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戏剧“新生代”编剧队伍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lh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全国戏剧编剧的“黄金期”,剧作家涌现、佳作辈出.2000年之后,受专业剧团锐减、演出市场萎缩等影响,全国各地编剧队伍普遍存在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云南戏剧多年来也同样遭受编剧人才断档的困扰.但近十年来,云南编剧队伍已逐步成长起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学历背景、年龄结构、创作观念都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生代”编剧群体.但是囿于专业平台少、出人出戏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生代”编剧们又面临着很多发展困境.发扬优势和正视困境是优化云南戏剧编剧生态的必经之路,在“新十年”之初对云南编剧队伍进行一次盘点与梳理,从队伍结构、创作现状、建设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吹响云南“新生代”编剧的集结号.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叙事阐释,进而聚焦联合国系统先后推动的全球性发展议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层面对文化治理领域形成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从发展领域观察文化政策如何对接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以期为国家文化治理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横向对接《2030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厘清基本来路与前行方向.
纳张元是一名具有自我剖析精神的彝族作家,同时又是一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是一位创作和理论兼备的学者型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与学术生涯中,他关注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反思中建构起了"千里彝山"这一新的彝族精神文化家园.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长期以来囿于个案基础上的民族志描写和文化分析,亟需可打通个案之间学术联系的整体性研究范式.交流诗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海默斯精神遗产的学术重估,综合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相邻学科对于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从而在传统歌会研究中探索一种以交流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论范式的可能性.其次,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及其概念化成果,将文化空间(文化表现形式与地理文化空间的二元统一)作为工具性概念,通过该模型的可操作化路径限定比较研究的对象.最后,尝试在民族
传说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一种地方文化认同的实践方式.以某一传说为主体的文化空间在生产过程中会像磁石一样,对不同类型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化质素进行吸附,使之相互融合.这种传说的吸附与融合以各个群体的地方文化认同实践为基础.在以登封大禹传说为主体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质素进行改编,使之与大禹传说融合.考察传说的这一吸附、融合过程,有助于理解当代普遍存在的地方传说建构现象.
作为对同母题歌谣进行系统整理与学术讨论的尝试,董作宾的《看见她》无疑是今天思考歌谣研究时难以绕开的起点.不论是歌谣母题比较范式的后继乏人,还是当代民间文艺学术格局中歌谣研究的相对暗淡,都在学术史定位与研究实践的错位中呼唤着对经典范式内在学术理路的反思.文章在现代歌谣运动的思想与学术互动的脉络中,探讨《看见她》的学理路径与方法得失.正是在为当下学界的歌谣研究提供镜鉴的意义上,这一交叠着传统学术与运动话语的学术形态,得以成为我们应当持续对话并发掘学术空间的"经典".
从1982年"非物质遗产"一词首次正式使用,到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21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逐步形成,并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和发展被应用到各缔约国通过遗产项目申报机制促进国际合作的实际行动中.在回溯这段进程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在线档案研究和统计分析法,考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迄今已列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领域归属和信息呈现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结合中国国情和既有的相关申报实践,就如何在国际层面更好地应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分类体系、在国家层面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工艺观的形成阶段,研究先秦朴素的造物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下和未来设计之必然性与归属性的问题.迄今为止,关于先秦造物道器观的思想体系的系统研究涉及较少.站在这样的角度,从道技相结合的视角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先秦造物艺术的思想体系很有必要.以先秦《周易》《周礼》《礼记》等思想典籍为理论基础,以诸子百家的治世观念和散置的工艺思想典籍为补充,从实践之维、功利之维和审美之维形成一个完整的先秦造物智慧研究体系,可收获“规矩为度”“工于技巧”“器以载道”的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
在《南诏中兴画传》中,梵僧施术幻化慑服众人,诱使他们将部落神器、祖传的铜鼓熔铸为圣像.地方社会在异文化冲击下,产生对抗、融合和变异.从变服从俗的在地化适应,到熔鼓铸圣的文化突变与展衣夺土的社会转型,《南诏中兴画传》及相关传说,折光地反映了一个时代意识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微妙变化.通过铜鼓、圣像及民间传说这类艺术象征物和口传文化,传递出多民族地区在与异文化产生接触的过程中,如何自我调适,进行文化认同的信息.
与以往同类题材影片相比,新时代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特征.叙事手法上,采用成长叙事、悬疑叙事、隐喻性叙事等多种手法,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生动有趣;影像画面上,往往在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中凸显乡村之美,将诗意美、崇高美、浪漫美融于一体;喜剧色彩方面,采用夸张、巧合、波折、反转等多种手法,来营构和增强喜剧效果;人物形象塑造上,既有多层次的性格挖掘,亦有多维度的人格揭示,更加生动可感、真实可信.选取这样的美学走向,新时代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彰显出强大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在取得不俗票房
美育的概念与内涵有很多种解读,许多学者站在对美育认知的各自立场上阐释了美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有的持美育工具论立场,有的持美育决定论立场,有的持美育自律论立场.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强调学校美育的当下,对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在认知立场上的误区与矛盾性,造成美育工作推进的各种障碍与尴尬.尤其是在关于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美育的非功利性与功能观、美育理论与实践、美育课程化与终身化等问题上存在诸多认知矛盾性.因此,揭示过往美育认知的矛盾性,找准美育推进的路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