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外泌体对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原代培养HUMSC,扩增传代至第4代,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细胞表面标志物;收集培养第4代HUMSC无血清培养基,分离提取外泌体,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用免疫印迹法鉴定其CD63、CD9蛋白表达;体外培养RPE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缺氧0、1、
【机 构】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外泌体对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研究。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原代培养HUMSC,扩增传代至第4代,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细胞表面标志物;收集培养第4代HUMSC无血清培养基,分离提取外泌体,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用免疫印迹法鉴定其CD63、CD9蛋白表达;体外培养RPE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缺氧0、1、2、3、4、5 d的细胞增殖情况;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缺氧0、24、48、72 h的细胞迁移情况,并结合细胞凋亡实验确定缺氧时间。处于生长旺盛期的RPE细胞分为5个组,分别为对照组、缺氧组及不同剂量外泌体预处理组(100、200、300 μg/ml),培育48 h后采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Annexin V/碘化丙啶(PI)双染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中观察各组细胞的迁移功能。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HUMSC的表面标志CD105、CD73、CD90呈强阳性表达,体外诱导成脂和成骨细胞,提示分离培养的HUMSC具有MSC特异性表型。分离的外泌体经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大小不一的球状膜性结构,且免疫印迹法结果提示CD63、CD9呈阳性表达。体外培养RPE在缺氧0、1、2、3、4、5 d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吸光度(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2 d随缺氧时间延长,RPE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增强(A值为1.862±0.135和2.278±0.244);3 d后RPE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减弱(A值为1.419±0.124和1.599±0.156)。细胞划痕实验结果: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RPE细胞迁移距离逐渐增加,至72 h全部长满且无缝隙。RPE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结果:缺氧前2 d,随缺氧时间延长细胞凋亡数量有差别[3.628%±1.348%、20.123%±1.183%],3 d时细胞凋亡数量较多(42.290%±3.217%),与2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对照组(1.870±0.499)比较,缺氧组(2.616±0.307)细胞增殖数显著增加(t=-3.116,P<0.05);与缺氧组比较,外泌体预处理组细胞增殖数减少(2.041±0.115、1.931±0.205、1.929±0.025)(t=-4.290,-4.547,-5.286;P<0.01),外泌体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1,P>0.05)。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1.180%±0.689%)比较,缺氧组细胞凋亡数(19.273%±1.194%)显著增加(t=-32.141,P<0.01);与缺氧组比较,外泌体预处理组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减少(12.318%±1.087%、11.878%±1.348%、11.090%±1.716%;t=-10.547,-10.057,-9.589;P<0.01),外泌体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3,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迁移距离显著增加;与缺氧组比较,外泌体预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减小(t=11.766,10.770,11.311;P<0.01],外泌体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9,P>0.05)。
结论HUMSC外泌体可有效抑制缺氧状态下人RPE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为寻找缺氧导致RPE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19,55:933-941)
其他文献
干眼已经成为眼科门诊的常见疾病,随着检查及治疗设备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眼科医师对干眼的认识程度得到提高,干眼的诊疗水平也不断提升。然而,目前干眼的临床诊疗工作存在过多依赖设备诊断而忽略常规检查,给予患者的检查项目缺乏针对性;对结果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缺乏严谨性等问题。本文通过强调注重问诊及临床症状的分析,加强干眼的基本检查,循序渐进扩展检查范围,合理、有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提出规范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深部基质所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伴有角膜免疫-炎性反应损伤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引起角膜混浊和视力下降。HSK容易反复发作,引起角膜基质的慢性炎性反应。新生血管在HSK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将有助于控制疾病发展。本文针对HSK的病理机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各细胞因子和调节因子的作用以及角膜新生血管可能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最新
圆锥角膜是好发于青春期、以角膜扩张变薄并向前呈锥形突起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式不统一,尚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眼科新的诊断设备和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规范我国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治工作非常必要。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91-895)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在兔离体角膜和巩膜的透过性,为开发新的给药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研究。采用Franz扩散池和健康成年新西兰雄性兔的角膜、巩膜进行渗透实验,以加替沙星滴眼液和眼用凝胶为受试药物,用已验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在规定的时间点测定渗透液中加替沙星的浓度,考察累积渗透量(Qn)、表观渗透系数(Papp)等。对不同剂型药物的渗透参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加替沙星的线性范
1例主诉为运动后黑矇10余年,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就诊于眼科,既往双上肢动脉搏动消失,专科检查右眼玻璃体大量积血,眼底窥不清,左眼视网膜散在点状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及出血点,行磁共振血管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右眼玻璃体出血、双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右眼视网膜裂孔、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大动脉炎,接受右眼玻璃体切除,双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大动脉炎内科治疗后眼部及全身情况明显
自幼患有寻常型鱼鳞病的14岁患儿因双眼视物模糊的就诊,查体可见双眼角膜深基质存在点片状混浊。通过对STS基因编码外显子的检测提示STS基因完全缺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后弹力层前的深基质层细胞上(或合并细胞外)的细砂沙样外观。(中华眼科杂志,2019,55:946-949)
目的探讨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带角巩膜缘全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球形角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例(8只眼)球形角膜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67岁。记录患者的病史、诊断、视力、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随访1.0~4.5年。结果3只眼行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只眼因外伤导致角膜穿通伤,1只眼
随着近视眼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及各种治疗技术不断进步,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成为矫正屈光不正的重要方式之一,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是保证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统一认识和方法。为此中国微循环委员会眼微循环屈光专委会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相关专业学组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意见,以进一步规范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围手术期用药,提高手术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96-9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模型对于正常角膜、亚临床圆锥角膜和圆锥角膜的诊断情况。方法诊断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年龄(28.4±8.2)岁的近视眼患者2 018例。由2名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根据角膜地形图诊断并标注为圆锥角膜、亚临床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采用计算机随机采样方法随机选取其中80%(1 615例)患者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另20%(403例)患者的数据作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