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制定出很多规则,来让每个老师都达到标准。这样,全国的教师都能做到同样好的事情,都能提供同样好的课堂。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教育的含义。但是,制定规则的人怎么可能知道每个班里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需要一些什么呢?每个人都会带来他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命运和他根据这个命运(包括天赋)要学习的不同于别人的才能和使命。虽然,要学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具备不同特点的人也就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走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
这是卢安克在《让教育适应真实》里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切入我们对“模式”——这个教育教学热词的深入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某个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否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有亲密性、友善性的联系?这应该成为判断“模式”优劣的根本出发点。
事实上,“模式”作为程式也好,经验也罢,抑或标准、样本等其他理解,本质上都是“规则”——当人们对某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观照和特征归纳时,这些“规则”就应运而生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模式”的产生和丰富,本身就是体现人们在某个阶段对教育规律认知的进步和积淀。我们甚至不妨说,我们的每个教学行为都是在某种知名的或不知名、自觉或不自觉的“模式”理念引导下进行。
然而,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后模式”时代:面对“模式”琳琅满目的选择盲从,人们不禁反思:一种“模式”的全面辐射或全面泛滥,是否陷入了“经验主义”的固步自封,甚至带有“反智主义”的消极姿态?也许应该这样,我们面对任何事物,首先警惕的是我们是否带有“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二元价值“滤光镜”。“模式”提炼或借鉴的背后,反思的是学校、教师、课程、学生、学段等教育的诸多差异性因素,面对的是“开放与封闭”“活力与僵化”“已知与未知”“个性与共性”“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等教育价值的甄别问题,不同的视角或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对“模式”的价值态度和实践取向自然大相径庭。
本期文章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组成了对“模式”较为全景的描述,以飨读者。相信各位看官自有论道:面对由“人”带来的丰富差异,我们如何甄别“模式”的真伪性与切适性,以及在丰富的课程情境中如何应用“模式”的操作性?
——本期特约主持:蔡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制定出很多规则,来让每个老师都达到标准。这样,全国的教师都能做到同样好的事情,都能提供同样好的课堂。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教育的含义。但是,制定规则的人怎么可能知道每个班里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需要一些什么呢?每个人都会带来他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命运和他根据这个命运(包括天赋)要学习的不同于别人的才能和使命。虽然,要学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具备不同特点的人也就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走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
这是卢安克在《让教育适应真实》里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切入我们对“模式”——这个教育教学热词的深入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某个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否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有亲密性、友善性的联系?这应该成为判断“模式”优劣的根本出发点。
事实上,“模式”作为程式也好,经验也罢,抑或标准、样本等其他理解,本质上都是“规则”——当人们对某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观照和特征归纳时,这些“规则”就应运而生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模式”的产生和丰富,本身就是体现人们在某个阶段对教育规律认知的进步和积淀。我们甚至不妨说,我们的每个教学行为都是在某种知名的或不知名、自觉或不自觉的“模式”理念引导下进行。
然而,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后模式”时代:面对“模式”琳琅满目的选择盲从,人们不禁反思:一种“模式”的全面辐射或全面泛滥,是否陷入了“经验主义”的固步自封,甚至带有“反智主义”的消极姿态?也许应该这样,我们面对任何事物,首先警惕的是我们是否带有“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二元价值“滤光镜”。“模式”提炼或借鉴的背后,反思的是学校、教师、课程、学生、学段等教育的诸多差异性因素,面对的是“开放与封闭”“活力与僵化”“已知与未知”“个性与共性”“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等教育价值的甄别问题,不同的视角或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对“模式”的价值态度和实践取向自然大相径庭。
本期文章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组成了对“模式”较为全景的描述,以飨读者。相信各位看官自有论道:面对由“人”带来的丰富差异,我们如何甄别“模式”的真伪性与切适性,以及在丰富的课程情境中如何应用“模式”的操作性?
——本期特约主持:蔡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