗浓度和剂量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的安全性. 方法 对57只Sprague-Dawlcy雄性大鼠按随机配伍原则进行分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9);胶原酶手术急性损伤组(n=9)、亚急性损伤组(m=10)和慢性损伤组(n=7);生理盐水手术急性损伤组(n=7)、亚急性损伤组(n=8)和慢性损伤组(n=7).手术暴露大鼠左侧腰5背根神经节,分别在胶原酶手术各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 mL(1200 U/4 mL),生理盐水手术各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分别于注药后1 h、7d、30d取包含背根神经节的一段神经做病理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比较各组的病理改变. 结果 光镜下各组背根神经节的细胞数、胞膜、胞浆、胞核形态和细胞间神经纤维、血管均无明显变化和差别.透射电镜下各组背根神经节的细胞数、细胞大体形态、胞膜和节内神经纤维亦无明显变化和差别,但胶原酶手术各组背根神经节细胞胞内细胞器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和相应生理盐水手术各组比较有差别,表现为核仁部分偏向一侧.大量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和空泡形成.病理光镜和透射电镜均未见节细胞成群细胞坏死、细胞膜早期破裂和凋亡小体形成. 结论 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中治疗浓度和剂量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细胞有一定的损伤.应慎重选择胶原酶的用药剂量和浓度,提高胶原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由于其起病多较急骤,且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脑血管疾病中补体激活参与了多重损伤环节,阐明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I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57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对髓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进行探讨. 结果 肿瘤全切除42例,近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2例.全部病例均打通中脑导水管.术前有脑积水者43例,术后手术疗效明显,脑积水减少至16例.且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0例术后需行分流术.术后两年内肿瘤复发19例,中枢神
目的 探讨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技巧. 方法 自2003年至2006年,我科共收治33例脂肪瘤型脊髓栓系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切除脂肪瘤,显微手术分离粘连、松解脊髓,以无损伤不可吸收缝线(Prolene线,5-0)连续缝合硬脊膜,一期行硬脊膜重建;翻转腰背部筋膜行先天性缺损修补与加固. 结果 29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4例患者出现脂肪坏死导致皮下积液,其中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缝合及引流
目的 分析和评价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6例位于松果体周围区域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和采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情况,其中病灶位于丘脑后部2例,中脑3例,第三脑室内1例.结果 病灶均全切除,术后无死亡,其中5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加重.平均随访11个月,病变无复发.结论 在准确判渎MRI所显示病变的前提下,
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偏头痛患者没有明显脑器质损害,不影响认知功能。
目的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在蛋白质水平探讨脑膜瘤恶性变机制.方法 挑选79例脑膜瘤样本制备组织成芯片,与MYC、MDM2、ARNT2、AR、ER、PR、KJ-67、P53、survivin、CD34和VEGF共计11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整个实验设置阴性对照组芯片且性激素受体应用乳腺癌芯片作为阳性对照.应用SAS9.0软件处理数据,筛选不同病理级别间的差异表达抗原.结果 成功制备了组织芯片.免疫组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瘫痪患者尿激酶溶栓后肝素持续静脉注射预防再瘫痪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6例溶栓成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溶栓后即用肝素1000 U/h持续静脉注射,监测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调节肝索用量.保持aPTT在正常值1.5~2.0倍之间,连用5 d.对照组18例溶栓后24 h 口服阿司匹林0.1 g,1次/d.对两组7 d内发生再瘫痪及脑出血的例数,第14天
近年来高渗盐(hypertonicsaline,HS)用于神经科临床和实验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由于各种引起脑水肿(brainedema,BE)和颅内压(ICP)升高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有所不同,应用HS病人的预后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BE病人的处理上可能存在着不当[1].本文就近年来HS在神经科临床和动物实验中的研究予以综述。
期刊
目的 探讨利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脑室内给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入我院的10例脑室出血患者CT确诊后,进行(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置管,4~6 h后经弓l流管缓慢注入rt-PA 4~8 mg,12~24 h重复1次,每24~48小时复查CT了解脑室内血肿清除情况,直至头颅CT扫描显示脑室内高密度影像消失.于脑室出血后30 d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