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诊疗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VED)在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中占大部分,在临床中常常合并其他类型ED而被忽视,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可导致VED。如今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一步明确,所以在其诊疗方面就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本文将静脉性ED现有诊疗研究进行综述,为大家对静脉性E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具有非干酪样肉芽肿特征的慢性疾病。结节病的心脏受累可导致多种严重后果,如高度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心肌病,甚至死亡。心脏结节病可发生在已确诊结节病的患者中,也可能是疾病的唯一表现。传统的诊断技术(包括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结节病的灵敏度较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先进心脏影像学技术(如MRI、PET)在心脏结节病的诊断、危险分层以及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综述重点强调了心脏影
目的探讨阴茎离断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阴茎离断患者的诊治过程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通过显微外科阴茎再植,阴茎解剖形态和功能得到恢复,术后12个月随访暂无尿道狭窄、勃起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显微外科阴茎再植术能有效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应该成为阴茎离断再植术的首选。
目的研究中老年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病程与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门诊年龄≥40岁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其中<10年组126例,≥10年组91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初感尿意量异常、逼尿肌收缩力异常、残余尿量增加、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逼尿肌与括约肌收缩不协调发生率;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
目的对比分析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优缺点,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收治2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26例行TURP术(TURP组),74例行PAE术(PAE组),对比两组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IPSS评分、QOL评分、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结果PAE组较TU
目的研究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40例LN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肾功能指标及肾脏病理指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使用抗癌药物后并发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例肺恶性肿瘤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经肾穿刺活检示:缺血性肾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应考虑可能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在尽量兼顾控制肿瘤及肾损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及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颗粒溶素在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精液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45例为原发性VC(VC不育组),35例患者不合并VC(非VC不育组)。同时,本研究选取30例健康男性为可育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精液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比例以及颗粒溶素的表达水平。结果VC不育患者精浆颗粒溶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可育对
目的比较微通道经皮肾镜(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PCNL)术中的肾盂内压力(IPP)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将20例患有肾结石且已经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后结石残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由同一位主刀医师,分别施行微通道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穿刺开始前、碎石时、冲洗碎石时、手术完成时的肾盂内压力。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资料71例。分为脓毒血症组及严重脓毒血症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CRP值、PCT值及APACHEⅡ评分。结果两组CRP值分别为(45.92±12.31)、(61.31±18.
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很多研究表明其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其在膀胱癌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lncRNA在促进或抑制膀胱癌的进展、分期、预后、耐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lncRNA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