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才能上好呢?他们这个年龄段需要的不是多么难懂的知识和理论,他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引导方法、培养兴趣点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分析法不仅能达到这些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使学生主动学,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 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这种教学法源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企业界将自己企业的资料交给大学的教授们进行研究,以探求市场竞争力的方案;教授们为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这些零星的个案逐步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师生的欢迎。据资料报道,“哈佛MBA的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以案例研讨开始,临近毕业仍以案例研讨终结,每位学生上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案例,以备讲解及回答教师、同学的发问,并期望通过自己的讲述,阐明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教师的赞誉。”这样做的结果,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 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而应采用以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以此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感悟中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以下优势。
1.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变成案例展示出来,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扰,另一方面也把需要让学生了解的心理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接受了。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中心环节是案例研讨。案例的本意是指情况、事例,这是一种根据事实而作的有关描述,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典型的案例很像一篇故事,取材于现实的事件,既生动又形象,而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既可以听故事又可以学到知识,这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例如,有一次了解到两个学生之间因为一点小事产生误会闹矛盾,我就根据他们的事情做成一个案例,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讨论、交流,让班里的学生共同出主意帮助他们和解。之后两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最后大团圆结局。这些案例都是取之学生,用之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很贴近生活,所以很乐意去讨论,当自己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就已经学会如何解决了。
2.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个交流的环境,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及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增长了才干。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它的程序是:教师首先展示案例,之后提出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待讨论到一定时间再由教师作出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是大不相同的。传统讲授法侧重于传授知识,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开发智力;传统讲授法侧重于授之以“鱼”,案例教学法侧重于授之以“渔”;传统讲授法侧重于“是什么”,案例教學法强调“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向性学习。特别是,学生在讨论中要将其思想说出来,语言由内部转向了外部,由隐蔽的、跳跃式的内部言语变成为出声的具有逻辑性的外部言语,这是一个思维的飞跃。学生学会流畅地表达思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需要
3.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台上站到了学生中间,既贴近了学生,鼓励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解决疑惑的自信心,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传统讲授法中教师是主体、核心、主角;案例教学法则要师生互动,教师在这里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整个课堂是在导演指挥下让演员进行活动。有些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从来没讲过话的学生可能会被小组推选到全班发言,这是锻炼他们的好机会。学生们在课堂上大声说话,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经常变得那么聪明而无所不能。因而从智力因素的培养看,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看,案例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责任感,这些方面的进步恰恰体现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的选择类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要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选编好案例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以案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五种:
1.信息式案例:以收集当时人们关注的信息作为案例。例如,学校近来发生的心理健康热点话题。
2.问题式案例:以调查解决存在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案例。例如,某某同学由于最近几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考试焦虑问题。
3.陈述式案例: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例如,讲述某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事情。
4.条例式案例: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办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案例。例如,学校发生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或者弱势群体被欺负的问题。
5.实录式案例:把实际发生的事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最后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案例。例如,班级发生的某一件事。
四、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的目的,选好了合适的案例,接着就是实施了,那我们该如何将这些案例很好地运用在心理健康课中呢?
1.明确本节课教学目的,围绕课的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促进者,其角色定位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1.课前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弄清楚什么是本课教学所需要的真正困扰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2.设计课堂上指导案例讨论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而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想法和感悟。
2.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随时准备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又要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及时引导和总结、评论,这些都离不开对有关知识的准备。
3.教学方法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具体的教学形式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可采用辩论式、讨论式等形式,可同桌讨论,也可小组讨论,还可以全班发言。但无论采用那种形式,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认真备课。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使理论与实际较好结合的的教学法,有自身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如费时多,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和其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结合起来,以便互补。
一、 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这种教学法源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企业界将自己企业的资料交给大学的教授们进行研究,以探求市场竞争力的方案;教授们为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这些零星的个案逐步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师生的欢迎。据资料报道,“哈佛MBA的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以案例研讨开始,临近毕业仍以案例研讨终结,每位学生上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案例,以备讲解及回答教师、同学的发问,并期望通过自己的讲述,阐明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教师的赞誉。”这样做的结果,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 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而应采用以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以此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感悟中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以下优势。
1.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变成案例展示出来,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扰,另一方面也把需要让学生了解的心理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接受了。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中心环节是案例研讨。案例的本意是指情况、事例,这是一种根据事实而作的有关描述,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典型的案例很像一篇故事,取材于现实的事件,既生动又形象,而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既可以听故事又可以学到知识,这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例如,有一次了解到两个学生之间因为一点小事产生误会闹矛盾,我就根据他们的事情做成一个案例,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讨论、交流,让班里的学生共同出主意帮助他们和解。之后两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最后大团圆结局。这些案例都是取之学生,用之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很贴近生活,所以很乐意去讨论,当自己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就已经学会如何解决了。
2.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个交流的环境,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及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增长了才干。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它的程序是:教师首先展示案例,之后提出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待讨论到一定时间再由教师作出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是大不相同的。传统讲授法侧重于传授知识,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开发智力;传统讲授法侧重于授之以“鱼”,案例教学法侧重于授之以“渔”;传统讲授法侧重于“是什么”,案例教學法强调“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向性学习。特别是,学生在讨论中要将其思想说出来,语言由内部转向了外部,由隐蔽的、跳跃式的内部言语变成为出声的具有逻辑性的外部言语,这是一个思维的飞跃。学生学会流畅地表达思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需要
3.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台上站到了学生中间,既贴近了学生,鼓励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解决疑惑的自信心,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传统讲授法中教师是主体、核心、主角;案例教学法则要师生互动,教师在这里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整个课堂是在导演指挥下让演员进行活动。有些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从来没讲过话的学生可能会被小组推选到全班发言,这是锻炼他们的好机会。学生们在课堂上大声说话,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经常变得那么聪明而无所不能。因而从智力因素的培养看,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看,案例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责任感,这些方面的进步恰恰体现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的选择类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要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选编好案例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以案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五种:
1.信息式案例:以收集当时人们关注的信息作为案例。例如,学校近来发生的心理健康热点话题。
2.问题式案例:以调查解决存在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案例。例如,某某同学由于最近几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考试焦虑问题。
3.陈述式案例: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例如,讲述某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事情。
4.条例式案例: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办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案例。例如,学校发生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或者弱势群体被欺负的问题。
5.实录式案例:把实际发生的事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最后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案例。例如,班级发生的某一件事。
四、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的目的,选好了合适的案例,接着就是实施了,那我们该如何将这些案例很好地运用在心理健康课中呢?
1.明确本节课教学目的,围绕课的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促进者,其角色定位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1.课前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弄清楚什么是本课教学所需要的真正困扰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2.设计课堂上指导案例讨论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而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想法和感悟。
2.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随时准备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又要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及时引导和总结、评论,这些都离不开对有关知识的准备。
3.教学方法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具体的教学形式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可采用辩论式、讨论式等形式,可同桌讨论,也可小组讨论,还可以全班发言。但无论采用那种形式,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认真备课。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使理论与实际较好结合的的教学法,有自身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如费时多,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和其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结合起来,以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