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现名白石乡)杏子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曾在一首诗里感慨地写道:“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一
经过刻苦自学,齐白石获得较高的艺术造诣,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封建专制、军阀割据、国民党统治的各个时期,他总是靠绘画、治印谋生,从未得到过政府的重视。1946年,国民政府曾送他一顶“国大代表”的“桂冠”,被他坚决拒绝了。
齐白石起初对共产党也缺乏认识,风烛余年,只求温饱,别无奢望。在人民解放军完全控制华北战局以后,达官贵人们争先恐后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也忧心忡忡,疑虑重重。
有一天,同乡黎锦熙先生来看望齐白石,见他面带愁容,便笑着对他说:“您老也害怕吗?”
齐白石说:“炮火连天,风声鹤唳,能不怕么?”
黎先生说:“不要怕,周恩来先生来信还要我代问您好哩!”并谈了些共产党的政策,于是齐白石放心了。
由于总理对齐白石的关怀,接收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艾青、江丰两同志曾前往跨车胡同15号看望齐白石,并与他亲切交谈;随后又聘请齐白石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发给他教授的最高工资,居美术学院的首席。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齐白石受到周总理的邀请,出席了由国家领导人主持的招待会。回到家里,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几次对家里人说:“我没想到我会参加这样盛大的招待会,比起旧社会来,真是太不一样了。”出于精神舒畅,他显得比以往年轻了许多。
1950年,在一次集会上,总理偶然从接近齐白石的人士那里了解到,跨车胡同15号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又破又漏,且有坍塌之虞。于是,周总理命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为齐白石修理房屋。除部分房屋翻盖外,其余也粉刷一新,并在南院打了一个三米多深、两米见方的盛脏水的大坑。齐白石对此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自住进这所房子,几十年来一直苦于脏水无处倒,尤其是冬天,更感不便。现在房子修好了,生活上的不便解决了,自己却未花一分钱,这是他一生没有见过的事,怎能让他不由衷感激呢?
当周总理得知齐白石的长子、也是齐白石最疼爱的儿子子贞不幸病故的消息后,即派秘书带花圈来跨车胡同吊唁,并送来人民币500元,表示慰问。总理还派修缮房屋的工程队在西郊魏公村为子贞修墓立碑。这对老年丧子的齐白石来说,是莫大的慰藉。
二
1953年农历癸寅十一月是齐白石的90整寿。他在75岁时,由于听信一位星相先生的话,将年龄增加两岁,叫作“瞒天过海”,以求消灾祛病。所以1951年便在家里做了90岁的生日。总理知道这个消息后,于1953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齐白石补庆90大寿,并由木偶剧团作了专场演出。参加庆祝会的有中央和各文化单位的领导同志,会上自始至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庆典上,总理握着齐白石的手亲切地对他说:“听说老人家近来画兴很好,画了很多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的作品。解放后生活安定,没有顾虑,愿意为人民、为祖国多做一些贡献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是90高龄的人了,今后要多多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我还等着为您做百岁大寿呢!”齐白石听了非常高兴。
跨车胡同15号是一所旧式小四合院,没有南房,没有走廊,房间非常矮小。解放后,齐白石的名声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来访的人也越来越多。如印尼元首苏加诺,就是在这里会见齐白石的。
为了使齐白石有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能在饭后茶余悠然散步,颐养天年,又能使来访的客人不致感到拥挤,1955年秋天,总理委托文化部和全国美术家协会,在地安门雨儿胡同买了一所旧王府作为齐白石的住宅,院子宽阔,前后左右都有走廊。北大院植有紫藤、葡萄,南跨院有芭蕉、斑竹。据说仅修理费一项,就花了几万元。住宅还配有秘书、看护、传达、保姆等五六人,齐白石一生从未受到过这样的礼遇。因家属没有随侍同去,日子长了,他难免有孤独的感觉,又想搬回跨车胡同。
1956年春季的一天,齐白石去中南海看望总理,正值总理去政协礼堂开会。负责接待的秘书和蔼地对齐白石说:“总理开会去了,我用电话告诉了总理,他请您老在这里等一等,不久就会回来。”
由于会议延长了一些时间,总理回来时,已是下午一点多。一见面,总理就亲切地握着齐白石的手说:“对不起,让您久等了。”同时叫秘书开饭。那天给总理预备的午饭是莲子粥,由于事先不知道有客人来,没有预备客饭,总理便把自己的粥分一半给齐白石吃,另外还加了一些面食。饭后,齐白石把要搬回跨车胡同的想法告诉了总理,总理满口答应说:“我现在就送您去。”
下午3点多钟,总理和齐白石同车来到跨车胡同。陪同周总理的除警卫人员外,还有齐燕铭同志。总理和齐白石的家人一一握手,并仔细观看和询问了住房情况,了解到齐白石本身的住房只有两明一暗3间北房,除卧室外,作画、会客、吃饭都在一间屋里,总理露出不安的神情,但没有说什么。5点钟左右,总理告辞起身,一再语重心长地对家属们说:“老人是国家的人瑞,我们要好好照顾他。你们也要好好照顾他。”又说:“你们不但要好好照顾老人,还要好好向他学习,学习他的艺术、人品、风范和道德。”临出门时,总理又笑着对齐白石说:“您今天想回跨车胡同来,我就送您来,明日想要到雨儿胡同去,我再接您去。我不会怕麻烦的。”一片关怀爱护之情,多么令人难忘啊!
三
1956年9月1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在台基厂9号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楼,为齐白石老人举行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周总理、郭沫若、周扬、茅盾、陈叔通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数百人。
会前,总理和齐白石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笑容满面地紧握着齐白石的手说:“我代表党和政府热烈祝贺您为祖国赢得了光荣,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希望您好好保重,健康长寿。”
仪式庄严隆重,郭沫若代表世界和平大会向齐白石颁发了奖金、奖状,并把一枚闪闪发光、绘有和平鸽的金质奖章佩戴在齐白石的胸前。会后,还放映了《画家齐白石》的彩色影片。
齐白石起先并没有打算去看,大概是有些累了,后来听说是彩色的,而且总理也要去看,他就改了主意。进场时,电影已开始演了。总理见齐白石来了,急忙起身,让齐白石和陪伴的家属坐在一排,回家的时候,总理把齐白石送上车后,又和大家一一握手,眼看着齐白石坐的汽车开走了,总理才上车。
齐白石回跨车胡同以后,总理非常关心他的生活,尤其是饮食方面,特别嘱咐全国美术家协会和齐家商量,每天由西单曲园酒楼为老人送两顿家乡风味的饭菜,老人想吃什么便做什么,由曲园记账,国家付钱。后来考虑到这样做有一定的麻烦,又改成由国家每月发给老人生活费500元,交家属代办伙食。每逢端午、中秋、春节,还另送节礼500元,直到老人谢世为止。
四
1952年,齐白石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1月7日,齐白石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称号,同年又光荣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4年8月,齐白石被湖南省人民选举为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出席了9月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齐白石受到特殊的照顾,每次下汽车后,服务员都用滑竿式的藤椅一直把他抬进会场,并单设一座,备有茶点。
1957年5月,齐白石被选为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无论在生活上,经济上,还是在荣誉方面,齐白石都受到了周总理无微不至的关怀。
1957年9月13日,齐白石由于感冒,身体有些不适,当时即请中医诊治,服药后,无明显效果。次日,他除续服中药外,加服北京医院大夫的西药,但病情仍无好转,气喘、咳嗽、胸闷,坐卧不安。
15日,周总理通知卫生部派一位中医专家为齐白石治疗。经过两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仍然无效。9月17日下午5时左右,齐白石被送往北京医院抢救,终因年岁太高,心力衰竭,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出以后,当晚8时起,文化部、全国政协以及各有关单位的领导,先后来医院向遗体告别。
周总理在百忙中闻讯赶来,他面色忧郁,步履沉重地先绕齐白石遗体一周,然后停了下来,用双手轻轻掀开覆盖的白布,默默地端详着,似乎仍和往常见面一样,在亲切地向齐白石问好。随后,他和齐白石家人一一握手,慰勉有加,并问齐白石临终时有遗言没有?嘱咐他们一切照老人的意思办。总理走时,已是午夜一点钟了。齐白石的家人都被党和政府对老人的深情厚谊所感动。
出殡那天,总理因有要事,原定是不来参加葬礼的。郭沫若同志主持的追悼会刚要开始,忽然接到总理的电话,说他要来,嘱追悼会推迟一会儿。上午10时左右,总理驱车来到嘉兴寺。直到送走灵车以后他才离去。
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对齐白石的生活起居,直至生病、丧葬,时刻放在心上。其实,总理心中记挂着亿万人民,齐白石不过是其中之一人而已。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总理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心中。
(责编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