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小班化教学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取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小班化教学不同于普通班级教学,要求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小班化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33-01
随着我校普职融通的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促进小班化教学的有序推进,各种集体备课、各级公开课、观摩听课等研讨活动日益频繁。笔者在观摩中积极研讨,在交流中受益匪浅,在反思中提高业务水平。但在上课实践与大量听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学科基础知识与时代背景如何结合,哪些知识要教哪些不教,哪些问题值得讨论质疑等等问题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描述
有一节区级公开课是这样上的,课题是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框内容包括三目即“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部分,重点在后两目。首先,新课导入,初步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协会会长”的身份,提出带领“传统文化的传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巡展活动(学生课前已作充分的准备)。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每次四位同学,上多媒体展示他们搜集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生活表现,分成习俗、建筑、文艺、思想四个部分,选择他们认为的典型做具体介绍,学生的展示五花八门,但其过程中既没有对情境材料的分析,教师也无相关的设问思考,下面的学生没有任何互动,只是单纯的看与听;最后,教师汇总其他同学对于各汇报小组课堂表现的看法,并作简单总结。整节课如同看电视或看表演,虽然形式看似新颖有趣但其它方面值得商榷。
二、案例思考
1. 课堂信息量是否越多越好。现行的高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补充了大量的情境素材,有问题思考、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等,每一单元还有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信息非常丰富;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避免教材某些信息的滞后性,增强通俗性和时代感,适当增补一些课外内容,引用社会生活最新的前沿信息,这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课外信息,教材信息却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没有任何关注,所以一节课下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感觉只是听到、看到很多材料,往往造成学生对于书本的忽视,形成政治课就是材料信息展示课的误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必须适中,注意信息的典型性、针对性,可以考虑一材多用。信息量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要把握好教材,依纲据本,充分用好教材信息。
2. 如何看待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制定的具体改革目标,政治新课程体现了新的价值理念,它避免了政治课程的专业化倾向,重视生活体验而轻理论逻辑,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故而删减了大量的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但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活动,甚至认为满堂活动表演就是新课改,对学生的知识内容不强化、不反馈,一节课下来,问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学生却无可作答。本节课里,小组探究的方式,每次四位同学,上多媒体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传统文化的生活表现,选择认为的典型做具体介绍,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似是而非、不科学、不完全的问题,教师没能及时进行引导、点拨,整节课下来,学生看到了很多材料,但从教材角度而言,感觉教材可有可无。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目的是认清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辩证分析其作用,从而树立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于学生缺乏对教材理论的把握,对材料的认识必然只能停留于表面,没有思考,缺乏深度。新课程不应当是完全否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更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它与知识目标是融在一起的。所以,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但并不说明教材就是可有可无的,关键是用好教材。
3. 教师在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中的作用。探究教学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如何、探究活动的质量如何,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中,有的教师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探究,自问自答,形成以“自己探究”取代了应该由学生进行的探究,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后面听了一遍,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少价值。但就本节课而言,正好相反,学生的主体性很明显,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没有有效体现,进而影响探究的质量,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全面培养。
所以,教师需要对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应当起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做好指导和完善,推动协调解决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才能健全,学科及其他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探究才会变得有意义。
总之,高中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还有无数个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同“小马过河”。新课程是一门艺术,小班化是一个新事物,只有不断的探索、反思、改进、提高,才能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成。
关键词:高中政治;小班化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33-01
随着我校普职融通的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促进小班化教学的有序推进,各种集体备课、各级公开课、观摩听课等研讨活动日益频繁。笔者在观摩中积极研讨,在交流中受益匪浅,在反思中提高业务水平。但在上课实践与大量听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学科基础知识与时代背景如何结合,哪些知识要教哪些不教,哪些问题值得讨论质疑等等问题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描述
有一节区级公开课是这样上的,课题是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框内容包括三目即“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部分,重点在后两目。首先,新课导入,初步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协会会长”的身份,提出带领“传统文化的传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巡展活动(学生课前已作充分的准备)。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每次四位同学,上多媒体展示他们搜集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生活表现,分成习俗、建筑、文艺、思想四个部分,选择他们认为的典型做具体介绍,学生的展示五花八门,但其过程中既没有对情境材料的分析,教师也无相关的设问思考,下面的学生没有任何互动,只是单纯的看与听;最后,教师汇总其他同学对于各汇报小组课堂表现的看法,并作简单总结。整节课如同看电视或看表演,虽然形式看似新颖有趣但其它方面值得商榷。
二、案例思考
1. 课堂信息量是否越多越好。现行的高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补充了大量的情境素材,有问题思考、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等,每一单元还有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信息非常丰富;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避免教材某些信息的滞后性,增强通俗性和时代感,适当增补一些课外内容,引用社会生活最新的前沿信息,这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课外信息,教材信息却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没有任何关注,所以一节课下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感觉只是听到、看到很多材料,往往造成学生对于书本的忽视,形成政治课就是材料信息展示课的误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必须适中,注意信息的典型性、针对性,可以考虑一材多用。信息量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要把握好教材,依纲据本,充分用好教材信息。
2. 如何看待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制定的具体改革目标,政治新课程体现了新的价值理念,它避免了政治课程的专业化倾向,重视生活体验而轻理论逻辑,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故而删减了大量的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但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活动,甚至认为满堂活动表演就是新课改,对学生的知识内容不强化、不反馈,一节课下来,问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学生却无可作答。本节课里,小组探究的方式,每次四位同学,上多媒体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传统文化的生活表现,选择认为的典型做具体介绍,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似是而非、不科学、不完全的问题,教师没能及时进行引导、点拨,整节课下来,学生看到了很多材料,但从教材角度而言,感觉教材可有可无。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目的是认清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辩证分析其作用,从而树立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于学生缺乏对教材理论的把握,对材料的认识必然只能停留于表面,没有思考,缺乏深度。新课程不应当是完全否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更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它与知识目标是融在一起的。所以,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但并不说明教材就是可有可无的,关键是用好教材。
3. 教师在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中的作用。探究教学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如何、探究活动的质量如何,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中,有的教师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探究,自问自答,形成以“自己探究”取代了应该由学生进行的探究,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后面听了一遍,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少价值。但就本节课而言,正好相反,学生的主体性很明显,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没有有效体现,进而影响探究的质量,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全面培养。
所以,教师需要对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应当起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做好指导和完善,推动协调解决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才能健全,学科及其他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探究才会变得有意义。
总之,高中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还有无数个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同“小马过河”。新课程是一门艺术,小班化是一个新事物,只有不断的探索、反思、改进、提高,才能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