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切的目标达成中彰显教学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有专家的观点,教授有教授的说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见解。有套话形的(这种普遍些)、有表格式的(行政人员多用这种)、有理论性的(专家教授多用这种)……纵观这些观点和看法、建议,不下百余种。由此而引出的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专家、教授、行政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老师们却在想,下一节要如何去上呢?诚然,每一位教授、专家及管理人员的观点或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有其科学依据作为支撑点。但这却苦了一线的教师,曾有老师说,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后,不知道怎样去上课才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充分说明,新时期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教师不是演员,一堂好课并不等同于一台好戏。课堂教学是没有固定剧本,没有不变的情节的。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的个体。因此,作为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教学风格的同时,每一位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一堂好课,没有必要去单纯地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时间安排的分毫不差、教学板书的精妙绝伦……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情,拟定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和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力求目标的高效达成。简言之,评价一堂课,首先要看你的教学目标的拟定是否适切(符合课程标准及学生年龄特征、学习实际);其次看你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才是看你是否有丰富的教学智慧(选择的教学手段及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技巧等)帮助你目标的达成。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解决三个问题,那就是明确你要做什么,做成了没有,怎么去做。课堂教学也不例外,首先看你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必须适切,符合课程标准和上课班级的学生学情;其次看你做成没有,也就是你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没有,如果目标都没有达成,那这堂课已经没有评价的了,因为不管你手段多高明,不管你是用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或者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情境问题教学法等,都是为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如果达不成目标,则就是对你的手段或者说方法、技巧的否定。第三才是看你是去怎么做的问题。但是这一条必须是前两条都做到了才有,也就是你的目标已经适切,并已经达成了你的课堂目标,这就有必要来挖掘、发现你的教学智慧了,只要能顺利达成目标,那就一定会有闪光点,说明你的“怎么做”这一环节是成功的,有可取之处,在这个环节一要看你对方法的选用,二要看你在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未能预见的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智慧,因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些情况是无法预见的,毕竟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这就需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教学智慧去进行灵活的处理。在制定了适切的目标,并且目标顺利达成后,挖掘和发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一环节就尤为重要了,善于挖掘和发现是议课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因为这有助于教师扬长避短,同时帮助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智慧进行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模,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观点,只要细心地去观察,理性地去 思考,就会不难发现,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标准,都会侧重反映出拟定者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所关注的点,而在倡导教师和学生都要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单纯地以某一个或者几个所关注的点去作为一堂课的评价标准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学的。试想,如果我们都以某一个或者几个所关注的点去作为标准,那不又是走向千人一面的胡同里了吗?因此,不管专家或者教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关注哪一个点,选择哪一个研究方向,有哪方面优秀的研究成果,执教者只能是择而用之。一堂课的优劣,还是要看是否很好地回答了三个问题:1.“做什么”,即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适切;2.“做成了没”,即你所拟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了没有;3.“怎么做”,即你为了达成拟定之目标所选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对未预见问题的灵活处理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只要成功回答好了这三个问题,肯定是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
其他文献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已是我国教育的宗旨,而创新教育则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一说到创新教育,许多教师就感到茫然:学生连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都没完全掌握,还谈什么创新?其实这就是我们教师的片面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随时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  并非只有发明、创造才叫创新,教学活动中所说的创新,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自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
一、重组教材文本,练在拓展延伸处  教材是学科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遵照一定的序列编排而成的,有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虽然单元内每一篇课文各具风格,但它有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编排意图出发,整体把握,并落实好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倡导以单元整组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对一组课文所有目标的整合和内容的重组,来整体把握教材,使得课文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全面推进。  以五年级下
新时代的学生典型多样的群体特色是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只有当我们用自己的视角捕获学生丰富的个体心理,为一个个典型心理特征“把脉”,才称得上“立”稳了课堂,“守”住了孩子!课堂中“以心映心”也就成了我的教学思考与永恒追求。  一、科学故事,启迪心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依然处在爱听故事的年龄,因此科学课堂中一个个丰富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是我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而这些教师亲身经
2011年10月17日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学生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原来该校使用了一种所谓“鼓励学生”的方法: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戴鲜艳的红领巾,而分数处于低段的学生则戴绿领巾。无独有偶,西安绿领巾风波尚未平息,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也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的学生,以及部分进步特别快的学生发放了一款与众不同的红色校服,以区分普通学生。  这显眼的“绿领巾” “
一、设计意图    现在有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抱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可用的素材太少,加上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阅读积累不足,教学生写作文很困难。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的眼光太狭隘了,两眼只盯着语文课本而不去审视一下我们小学的其他学科。只要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这些学科简直就是我们学生习作素材的聚宝盆。只要我们把作文教学同这些学科相结合,我们教学作文的路子是非常广阔的。  下面,
作文难,难在教师的教,也难在学生的写。教师怕教:其一是不知如何引导学生;二是作文的评价没有量化标准。学生怕写:一是不知如何着手;二是写作文感觉文思枯竭、难以行笔。对教师来说,面对如此之多的作文命题,要想样样精通,不现实;同样要求学生篇篇得心应手,也不可能。于是乎,一些教师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中,给每种类型的作文,给出一二三四的规定。学生在如此教育中,语言过度夸张,出现一些成人化和文学化倾向。  我们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 ,“顺应童心”一词出现频率持续上升,但很多时候“顺应童心”一词又步入了教师们上课和评课时“挂在口头”,而真正在上课时又“置之脑后”的尴尬境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童心”缺失的现象。老师们很少按照“儿童的样子”,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顺应童心”我们已耳熟能详,但我们对“顺应童心”的理解、思考和实践都还刚刚开始,对具体实施策略的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组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以所占课时最多的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语文教研组工作就更是重中之重。语文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抓好语文教研组的建设是提升语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今年全
曾听到一位妈妈诉苦:孩子上一年级,每天都要造句,老师要求不能用拼音,一定要造到四行。“这么小的孩子字都没认全,能造多长的句子呢?”家长无奈代劳。这位妈妈很犯愁:“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可以理解这位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作业要求太高,有拔苗助长之嫌。长此以往,不但造成了孩子的负担,也变成了家长的苦恼。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吸
【案例描述】  在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后,教师出示米尺。  师:我们来一起找找身边的小数,估计黑板上长边大约有几米。  生1:大约3米。  生2:大约4米。  (教师量约4米。)  师:黑板宽是多少呢?教师量黑板宽约1米几分米,再量课桌长约1米,课桌短边有1米吗?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生:分米。  (教师量宽,生读:4分米或40厘米。)  师:我把1米画在黑板上,老师把1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