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被评论家冠以"残酷的天才"的称号,只因他的作品中写尽人间病态与丑恶,并深入骨髓式地追根探底.不过,在尤·谢列兹涅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天才、深刻、贫困、孤苦、病态的一面,也看到了其残酷文学与残酷生活的另一面:慈善、温柔,以及对人类的爱和关怀.面对今天这个人性撕裂的世界,它的残酷性正在逐渐退却,温柔的一面则已逐渐显现.
其他文献
《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进行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国家重大翻译出版工程.本文首先利用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WorldCat)对《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在美国图书馆的收藏情况进行统计排名,然后结合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的读者评价分析排名前十的作品在美国的传播情况和进入排名的全部作品的构成情况,最后总结其对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的启示,以期为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
《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中国经验"的哲学创造和诗意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品格,是当代"中国经验"的最高总结.
《人的追问与审美教化:西方古典美学的人学解读》一书全面梳理了自古希腊至19世纪西方古典人学与美学的交织影响与演递进程,采用"人学"与"美学"的双线叙述结构,借鉴年鉴学派的"长时段"与"短时段"叙述法,通过观念史分隔"人物史",通过"人物史"统领"问题史",整体论述史料凿实,血肉丰满.可以说,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部人学史,而且是一部人如何成为"人"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美学史,而且是一部人如何成为"美"的历史.
源自古代的“说公案”(后来被命名为“公案小说”)的中国犯罪文学逐次以清末民初的引进的侦探小说与警探小说为代表作.这些次文类,以及嵌入主流文学的犯罪小说因子的勃发与式微,无不受到同时代的本土文学观念以及影响文学观念生成的社会思想操控,在嬗变中与时俱进.与以消遣为主旨的欧美同类类型文学作品相比,它们首先是一种有益的“载道”文学.考察引导中国犯罪文学发展方向的文学观念的隐形呈现方式,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认识此种基本无关“雅”“俗”的文学形态.
奥地利著名德语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维也纳,2021年是茨威格诞辰140周年.1941年10月底,茨威格终于完成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该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回忆录和自传,茨威格本人并非这本书的主角,而重在以他为中心来展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他深情回望"精神故乡欧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和平黄金时代的留恋,深情追忆与各界名流的交游.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罪恶,知识分子要忠于自己的良知,同时哀悼了犹太人的不幸命运.《昨日的世界》蕴含"多样化的人类经验",是一部常读常新、永不
在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转型发展进程中,我国学人创构了文化诗学.李圣传的新著《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对其展开集大成式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自觉.然而,中国文化诗学如何处理其“中国”属性,又怎样落实好“诗学”建设问题,依然是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值得学界持续关注.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多元共治,而要实现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力量,首先要保障公众享有知情权.我国危险化学品专门立法中有关公众知情权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公众知情权的客体范围不明确,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规定过于笼统,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与救济途径不畅,政府未依法公开信息的法律责任不足.相较而言,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探索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本文参照域外美国《应急计划与公众知情权法案》,就公众知情权提出完善我国危险化学品专门立法的法制建议,以兹借鉴.
《中国环境管理》自2015年编委会组建以来,坚持学术期刊的办刊定位,不断开拓出版资源,持续刊登高质量论文,办刊质量稳步提升.本文主要总结《中国环境管理》自编委会组建以来的办刊进展,分析期刊发展形势,重点阐述近几年提升办刊质量的主要做法和办刊思路,并对未来期刊发展提出思考和展望.《中国环境管理》作为一本行业性中文科技期刊,其办刊探索对于类似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案例研究意义.
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从华人文学思想的生成、播散和影响进入讨论,可在内在连带层面呈现华人诗学的结构性内涵.作为一个历史生成的范畴,现代性视野下的华人诗学呈现出多层次交叉展开的态势.其中,有三条脉络支撑起华人诗学的内在结构,即中西对话诗学、华族离散诗学和第三世界诗学.这三个分支,分别聚焦于文学的开放视野、文化记忆和政治内涵,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为华人的文学思考注入了动力.
彭曼丽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史研究》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经典著作,系统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唯物史观的发展不断演进的历程,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