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0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曾为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作《马人》被称为是其《兔子,快跑》的对照篇,它将神话与现实完美融合,低调而深沉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也彰显出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本文分别从小说中主人公及其所对照的神话形象着手,理出两者的共同或相似经历,探讨了两者遇到苦难时的态度及抉择,从而分析出小说的情感主题。
  关键词: 小说《马人》客戎 考德维尔 奉献 善
  荣获1964年全国图书奖的《马人》(TheCentaur,1963)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借助古希腊神话中马人客戎为普罗米修斯捐躯赎罪的故事,成功地描写了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窒息人性的社会里寻找生存价值而茫然无获的经历。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乔治·考德维尔是美国一小镇中学的老师,以微薄的收入供养着他的三口之家,勤勤恳恳却总是入不敷出,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但总是难见成效,在人际关系上热情无私、宽厚友好,但在无意中撞见一位女同事衣衫凌乱地从校长室出来后,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人过中年的他,身心俱疲,觉得自己碌碌无为、失败感强烈,彻底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心力交瘁的他恨不能身患绝症,以死解脱;但家庭的责任感特别是对儿子的爱使他牺牲自我,继续困顿的人生之旅。厄普代克将朴素平常的素材与古希腊神话结合,创作出了意象丰富、蕴含广袤的艺术作品。
  一、马人客戎的受难及其抉择
  在古斯塔夫·施瓦布所著《希腊古典神话》中,马人客戎的故事所占篇幅極少,甚至都没有独立成篇,只是散见于其他故事之中。
  在古希腊神话中,马人是一种半人半兽的族群,亦被称为肯陶洛斯人,居住于希腊中东部屏达思山和爱琴海之间,叫做忒萨利和阿耳卡狄亚的两个地区。他们经常因为放荡和好色而被描述成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追随者,他们中的一个例外便是客戎。客戎不像其他的马人般凶残野蛮,他善良、公正、智慧、仁慈,还精通医术。他是多位希腊英雄的导师,当中包括珀耳修斯、忒修斯、阿喀琉斯、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
  一天,赫拉克勒斯因美酒与马人发生冲突,马人们纷纷仓皇逃至最受人尊敬的族人客戎那里向他求助,但是赫拉克勒斯由于太过气愤而用浸泡了九头蛇许德拉毒血的箭射向马人,不料箭穿过一位马人的手臂,刺伤了客戎。客戎的不死之身使他感到的疼痛折磨已超过死亡。客戎希望自己死去从而摆脱箭伤带来的痛苦,可他却是一位不死的神。而当时普罗米修斯因为偷了天火给人类使用,正被宙斯绑在高加索山上受苦刑,客戎决定向最高天神宙斯发出请求,求他允许自己与普罗米修斯交换,让普罗米修斯一朝恢复自由,而自己在放弃永生后能平凡地死去,让两方都得以解脱。宙斯大受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把逝去的客戎幻化成闪耀的星星。
  客戎的意外受伤完全是其善良性格使然。箭伤的折磨让客戎不堪忍受,唯求死亡以获得解脱,而即便是在自身备受煎熬的时刻,客戎还想到了解救别人,在生命终结前完成了最后一件善事。由于他的自愿献身,英雄普罗米修斯获救了。客戎的故事因“善”始,亦以“善”终。
  二、《马人》主人公考德维尔的苦痛
  在小说的开篇,现实中的考德维尔身上重现客戎中箭的一幕:“考德维尔一转身,他的踝部中了一箭。——疼痛已把触角伸到头上,展开湿漉漉的羽翼,沿着他的胸腔四壁扩展,只疼得他,在一阵双目昏花之中,感到自己仿佛是一只梦中惊醒的大鸟。”“学生的哄笑,从吃惊的第一首尖叫升级到集体故意起哄,这声浪像是在向他压过来似的,粉碎了他想单独呆一会儿的愿望。”就是在这疼痛夹杂着混乱中,主人公考德维尔沉重且无奈的人生向读者展开。毒箭给客戎带来的是无休止的伤痛,但对刚过五十的乔治·考德维尔来说,疼痛远不止肉体的感受。它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病痛,更是生活的折磨。
  考德维尔曾经是个活泼的孩子,擅长运动,喜欢交友,由于父亲早逝和战争的缘故,他不得不一直为生计挣扎,换过无数的职业,当过兵,做过推销员、司机、服务员等。好不容易结婚生子,又遭遇经济大萧条,只能在一个郊区小镇靠当教师以教一群顽劣不堪的学生为生。他梦想的生活是“过飞鸟的生活。冷空气袭来,扑扇扑扇翅膀往南一飞就得了”[2[(P67),而现实却让他焦头烂额:有着一大家子人要糊口,儿子梦想成为艺术家却无力支持,唯一的交通工具故障不断,课堂教学不顺利,撞破了校长的风流事,丢失了所管理的一百多张球票——处处碰壁麻烦不断的他“想回忆点愉快的事情,可想不出来。悲惨和恐怖;这就是我的回忆”[2[(P71)。考德维尔恨不能挣脱这样的生活,现实的毒箭使他负重不堪,让他变得“痛恨这身臭皮囊”,他的理想就是“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坟墓”[2[(P107),身心的双重折磨已压得他喘不过气,善良的本性却又让他无法伤害任何人,他无所适从,想要摆脱却越陷越深。所以当身体不适时,他满心希望患上绝症从而以死亡的方式早点摆脱现实的压抑与苦痛。在这点上,他和客戎是一致的。
  三、考德维尔的两难处境及抉择
  死亡在考德维尔的脑中不停地盘旋,他和“兔子系列”中的主人公一样,渴望找到一条回家的路,一个能让心灵安宁的场所。但对于他,死亡这个决定比选择活着更难,解脱比承受反而更不易,因为他始终无法放下他深爱的家庭、妻子及最深爱的儿子。所以,他无法像客戎那样轻松地死去。客戎不仅可以用活着的方式默默无闻地靠自己的医术及学识为他人做出奉献,还可以用死亡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惊天动地地为他人奉献;但现实生活中的考德维尔无法用死亡来拯救他人,他是学生的老师、妻子的丈夫和儿子的父亲,他无法回避更不愿轻易放下真实的生活责任。所以,死亡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心态,尽管他热切地期待死亡,但为了家庭,他不得不痛苦、无奈却又心甘情愿地渐渐地屈从了现实世界的浮华动荡和不公嘲弄,默默接受了卑微者的角色。他选择了回到地狱般的学校,这个时候的他是卑微的,也是世俗的,但他又是崇高的且具有悲剧性的,这种崇高性和悲剧性不在于他做出了看似平常却异常艰难的决定,而在于他面对自我与他人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为他人奉献的态度。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客戎的崇高性和悲剧性不仅仅在于他拯救了普罗米修斯,更在于他在关键时刻那种敢于献祭的精神和勇气。现实中的考德维尔不仅为他的学生、妻子和儿子,而且对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市井无赖作出了极大的奉献,这种奉献是无私的、忘我的,是伟大的。考德维尔深深地爱着别人,甚至爱着那些不值得去爱的别人。他虽然笨拙、卑微、无能,容易向失败和困境低头,但他真诚,有思想,无私奉献。承受着长久的痛苦,他对自己近乎冷酷,可是对别人毫无保留地奉献与爱几乎成为了他生命的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他在大千世界中慢慢找寻、确认自己的位置,并甘愿为之苦苦挣扎。他善良的思想及宽厚的行为散发出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
  所以,即使负担再重,考德维尔内心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学生的使命感及内心的善良也让他选择了与“兔子”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以马的方式对待生活:上套拉车,继续承受生活的重负,直到倒下为止。
  在小说的末节,考德维尔和马人合二为一,成为重叠的形象。考德维尔想到“妻子对田地的喜爱,老爹对报纸的欢喜,儿子期待未来欢乐,他很高兴和感激他还能给这些维持住一席之地”,他走向他破旧的老别克车。“客戎接收了死亡”,考德维尔也接受了死亡,但这死亡并非肉体的死亡,而是就像客戎以自己的永生换得普罗米修斯的自由,考德维尔选择了精神上的死亡,他选择牺牲自己的人生,换得儿子与家庭的未来。他相信“只有美德可以活下去。可它的确活着”。
  四、结语
  考德维尔同神话中的客戎一样,心地柔善,对人宽和,却在只有强者和富翁才过得舒服的世界中受苦受难。他精神上的绝望来源于他的心灵世界,像普罗米修斯和客戎一样,他具有一种拯救他人,难见他人陷入困苦的慈悲心怀,他不仅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安康,还满心期待一个和谐温暖的人类未来: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无猜忌,无隔膜,处处欢声笑语。因此,他的选择——“放下”,即精神上的死亡如同客戎肉体死亡一样,笼上了一层神性的光辉。然而,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是一个神性失落时代的悲剧性小人物,现实的无奈和残酷是无法用只字片语粉饰的,更是精神上的忧虑和绝望无法解决的,所以对社会的满心期待对他也只是一个空想而已。他只能默认现实,正视自己只是卑微的苦难家庭的一家之长,无法抛下责任与爱,不能更没有资格去死,他存在的意义在于一個家庭,而不在于整个社会。就这样,从崇高中跳脱出来的他反获得了解脱,也走向了彻底的平庸。
  神话中的客戎可以列位星宿,闪耀于世;现实中的考德维尔却只能牺牲梦想,屈从现实,卑微地、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他的奉献越是大,悲剧性也就更强。考德维尔终像一匹马一样,放弃了波澜壮阔的灵魂追求,而选择套上枷锁,拉着沉重的生活之车,到倒下为止,这正是很多平凡人都无法避免的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John Updike. The Centaur[M].New York,1963.
  [2]约翰·厄普代克著.舒逊译.马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前苏]莫里斯·缅杰利松著.傅仲选译.约翰·厄普代克经历的道路和走过的歧路[A].当代美国文学探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93-195.
  [4]John Neary. Something and Nothingness: The Fiction of John Updike and John Fowles[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2:111-112.
  [5]George W. Hunt, S. J. John Updike and the three great secret things: Sex,Religion,and Art[M].Willl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80.57.
  [6][美]查尔斯·托马斯·塞缪尔著.董文胜译.约翰·厄普代克访谈论[J].当代外国文学,1997,(2).
  [7]Donald J. Greiner, John Updike’s Novels. Athens,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84:49.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在对幸福感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职业价值观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辅导员是大
摘 要: 后现代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关键词: 母亲住宅 后现代建筑
摘 要: 综合材料的使用是在我国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综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及运用,体现出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自我情感的表现。在雕塑艺术的表现上更趋多样化,并逐步占有一定的地位,让雕塑艺术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材料选择 雕塑创作 综合性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下,新材料不断涌现,雕塑艺术不断提高,惊世之作不断地在大环境下呈现。七年留学经历,
摘 要: 自上世纪末高校通识教育思想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通识教育探索。但是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的开设,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应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要培养学生通达识事理的自觉。作为通识课程,《中国文化史》的教学更应在传授学生文化史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研究文化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把握中国文化发展
由张冠英、吴永发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2001年8月版)和由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2002年7月版),均选了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一文。  《都江堰》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
摘 要: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师资情况、学生自身问题及教材的选择方面,分析了双语教学时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对策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教师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有各种教学任务要完成,语文教师普遍觉得教学进度紧,为了赶进度,某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急躁,根本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这一块的教学就如蜻蜓点水,不少教师都将宝贵的时间留给教参中提到的“知识点”,留给自认为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因此,课堂上就出现老师忙分析、讲解,学生忙记考试“要点”,这是一种
摘 要: 作者通过对两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模式生成过程的质性研究发现:工作态度、生成动机和教学信念共同影响着教师校本教学模式的创生。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学模式创生 工作态度 生成动机 教学信念    F中学为实现学校优质轻负的教育理想,鼓励教师大胆改革、自主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从2011年1月正式开始,该校教师在M校长的引领下,以横向竞争、纵向合作、主动愉悦教学
摘 要: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是高职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之一,而良好的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石。本文从分析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入手,通过四个方面的对比研究,进而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生 英语教学 培养语感    一、引言  英语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点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
摘 要: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带来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重大变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信息技术对现代化教学已经产生并将持续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现代化教学 教育改革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将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