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了《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写一则品德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次成功经历,要求这次经历包含自信的思想,是真实的、亲身经历的,并被自己感动着、记忆着的。出乎意料的是,作业马上交了上来,连平时交作业拖拉的学生这次也积极了,52位学生52次经历一个也不少。一个个故事记录着他们曾经获得的成功,一个个成功述说着他们曾经拥有的自信。读着学生自己的成功故事,我想到了故事所包含的价值。
一、故事是经历
在我们过去的人生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平坦也有坎坷。正是这平仄起伏蕴藏着无限生机。然而,这些宝贵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淡出自己的历史,被丢进遗忘的角落。经历是一笔财富,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回忆、去反思,值得让我们感动的事件。有感于此,让学生写写身边的品德故事,引导学生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思维,寻找那些令人感动、亲身经历的故事,重新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取新的收获。一个个故事记录着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分散在生活的各个时段,是生活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这一颗颗珠子就是一挂精美的项链,点缀着美好的生活。在学生的那些充满智慧的成功故事中,所有同学都挖掘出了在记忆深处的那一次令人骄傲的经历。有“学会什么”的经历,如学骑自行车、炒菜、溜冰,甚至第一次寄信的经历;有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经历,如跑步、跳远、登山、写作、演讲等。有一位同学居然写了一次穿针比赛的获胜经历。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情感是何等的细腻。这些故事有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还有感悟,而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故事无疑能为自己的生活留下精彩的一页。
二、故事是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写品德故事,就是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具有教益的。写品德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事件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生活体验的过程,一个反思教育的过程。比方说写一次成功的经历,学生的思维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明确主题,要知道写的内容是自己成功的一次经历,也要知道成功与自信有关,成功不局限于大事,也在于点滴的进步。其次是搜索,搜索过去的经历中所有成功的事情,并在大脑中罗列出来。接着是筛选,把最有价值、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挑选出来。筛选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它是对“自信有助于成功”的深度理解,学生必须从那么多成功的案例中挑出最有意义的。最后是整理成文,要求做到叙事条理清楚。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观念一直在提醒学生,那就是“自信助成功,成功更自信”。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它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中,自我观念更加巩固,自信心更加充足。一个故事就是一次教育,学生写品德故事的过程是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重塑自我的过程。学生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收获的是自我成长,人都是在鼓励和自我激励中获胜的。“曾经的我因为自信获得了成功,有了那一次成功,我更加自信了。”“别看事情小,只要进步了,就是我们成长的足迹。”这些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着学生对自信与成功的理解。学校组织十佳小歌手评比,吴怡霞同学不断地暗示自己:“不要害怕,像平时那样就好,大胆地唱出自己。”杜梓涵同学学骑自行车,内心十分紧张,摔倒了不知多少次,但他不怕失败,不断鼓励自己,终于成了自行车的主人。侯倩文同学学语文学得特别棒,她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感悟到实力是增强自信的重要支柱,语文学好了,自信心就更强了。这些故事平常无奇,却是学生自己的成功体验。故事里有思想,故事里有学问,故事就是教育。
三、故事是资源
新课程主张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2个故事就是52个案例。这些故事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并成为学生深刻记忆,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历性的特点,是难得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把学生自己的经历、思想、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让学生评,把课本知识和亲身体验相结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教师是生本资源的使用者。在学习“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我引用了一学生学骑自行车的一段经历,让学生在轻松中领悟了“自信有助于成功的三种心理素质”。当时想学骑自行车的原因,是因为好奇;骑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的分心,说的是专注;摔倒以后马上就爬了起来,不怕疼,不气馁,讲的是乐观。围绕骑车的经历设计一连串的设问,把原本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本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没有痛苦,只有轻松。
四、故事是作品
新课程主张多元评价,作品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完成作品一般需要学生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品德故事可以视为学生的作品,完成一个故事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端正态度、充满情感,要求学生体验生活、整合知识、主动探究。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已有的体验,并转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品德故事不仅是学生学习一堂课的结果评价,也是学生学习整个课程的过程评价,能较好地考查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完整反映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还有助于教学的均衡,它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说,有东西写。对故事的评价可以从文字流畅性、主题切合性、故事真实性、感悟深刻性等方面进行,并实行模糊评价(如分A、B、C三个档次)。其中故事真实性是前提,不真实的故事只能确定为C档。3个项目中得到2个A以上(含两个A)的,则总评为A;2个B以上(含2个B)2个A以下的,则总评为B;其他为C。比方说对《第一次划船》这个故事的评价,该故事文字叙述流畅,真实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划船的经历,并且有深刻的感悟,即“人生自立从小事做起”,切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根据这些,我把该故事定为A档。
五、故事是桥梁
思想品德教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帮手,是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落实者。但是,学生的真
实思想往往隐藏得比较深,不会轻易展现,加上思想品德教师管的班级多,和个别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而故事则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开辟了渠道。学生写自己的品德故事,容易反映出一些真实的思想和心理。阅读这些故事,仿佛是和学生在进行心灵对话。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眼里的真善美、假恶丑,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便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改进教育方法。如:在学生的成功故事中,有同学描述了一次比赛的胜利。当这位学生自卑时,我们可以引用这一资源,利用他曾有过的成功,激励他拾起自己,增强自信,追求进步。有一位同学在写成功故事的时候显得十分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看到的都是缺点,没有任何成功之处。这一故事隐藏的问题是,主人公的自信心不足,态度十分悲观。于是,我及时找他谈话,和他一起搜索人生经历,帮助他找到自己曾经拥有的成功,找回自信。学生的品德故事就像一座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路,用好这座桥,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品德故事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它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反思文本,是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评价方式,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我们要充分挖掘“故事”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寻找思想品德教学的新方法。
一、故事是经历
在我们过去的人生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平坦也有坎坷。正是这平仄起伏蕴藏着无限生机。然而,这些宝贵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淡出自己的历史,被丢进遗忘的角落。经历是一笔财富,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回忆、去反思,值得让我们感动的事件。有感于此,让学生写写身边的品德故事,引导学生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思维,寻找那些令人感动、亲身经历的故事,重新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取新的收获。一个个故事记录着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分散在生活的各个时段,是生活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这一颗颗珠子就是一挂精美的项链,点缀着美好的生活。在学生的那些充满智慧的成功故事中,所有同学都挖掘出了在记忆深处的那一次令人骄傲的经历。有“学会什么”的经历,如学骑自行车、炒菜、溜冰,甚至第一次寄信的经历;有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经历,如跑步、跳远、登山、写作、演讲等。有一位同学居然写了一次穿针比赛的获胜经历。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情感是何等的细腻。这些故事有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还有感悟,而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故事无疑能为自己的生活留下精彩的一页。
二、故事是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写品德故事,就是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具有教益的。写品德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事件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生活体验的过程,一个反思教育的过程。比方说写一次成功的经历,学生的思维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明确主题,要知道写的内容是自己成功的一次经历,也要知道成功与自信有关,成功不局限于大事,也在于点滴的进步。其次是搜索,搜索过去的经历中所有成功的事情,并在大脑中罗列出来。接着是筛选,把最有价值、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挑选出来。筛选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它是对“自信有助于成功”的深度理解,学生必须从那么多成功的案例中挑出最有意义的。最后是整理成文,要求做到叙事条理清楚。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观念一直在提醒学生,那就是“自信助成功,成功更自信”。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它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中,自我观念更加巩固,自信心更加充足。一个故事就是一次教育,学生写品德故事的过程是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重塑自我的过程。学生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收获的是自我成长,人都是在鼓励和自我激励中获胜的。“曾经的我因为自信获得了成功,有了那一次成功,我更加自信了。”“别看事情小,只要进步了,就是我们成长的足迹。”这些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着学生对自信与成功的理解。学校组织十佳小歌手评比,吴怡霞同学不断地暗示自己:“不要害怕,像平时那样就好,大胆地唱出自己。”杜梓涵同学学骑自行车,内心十分紧张,摔倒了不知多少次,但他不怕失败,不断鼓励自己,终于成了自行车的主人。侯倩文同学学语文学得特别棒,她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感悟到实力是增强自信的重要支柱,语文学好了,自信心就更强了。这些故事平常无奇,却是学生自己的成功体验。故事里有思想,故事里有学问,故事就是教育。
三、故事是资源
新课程主张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2个故事就是52个案例。这些故事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并成为学生深刻记忆,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历性的特点,是难得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把学生自己的经历、思想、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让学生评,把课本知识和亲身体验相结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教师是生本资源的使用者。在学习“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我引用了一学生学骑自行车的一段经历,让学生在轻松中领悟了“自信有助于成功的三种心理素质”。当时想学骑自行车的原因,是因为好奇;骑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的分心,说的是专注;摔倒以后马上就爬了起来,不怕疼,不气馁,讲的是乐观。围绕骑车的经历设计一连串的设问,把原本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本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没有痛苦,只有轻松。
四、故事是作品
新课程主张多元评价,作品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完成作品一般需要学生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品德故事可以视为学生的作品,完成一个故事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端正态度、充满情感,要求学生体验生活、整合知识、主动探究。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已有的体验,并转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品德故事不仅是学生学习一堂课的结果评价,也是学生学习整个课程的过程评价,能较好地考查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完整反映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还有助于教学的均衡,它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说,有东西写。对故事的评价可以从文字流畅性、主题切合性、故事真实性、感悟深刻性等方面进行,并实行模糊评价(如分A、B、C三个档次)。其中故事真实性是前提,不真实的故事只能确定为C档。3个项目中得到2个A以上(含两个A)的,则总评为A;2个B以上(含2个B)2个A以下的,则总评为B;其他为C。比方说对《第一次划船》这个故事的评价,该故事文字叙述流畅,真实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划船的经历,并且有深刻的感悟,即“人生自立从小事做起”,切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根据这些,我把该故事定为A档。
五、故事是桥梁
思想品德教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帮手,是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落实者。但是,学生的真
实思想往往隐藏得比较深,不会轻易展现,加上思想品德教师管的班级多,和个别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而故事则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开辟了渠道。学生写自己的品德故事,容易反映出一些真实的思想和心理。阅读这些故事,仿佛是和学生在进行心灵对话。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眼里的真善美、假恶丑,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便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改进教育方法。如:在学生的成功故事中,有同学描述了一次比赛的胜利。当这位学生自卑时,我们可以引用这一资源,利用他曾有过的成功,激励他拾起自己,增强自信,追求进步。有一位同学在写成功故事的时候显得十分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看到的都是缺点,没有任何成功之处。这一故事隐藏的问题是,主人公的自信心不足,态度十分悲观。于是,我及时找他谈话,和他一起搜索人生经历,帮助他找到自己曾经拥有的成功,找回自信。学生的品德故事就像一座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路,用好这座桥,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品德故事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它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反思文本,是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评价方式,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我们要充分挖掘“故事”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寻找思想品德教学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