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检首诊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病理特点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j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临床漏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分析临床漏诊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1—2016年北京医院临床漏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尸检病理特点,对比分析临床漏诊病例(15例)与临床诊断病例(29例)之间临床表现的异同。

结果

临床漏诊病例尸检发现左心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更为常见(14/15,93.3%),动脉系统栓塞常见(10/15,66.7%),多合并肺炎(9/15,60.0%)、恶性肿瘤(7/15,46.7%)或肾盂肾炎(6/15,40.0%)。与临床诊断病例相比,临床漏诊病例年龄更大[(64.0±21.2)岁比(50.8±18.3)岁,t=-2.15,P=0.037]、合并恶性肿瘤、深静脉置管比例更高[7/15(46.7%)比1/29(3.4%)和5/15(33.3%)比0/29(0)],出现发热及新发的心脏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变化的比例较低[11/15(73.7%)比28/29(96.9%),0/15(0)比15/29(51.7%)]、行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的比例较低[5/15(33.3%)比27/29(93.1%),4/15(26.7%)比27/29(93.1%)],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的阳性率均较低[0/15(0)比27/29(93.1%),1/15(6.7%)比15/29(55.6%)]。

结论

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出现栓塞、发热等事件时,即使缺乏心脏杂音等症状体征,亦应充分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规范的进行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检查是避免漏诊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期刊
背景尽管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CM)的相关研究文献已相当丰富,但在诊断和治疗策略方面仍存在着争议。目的制订CCM诊疗指南。方法作为代表CCM患者和研究的患者支持团体,血管瘤联盟(www.angioma.org)召集了一个包括CCM临床专家在内的多学科写作组来帮助总结现有的CCM临床诊疗相关文献,重点关注5个主题:(1)流行病学和自然病
期刊
目的通过分析早发和晚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的异同,为VAP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与VAP相关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根据发生VAP时机械通气时间分为早发VAP(机械通气时间<5 d)和晚发VAP(机械通气时间≥5 d)。结果共入选VAP患者142例,其中早发V
期刊
目的分析布氏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布氏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信息。结果211例血培养生长布氏菌的患者中,6例诊断为布氏菌性心内膜炎,发生率为2.8%。此6例患者中5例为男性,年龄25~55岁,均有牛、羊等动物接触史。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IL-6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最终确诊为脓毒症且资料齐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检测脓毒症患者入ICU第1天及第3天血NSE、
期刊
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与重症患者脓毒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2014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预计入住时间≥24 h者。入ICU 2 h内检测所有受试者(脓毒症与非脓毒症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存活者与死亡者)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25例重症患者,其中脓毒
通过对1例17岁女性Bartter综合征(BS)Ⅱ型患者临床和基因研究,探讨BSⅡ型的遗传机制及治疗。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白细胞DNA,扩增并测序确定KCNJ1基因突变。本例患者母亲妊娠期羊水过多,其婴儿期开始多饮多尿,检查发现肾结石及低钾血症,给予塞来昔布及维生素D3治疗,症状改善。KCNJ1基因分析显示c.931C>T(p.R311W)和c.445-446insCCTG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