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机器人红利”的新机遇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h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机器人红利的时代不是到来与否的问题,而是必须尽快让它到来的问题.机器人红利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机器人替代人”,也不是单纯的“机器人作为劳动力”.一方面,机器人由复杂的系统构成,能够胜任比一般自动化机械更为复杂精密的工作;另一方面,机器人的普及也需要人才、应用、市场等多方面领域的改革和支持,尤其是对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攻关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其他文献
乡风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全面小康的内涵,更展现了村民的时代精神面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长期与短期、继承与创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甄别、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创新、创新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方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要树立三个理念,一是幸福生活理念,二是合作发展理念,三是建设适宜乡村理念.从重视经济收入转变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需要正确引导,特别要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破除等靠要等依赖观念,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才能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幸福家园.同时还要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农民利益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2021年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帮扶政策不断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乡村产业稳步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2022年如何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全面部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稳”字当头,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两条底线”之一,同时聚焦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指引和行动指南.
“十四五”良好开局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运行新困难期正向内生性动力缓慢发育期转变,内生性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特征已经初步显现.随着内生性动力的缓慢发育,形成了新供给新就业新消费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的若干新增长.跨周期调节要重视经济运行内生性动力培育,推动内生性动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形成一个效率更好与质量更高的增长周期.
智慧农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十四五”规划的开启,智慧农业在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基础数据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低、人才资源匮乏等多重挑战.必须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完善的基础数据为支撑、以技术模式创新为着力点、以高素质人才培育为保障,正视和突破这一系列问题,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做好跨周期调节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举措.当前跨周期调节存在协调性不足、发力不均衡、评估制度不健全和防风险能力欠佳等问题,做好跨周期调节需要从强化系统思维、把握服务对象、压实政策效能和做好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策应.
基层政府闲人现象的制度症结主要在于职责任务不清晰、考核评估机制不精准、激励机制不科学、晋升渠道不畅通、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和退出机制不畅通.为破除基层政府闲人现象得以生成的制度症结,应该建构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敢于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制度环境.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乡村人才职业荣誉感与基层归属感较弱是当前各地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农把式”评职称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转变人才评价方式、实现农民职业化的重大举措,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发挥良好的人才激励效应、提高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质量.为充分发挥“农把式”评职称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有必要继续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动态管理、落实评价自主权.
“不管法院的宪法地位如何,最终的书面文字是法院权威的源泉和衡量标准.”司法制度必须为法官裁判充分说理提供保障和长效激励.我国现行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缺乏吸引最优秀法律人才效应,法官选任制度不具备选拔和培养最优秀法律人才的功能,相关奖惩制度不具有保障法官充分裁判说理的功能,是当前我国裁判说理不充分的根本原因.在法官员额制已经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应按照法官精英化的标准进一步改革法官职业保障和法官选任制度,保障和激励法官素质的持续提升;契合法官经济理性人的本性进行奖惩制度设计,防止“奖励不能激励”与“惩罚不能约束”的
推进高校巡视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高监督质效、实现基层减负的必然要求.促进高校巡视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应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出发,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制度规定、完善工作机制、共享巡视巡察成果等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增强贯通融合的自觉性、约束性、实效性和深入性,从而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