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以学定教,打造高效的课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全文查看链接   (4)二度导问,探索问题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续,它对及时巩固、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练习课如何设计?教师对此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特别碰到计算的练习课,对练习的设计往往会感到机械重复、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最近笔者针对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节练习课进行了研究,通过思考,笔者觉得其中的一些做法对计算的练习课设计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学过程与评析】  一、基本练习  教师课前在黑板上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笔者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多数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逐年降低,特别是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各年级,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应该怎么学的“师本位”教育观念仍然广泛存在,具体表现在不少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想当然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完成“规定动作”,而学生
新课的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为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实质是为学生在课堂中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为新的学习提供认知的源头。那么如何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呢?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次的内容学生仍不明白;课上做过的题目,课后学生仍不会做。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发教师的思考:一节课中,我们能了解多少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对这个过程的了解又如何延伸到课外?为此,笔者尝试在所执教的三年级学生中开展以“说”代“做”的口头作业,将低年级的课外作业形式延续到中年级,改变原来中年级侧重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在“说”作业的过程中理清思路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运算的意义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起点还原”“知识梳理”“巩固应用”的复习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及关系把握。  2.随着复习活动的逐步展开,帮助学生积累梳理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的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素养的稳步提升。  【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梳理的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对写作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落到实处呢?我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一”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追问。  第一问:为什么选三年级上册“习作一”追问?  这是我要解释的第一个问题。一、二年级都是写话,暑假一过,学生就要开
[摘要]关于幼儿读经,众人观点不一。本文试从文化学(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教育学(“有为”的教育与“无为”的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角度,探讨当前幼儿读经争论背后存在的观念冲突,以期理清人们对幼儿读经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幼儿读经;观念混变;文化观冲突;教育观抗衡;价值观失衡  “观念混变”原是社会学中的术语,指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观念层出不穷,旧的观念严防固守,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它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六个小节的内容。上好这一单元的复习课,确实是一次挑战。大多数教师往往采取回忆一个概念、练一组题目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常常抓不住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不连贯、不和谐。为此,笔者作了仔细的研究和改进,实践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作如下的整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用摩擦角来解决四种物理题型的方法,以期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摩擦力;全反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89-1  支持力和摩擦力都是被动力,随主动力的变化而变化,即它们的合力全反力FR的大小可任意变化,而与接触面公法线成一偏角φ,则必须在0~φm间变化。  一、用全反力解释物体的平衡  如果
[摘要]市场化改革和社會急剧转型,使得改革之前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演化为目前的多元阶层结构,阶层已成为考察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变量。然而,在社会剧烈分化所衍生的多元阶层结构中,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明显处于社会下层和底层的位置;他们是改革代价的承担者,与整个社会是断裂的。这正是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十大阶层;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