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写自己的品德故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了《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写一则品德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次成功经历,要求这次经历包含自信的思想,是真实的、亲身经历的,并被自己感动着、记忆着的。出乎意料的是,作业马上交了上来,连平时交作业拖拉的学生这次也积极了,52位学生52次经历一个也不少。一个个故事记录着他们曾经获得的成功,一个个成功述说着他们曾经拥有的自信。读着学生自己的成功故事,我想到了故事所包含的价值。
  
  一、故事是经历
  
  在我们过去的人生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平坦也有坎坷。正是这平仄起伏蕴藏着无限生机。然而,这些宝贵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淡出自己的历史,被丢进遗忘的角落。经历是一笔财富,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回忆、去反思,值得让我们感动的事件。有感于此,让学生写写身边的品德故事,引导学生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思维,寻找那些令人感动、亲身经历的故事,重新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取新的收获。一个个故事记录着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分散在生活的各个时段,是生活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这一颗颗珠子就是一挂精美的项链,点缀着美好的生活。在学生的那些充满智慧的成功故事中,所有同学都挖掘出了在记忆深处的那一次令人骄傲的经历。有“学会什么”的经历,如学骑自行车、炒菜、溜冰,甚至第一次寄信的经历;有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经历,如跑步、跳远、登山、写作、演讲等。有一位同学居然写了一次穿针比赛的获胜经历。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情感是何等的细腻。这些故事有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还有感悟,而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故事无疑能为自己的生活留下精彩的一页。
  
  二、故事是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写品德故事,就是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具有教益的。写品德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事件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生活体验的过程,一个反思教育的过程。比方说写一次成功的经历,学生的思维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明确主题,要知道写的内容是自己成功的一次经历,也要知道成功与自信有关,成功不局限于大事,也在于点滴的进步。其次是搜索,搜索过去的经历中所有成功的事情,并在大脑中罗列出来。接着是筛选,把最有价值、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挑选出来。筛选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它是对“自信有助于成功”的深度理解,学生必须从那么多成功的案例中挑出最有意义的。最后是整理成文,要求做到叙事条理清楚。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观念一直在提醒学生,那就是“自信助成功,成功更自信”。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它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中,自我观念更加巩固,自信心更加充足。一个故事就是一次教育,学生写品德故事的过程是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重塑自我的过程。学生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收获的是自我成长,人都是在鼓励和自我激励中获胜的。“曾经的我因为自信获得了成功,有了那一次成功,我更加自信了。”“别看事情小,只要进步了,就是我们成长的足迹。”这些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着学生对自信与成功的理解。学校组织十佳小歌手评比,吴怡霞同学不断地暗示自己:“不要害怕,像平时那样就好,大胆地唱出自己。”杜梓涵同学学骑自行车,内心十分紧张,摔倒了不知多少次,但他不怕失败,不断鼓励自己,终于成了自行车的主人。侯倩文同学学语文学得特别棒,她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感悟到实力是增强自信的重要支柱,语文学好了,自信心就更强了。这些故事平常无奇,却是学生自己的成功体验。故事里有思想,故事里有学问,故事就是教育。
  
  三、故事是资源
  
  新课程主张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2个故事就是52个案例。这些故事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并成为学生深刻记忆,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历性的特点,是难得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把学生自己的经历、思想、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让学生评,把课本知识和亲身体验相结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教师是生本资源的使用者。在学习“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我引用了一学生学骑自行车的一段经历,让学生在轻松中领悟了“自信有助于成功的三种心理素质”。当时想学骑自行车的原因,是因为好奇;骑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的分心,说的是专注;摔倒以后马上就爬了起来,不怕疼,不气馁,讲的是乐观。围绕骑车的经历设计一连串的设问,把原本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本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没有痛苦,只有轻松。
  
  四、故事是作品
  
  新课程主张多元评价,作品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完成作品一般需要学生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品德故事可以视为学生的作品,完成一个故事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端正态度、充满情感,要求学生体验生活、整合知识、主动探究。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已有的体验,并转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品德故事不仅是学生学习一堂课的结果评价,也是学生学习整个课程的过程评价,能较好地考查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完整反映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还有助于教学的均衡,它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说,有东西写。对故事的评价可以从文字流畅性、主题切合性、故事真实性、感悟深刻性等方面进行,并实行模糊评价(如分A、B、C三个档次)。其中故事真实性是前提,不真实的故事只能确定为C档。3个项目中得到2个A以上(含两个A)的,则总评为A;2个B以上(含2个B)2个A以下的,则总评为B;其他为C。比方说对《第一次划船》这个故事的评价,该故事文字叙述流畅,真实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划船的经历,并且有深刻的感悟,即“人生自立从小事做起”,切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根据这些,我把该故事定为A档。
  
  五、故事是桥梁
  
  思想品德教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帮手,是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落实者。但是,学生的真
  实思想往往隐藏得比较深,不会轻易展现,加上思想品德教师管的班级多,和个别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而故事则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开辟了渠道。学生写自己的品德故事,容易反映出一些真实的思想和心理。阅读这些故事,仿佛是和学生在进行心灵对话。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眼里的真善美、假恶丑,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便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改进教育方法。如:在学生的成功故事中,有同学描述了一次比赛的胜利。当这位学生自卑时,我们可以引用这一资源,利用他曾有过的成功,激励他拾起自己,增强自信,追求进步。有一位同学在写成功故事的时候显得十分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看到的都是缺点,没有任何成功之处。这一故事隐藏的问题是,主人公的自信心不足,态度十分悲观。于是,我及时找他谈话,和他一起搜索人生经历,帮助他找到自己曾经拥有的成功,找回自信。学生的品德故事就像一座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路,用好这座桥,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品德故事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它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反思文本,是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评价方式,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我们要充分挖掘“故事”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寻找思想品德教学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中国女排以11场全胜的战绩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女排精神感染了每个人。记者采访了主教练郎平:“您无论当运动员还是当教练,都成功为国争光,这么多年您是怎么做到的?”  郎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在某个经常刮暴风的小岛上有两种昆虫,一种昆虫的翅膀阔大,另一种昆虫的翅膀窄小,您认为哪一种昆虫更适于在小岛上生存呢?”  记者想了想说:“应该是翅膀阔大的更适于在小岛上生存吧。”  郎平笑了
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审议后的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既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一定要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
摘 要:以来自现实生活中未知结论的原始化学问题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突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论证,也有助于组织课堂讨论。真实化学问题探究教学,教师事先要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编写适合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包括提出猜测、运用证据的论证、评价与交流等环节。  关键词:真实化学问题;科学探究教学;论证;课堂讨论  一、真实化学问题及其探究  (一)真实化学问题的概念  真实化学问题指与化学相关,且没有
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抗日战争史教学应注重和平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列举了三则二战中“热爱和平”的真实故事:二战中一个叫史密斯的英军少尉在战场上杀死了一名德军少尉,战后英军少尉找到被杀死的德军少尉的妻子汉娜,并与其结为夫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武汉空战中国飞行员陈怀民驾机撞毁日机后,烈士的妹妹陈难与死去的日本飞行员妻子美慧子的通信;聂荣臻元帅救助两个日本
V形启发图[1]是解决问题和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工具,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结合V形启发图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进师生、生生互动。笔者以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为例,探究V形启发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V形启发图  就本实验课的内容,我们设计了V形启发图,如图1,具体展开,则见表1、表2、表3。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摘 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内化拓展,本质是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两单”式翻转课堂不仅符合我国中小学的校情、学情,而且只要实现翻转课堂的本土化,还能使之常态化。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单;活动单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学校,学生根本没时间在家观看微课;由于学校建校较早和经费问题,学
摘 要:基于英语高考试题的情思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入境、融境、悟境、出境”的四境为径,构建情与思的融通教学,以境引情,以情诱思,以思促行,体现教与学的知行合一,实现英语教学育分与育人同向前行和同线接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考英语;情思特征;融通;育人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Ⅰ卷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呈现了其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1]。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摘 要: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过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图表教学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也示意着大量自然地理运动过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
理解是教学活动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其中理解障碍的存在是导致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运动”属于高中地理的开篇之作,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开头即难,容易生厌。因此,“地球运动”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后继学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拟通过“地球运动
爸爸让戴尔给看车衣服。戴尔刚上初中,如果不给爸爸看车衣服,他就能早半小时上学。  车衣服是车子穿的衣服,“等明年买到车库,你就不用看车衣服了。”爸爸跟戴尔说,“或者你能把车衣服放后备厢里锁上,也能提前半小时上学。”  可是这两样戴尔都做不到,明年到底有没有卖车库的还不知道,而车衣服放在后备厢困难也太大,车衣服有四条双人被那么大,放进后备厢,怎么也扣不上盖子。  戴尔的难处被楼下开小卖店的老爷爷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