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言成为常识(上)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不列颠空战的主要功臣是“喷火”战斗机?
  一直以来,由于“喷火”战斗机知名度很高,关于不列颠空战的话题中常常提到“喷火”战斗机是英国人的救星,是不列颠之战的主要功臣。事实上“喷火”战斗机确实性能优异,即使作为对手的德军飞行员也对其评价甚高,而“飓风”战斗机作战性能难以与德军BF109E匹敌,因而交战双方谈及英国战斗机,话题基本都离不开大名鼎鼎的“喷火”。
  不过不列颠空战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其实是“飓风”。由于“喷火”量产较晚,当时英国皇家空军装备了32个中队的“飓风”,相应的只装备了19个中队的“喷火”。不列颠空战中英军宣布皇家空军击落德军飞机2739架,其中1593个战果归属于“飓风”战斗机,也就是说接近60%的空战成果由“飓风”取得。截击德军机群时,“飓风”与“喷火”彼此配合。优势互补,战斗力强大的“喷火”负责缠住护航的德国战斗机,“飓风”则趁虚而入猛打德军轰炸机与笨拙的双发战机,主要挑弱者下手也是“飓风”战果更多的重要原因。
  2,抗战时期日军非常畏惧中国大刀队?
  在无数影视作品的渲染下,观众会产生日本鬼子一见到中国大刀队就肝胆俱裂的错觉。最早从长城抗战时期29军大刀队破敌的捷报开始,大刀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被视为胜利的图腾,而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更是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经历许多艺术作品“洗礼”之后,现代民众也普遍相信大刀是一种抗日利器,可以有效克制日军的刺刀,杀得日寇人头滚滚,令敌人心惊肉跳。
  事实与此相去甚远。首先在正常情况下大刀很难匹敌刺刀,日军的军用枪刺术招式简单,实用性极强,目标为咽喉与胸腹,杀伤效果极其毒辣:而使用大刀需要长期训练,除了西北军等个别军队重视大刀战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与应用训练,其他使用大刀的军队只掌握一些简单的招式,难以发挥大刀威力。传说中克制刺刀的“无极刀法”,用刀背磕开戳来的刺刀,再反手劈下将来不及收枪的敌人砍个身首异处,乍一看天下无敌,实际上,民国时期中国士兵普遍营养不良、身板单薄,而日本士兵通常营养状态更好,实战中中国士兵的力气常常磕不开日军的刺刀,于是乎来不及躲闪就被敌人捅个透心凉。
  除此之外,大刀对付火力贫弱士气低迷的敌人也许有用,对付火力强大凶悍顽强的日军就十分吃亏了,毕竟在实战中,肉搏之前通常是轻武器交火。大刀冲锋往往在半路上就被日军火力打了个七零八落,残存的大刀队冲到敌人近前也占不上什么便宜。国产抗战剧《战神》第一集就表现了这样的一幕:八路军战士抡起大片刀扑向敌人,近战之前就被日军火力扫倒一片,在砍倒少数几个敌人后就在日军的刺刀下全军覆没,这一描绘较为符合当时的实情。历史上除非日军士气不振或交战地形复杂,大刀队与日军的交战中少有胜绩。
  因此,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后刘汝明68军大刀队作战之后,抗战正面战场基本上见不到成建制的大刀冲锋了。说到底,军队大量使用大刀本质上是缺乏枪械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绝非克敌法宝。
  3,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一40℃的严寒?
  这是各国对于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普遍认知——“冬将军”击败了纳粹使苏军侥幸获胜。许多人由此认为如果没有严寒袭击,莫斯科早已是德军囊中之物。
  严寒的确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实际情况与传说中有相当的差异。如果参看苏军与德军双方的气象温度记录,会发现在1941年12月5日苏军反攻之前莫斯科周围的温度从未低于20℃,乃至于低于一10℃的情况也十分罕见。到12月15日之前最低温度也没有低过-30℃。德军总参谋部曾向希特勒汇报莫斯科郊外气温在2小时内急剧降到-40℃导致德军大批冻死冻伤无法作战,这一说法并无依据支持,更像是德军将领们用来开脱责任的托词。而由于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因此被当做了“德军兵败真相”。
  另外一个侧面的证明是德军在1941年11月死亡(阵亡、伤死、病死)36000人,12月死亡40198人,大大低于之前的1941年7月死亡63099人,8月死亡46066人,9月死亡51033人的损失数字,看来德军在“强烈严寒”之下死亡人数并无增加。
  固然严寒是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御寒服装不足的德军在冰天雪地中日子肯定不好过,而且低温导致德军武器和车辆故障频发,也的确令德军战斗力大打折扣,但根本问题出在德军战线过长,补给不足与苏军防御准备充分上,严寒只是前两者问题总爆发的直接原因。
  4,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以较小代价痛歼日本关东军?
  国内关于诺门坎战役的资料主要来自苏联的战时宣传与日本军医草平的一本可信度有限的回忆录,其余网络与书刊上关于诺门坎战役的信息大多地摊感十足,对诺门坎战役考证详实的书籍可谓凤毛麟角,因此不可靠的记载大行其道,成为了大多数人对诺门坎战役的印象。
  战斗的实际情况与这些说法相差甚远。固然苏军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沉重打击了关东军的嚣张气焰,诺门坎是惯于“独走”的关东军少有的失手,也自此断掉了日本方面“北进”入侵的邪念,然而双方的伤亡交换比却远没有苏方宣传资料那样夸张。战后日本方面记载己方损失共计1.8万人,其中阵亡失踪约9000人,苏联方面的伤亡统计大致等同此数,不過阵亡失踪人数少得惊人,只有3000左右,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新数字则将己方的阵亡人数上调了6000,也就是说如果日方的阵亡统计准确,那么双方战争中的阵亡失踪数基本持平,此外苏军的伤员还比日军多出不少,核算下来在交换比上苏军还吃了亏。(另有日本厚生省战后统计日军死亡 失踪共11124人,加伤病总伤亡约22000人的记录,即使按照日本官方的最高伤亡统计日军仍稍占便宜)
  乍一看去重火力占据绝对优势又打赢了战争的苏军伤亡更大难以置信,但结合历史现实情况来看就并不意外了。当时苏军在1936年开始的大清洗中元气大伤,许多高素质官兵被捕或降级,军队训练废弛,指挥僵化,战场上许多表现都不尽如人意,遭到了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失:而关东军当时兵强马壮,正是强盛之时,双方的交换比如此并不奇怪。而日军将战场选在苏军便于发挥机械化兵团优势的平原地区,一开始就注定了战争的结局。苏军在几个月后入侵芬兰时外强中干的本质暴露无遗,也算是对诺门坎战役伤亡对比的一个旁证。
  除此之外,关于这场战争的谣言还有很多。例如苏方曾经声称此战毙伤5.2万-5.5万日军,其中击毙2.2万-2.3万人,关东军虽承认共投入7.5万人,但是诺门坎一线日军总共不过2.5万人,不可能伤亡如此之重。还有1966年曾有日本记者采访靖国神社的历史学者后提到诺门坎日军阵亡1.8万人,但那只是一篇不到30字的通讯,也没有具体数字出处,作为孤证无采信价值:例如苏军装甲兵团暴扁日本“薄皮豆”战车的记载也很可疑,实际情况是当时主要是日军战车对抗苏军火炮,或者苏军战车对抗日军火炮,双方直接装甲交锋基本都发生在7月3日前后,当时苏军BA-10装甲车占据了733高地的掩体与日军第3战车联队的坦克激烈对射,2小时中日军也不过被击毁了9辆战车,这已经是双方“装甲对战”规模最大的一次了:还有日军使用燃烧瓶乃至人肉炸弹击毁大量苏军战车的说法,无论日军和苏军,统计苏军战车的损失中都有75%-80%毁于反坦克炮:此外还有731部队在河流里投毒的说法,找不到可信证据,而这一行动本身也不合乎逻辑,一方面在河流中投下细菌武器效费比极不划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日军方面明白苏军有相同手段的反击能力,因而可信度极低。
其他文献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让敌人的情报,目标混乱,无法预料我方的行动,这是好卦象,正好利用它取胜假如蒙哥马利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造成隆美尔判断失误,而是与其硬拼,那么肯定会被对方咬得遍体鳞伤,甚至葬身“狐腹”。    1·1942年,纳粹名将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在北非战场多次击败英国军队,直逼埃及首都开罗,形势万分危急。  2·英国首相邱吉尔无奈之下,只好换上名不见经传
从SSM-A-1到TM-61A  1946年,美国陆军航空队和马丁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18亿美元的合同,由后者为前者发展战后第一代中程、高亚音速地对地巡航导弹,工程代号MX-771,导弹军方代号SSM-A-1。为了减少技术风险,马丁公司决定以JB-2导弹为基础,进入工程发展阶段(JB-2是美国在二战后期根据德国V1导弹研制的巡航导弹,计划用于攻击日本,共和公司共生产了1 400枚)。同时选择了阿里逊
何谓浅盘口粮?    浅盘食品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还是个新鲜词,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罐头食品,因外形呈浅盘状,故而得名。浅盘食品与炊事装备组合后就是浅盘口粮,这种集体食品为部队集结、战役机动及休整期间提供营养合理、制作方便的高品质热食,可缩短炊事时间、节水、节能、降低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达到节约型后勤的目的。  浅盘食品采用高阻隔包装材料,食品原料经无菌化处理而成,冷点(食品加热或冷却最缓慢之点)更易
苏联海军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共研制、建造了三代核动力攻击型潜艇:N级、V级、“阿库拉”级(也称“鲨鱼”级)。应当承认,冷战后期建造的“阿库拉”级性能相当不错,但由于装备这级核潜艇的初衷,是为了对付美国海军装备“三叉戟”导弹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即着重用于深海作战,所以在冷战结束后显得有些落伍。冷战结束后不久,美、英、法等西方大国逐渐转向重视在浅水海区作战,在俄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将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也就变为了“八大行星”。实际上许多我们已经淡忘了的天文物理知识,不仅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还在军事活动中成为了决定成败的因素。现在就让我们从“地球自转”现象来看看天文物理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导弹发射为何“东远西近”?  如果同样的导弹由西向东发射,导弹实
华蘅芳出生于世宦人家,早年家庭富足,少年时便被同乡誉为“奇才”。华蘅芳的“奇”,在于他并没有和同时代的读书人一样热中于科举和八股文,而是从很小便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0岁开始,他便苦读《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十四岁时便能通读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并将书中的595道算术题都作了一遍,因此而受到当时许多热爱自然科学的学者的赏识。他的同乡、晚清数学家之一徐寿,比他
日前,西科斯基公司及其合作伙伴波音公司公布了其竞争美国陆军未来远程攻击飞机(FLRAA)项目的新型直升机S-97。该直升机此前名为“侵袭者X”(RAIDER X),现已改名为“挑衅X”(DEFIANT X)。  波音公司表示,“挑衅X”将成为史上速度最快、机动性最强、生存能力最强的攻击直升机。结合该团队在任务系统、训练和维护方面无与伦比的經验,它将彻底改变美国陆军在2035年及以后应对威胁的方式。
美国空军2月29日宣布,由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EADS)、美国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联合研制的A330MRTT空中加油机,在KC-X空中加油机替换计划中胜出,定名为KC-45。在未来15-20年时间里,美国空军初步计划定购179架KC-45,用以替换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KC-135空中加油机,合同总金额超过350亿美元。一贯秉承“美械美造”宗旨的美国,将数额如此巨大的军事采购订单交由欧洲承包商
90-Ⅱ是我国新研制的装甲抢救牵引车,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对因淤陷、战伤、故障、翻车等原因失去战斗力的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实施现场抢救及修理。该车可以完成以下战场抢救任务:更换炮塔总成、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和悬挂装置等部件作业:进行电焊、气割气焊等修理作业;运输一定重量的备件和消耗性材料;将被抢救的车辆牵引到修理点后再实施修理;平整场地、排除障碍、构筑掩体等推土作业。这是一款集起吊重物、拖救和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