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把语文作为一种工具传授,限制了人才的成长,也极不适应社会的需求。1997年,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更是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痛定思痛,穷则思变,伴随着200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也迎来了新的归属: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然如“雾里看花”,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而在目前一片繁荣的语文课堂背后,又有多少隐痛呢?部分老师在转变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后,对“学科综合”、“大语文观”趋之若鹜,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语文的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了“情感”教育,而忽视了“知识与能力”;重视了课堂互动,而忽视了语言文字学习,于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淡出了语文课堂。
让我们在课改大道上阔步前行的同时,做一次“再回首”,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什么是语文本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国尧说过:“对‘语文’这个词儿似乎可以有这么几种理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2年创办的《中国语文》杂志对‘语文’的定义当是语言文字。作为单独的一门课,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主要以语言文字为主;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似乎要有点侧重,就是除了语言外,更注重些文学;进入大学以后,‘语文’的含义该往语言文化靠拢些。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以‘语言文字’为依归。”所以,我认为,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就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运用,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切实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厚积薄发,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丰富人文积淀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的特点要求积累,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积累,三个维度中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积累。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哪个没有丰厚的积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历来十分重视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朱熹曾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强调诵读,强调背诵。这多读多记,对于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改不应该是照搬外来的模式,它应该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应该继承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
积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强化字词教学。对课内字词的教学主要采取强化预习和检查、强化运用训练的方式进行。新课学习之前,明确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摘录生字词并查字典、词典识记理解,上课检查落实;通过单词造句、选词组段等方式灵活组织运用训练,落实于书面作业余课堂交流活动中;加强对学生作业、作文、笔记中错别字的纠正和语病的修改指导,规范语言。这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对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好处。二是名句名篇的积累,如对美文的赏析,对古代诗文的背诵等,可使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这也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无裨益,而且,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我们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容上要有广博性,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性,要学会“积累、感悟、运用”变死读书、读死书为活读书、读活书,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内课外,文本网络,电视戏曲,口语交流都可以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名篇,有意识地熟读成诵,更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2.严格落实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检查,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回归课本,重视教材,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感培养夯实基础,认真研究文本内容,仔细分析,同时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做好这方面需要下面几点:
(1)文学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语文概念、修辞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等结合阅读教学清除讲授并严格检查落实。
(2)对语法知识,专门开辟课时进行教学。关于这一点,或许因为这几年语法知识在考试中逐步淡出,甚至在教材中也被列入“附录”部分,有些语文教师便避而不讲。其实,这种做法完全出自于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语法在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工具作用,是对现在的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的肤浅理解,也是导致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甚至审题解题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语法知识不能不讲。
(3)精心选题。选择与课内知识相联系的题目,题量适中,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即可。
(4)注重讲评。讲评不是只讲答案,而是点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注重单元达标训练,及时巩固,适时提高。
3.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老的一句名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调查研究,几年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有利途径。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有优劣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低劣的学习习惯将严重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句话是就道德而言,从学习而论亦然。一个人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终身受益。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有巨大作用,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包括很多方面,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学习的纪录,也是复习和提高的依据。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预习笔记和课堂笔记应重点指导和督促检查,然而,由于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不同于其他学科,我要求学生采用笔记本和“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即在笔记本上作预习笔记和课堂练习,包括质疑和解答,在课本上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勾画不同的要点并相应的批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在读书时巩固理解。
2.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沉醉于书本,出声吟咏自古以来便受到推崇。诵读是感悟文本,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一堂语文课上应该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的常规预习功课中的一项是出声朗读课文2遍。在课堂上,遵循“熟读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规律,以学生的多读代替老师的讲解分析。挖掘班级里诵读能力强的同学,鼓励培养,由点带面地营造整个班级的朗诵氛围。
3.勇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4.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或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复习、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
习惯的培养不在于广,而在于持之以恒。一个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益无穷,如果我们能把以上几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坚持做下去,语文素养的提高指日可待。
面对如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改革模式,我们在眼花暸乱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它的特质。为了语文新课程正确实施,我们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振,让浓浓的语文味弥漫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本位真正回归,切实的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然如“雾里看花”,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而在目前一片繁荣的语文课堂背后,又有多少隐痛呢?部分老师在转变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后,对“学科综合”、“大语文观”趋之若鹜,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语文的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了“情感”教育,而忽视了“知识与能力”;重视了课堂互动,而忽视了语言文字学习,于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淡出了语文课堂。
让我们在课改大道上阔步前行的同时,做一次“再回首”,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什么是语文本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国尧说过:“对‘语文’这个词儿似乎可以有这么几种理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2年创办的《中国语文》杂志对‘语文’的定义当是语言文字。作为单独的一门课,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主要以语言文字为主;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似乎要有点侧重,就是除了语言外,更注重些文学;进入大学以后,‘语文’的含义该往语言文化靠拢些。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以‘语言文字’为依归。”所以,我认为,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就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运用,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切实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厚积薄发,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丰富人文积淀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的特点要求积累,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积累,三个维度中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积累。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哪个没有丰厚的积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历来十分重视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朱熹曾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强调诵读,强调背诵。这多读多记,对于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改不应该是照搬外来的模式,它应该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应该继承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
积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强化字词教学。对课内字词的教学主要采取强化预习和检查、强化运用训练的方式进行。新课学习之前,明确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摘录生字词并查字典、词典识记理解,上课检查落实;通过单词造句、选词组段等方式灵活组织运用训练,落实于书面作业余课堂交流活动中;加强对学生作业、作文、笔记中错别字的纠正和语病的修改指导,规范语言。这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对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好处。二是名句名篇的积累,如对美文的赏析,对古代诗文的背诵等,可使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这也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无裨益,而且,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我们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容上要有广博性,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性,要学会“积累、感悟、运用”变死读书、读死书为活读书、读活书,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内课外,文本网络,电视戏曲,口语交流都可以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名篇,有意识地熟读成诵,更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2.严格落实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检查,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回归课本,重视教材,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感培养夯实基础,认真研究文本内容,仔细分析,同时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做好这方面需要下面几点:
(1)文学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语文概念、修辞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等结合阅读教学清除讲授并严格检查落实。
(2)对语法知识,专门开辟课时进行教学。关于这一点,或许因为这几年语法知识在考试中逐步淡出,甚至在教材中也被列入“附录”部分,有些语文教师便避而不讲。其实,这种做法完全出自于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语法在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工具作用,是对现在的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的肤浅理解,也是导致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甚至审题解题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语法知识不能不讲。
(3)精心选题。选择与课内知识相联系的题目,题量适中,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即可。
(4)注重讲评。讲评不是只讲答案,而是点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注重单元达标训练,及时巩固,适时提高。
3.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老的一句名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调查研究,几年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有利途径。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有优劣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低劣的学习习惯将严重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句话是就道德而言,从学习而论亦然。一个人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终身受益。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有巨大作用,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包括很多方面,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学习的纪录,也是复习和提高的依据。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预习笔记和课堂笔记应重点指导和督促检查,然而,由于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不同于其他学科,我要求学生采用笔记本和“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即在笔记本上作预习笔记和课堂练习,包括质疑和解答,在课本上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勾画不同的要点并相应的批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在读书时巩固理解。
2.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沉醉于书本,出声吟咏自古以来便受到推崇。诵读是感悟文本,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一堂语文课上应该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的常规预习功课中的一项是出声朗读课文2遍。在课堂上,遵循“熟读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规律,以学生的多读代替老师的讲解分析。挖掘班级里诵读能力强的同学,鼓励培养,由点带面地营造整个班级的朗诵氛围。
3.勇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4.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或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复习、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
习惯的培养不在于广,而在于持之以恒。一个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益无穷,如果我们能把以上几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坚持做下去,语文素养的提高指日可待。
面对如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改革模式,我们在眼花暸乱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它的特质。为了语文新课程正确实施,我们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振,让浓浓的语文味弥漫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本位真正回归,切实的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