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崇年(知名学者、北京满学会会长):
书香人生 止于至善
人的精神境界,有两点值得提倡,那就是:书香人生,止于至善。
古人读书,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这可能是“书香”的来源。后称能文能武的人为“书香剑气”。外国也有书香一说。以色列人有个民俗,小孩刚会爬时,在他前方放本书,书上洒点蜂蜜。孩子闻到蜂蜜的香味,就爬到书前,舔书上的蜂蜜,感受书香,喜欢读书。
人生,书香一时并不难,难的是书香一生。书香人生,就是一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到盛年,到老年,自有阅读能力始,到无阅读能力止,书香相伴,以书为友,滋润心灵,终生阅读。
读书的过程,如《礼记》所说的学、问、思、辨、行。一要博学之,热爱书籍,如饥似渴,挤出时间,博览群书;二要审问之,审思反问,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问相长;三要慎思之,慎虑深思,书中道理,缜密思考,反复体味;四要明辨之,明书之是,辨书之非,不泥窠臼,守正出新;五要笃行之,学了就做,做中又学,切忌空谈,知行合一。
读书与修己,合二而为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古人读书多为修身克己,今人读书多为名利耀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将读书和修身、阅读和求新,融为一体,不断修炼,涵养心性,止于至善。
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阅读如吮吸母乳
在少年时代,阅读就像吮吸母乳一样,它在你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教你认识这个世界;在青年时代,阅读好比你的食物和衣着,有了它你就能精神抖擞地奋斗和体面地生活;在中年时代,阅读如同汽车遇上加油站,使你有了继续爬坡与攀高的可能;到了暮年,阅读就像悠扬的安魂曲,令你的灵魂与内心获得宁静和超然。
对一个忙碌的人而言,阅读能够帮助你放慢行动的步子,清理战术的盲区,触摸云雾后面的那片晴朗天空;对一个闲散的人来说,阅读将加速你的血液流动,收紧你松垂的肌肉,去登上那个飞翔精彩生命的悬崖;在成功者那里,阅读的快乐是在先人和众人那里找到了知音,或者是又一次重新自我设计的开端;在消沉者那里,阅读则是催马奋进的鞭子,落下的是痛感,扬起的是警示。
阅读本身并不是闹钟,它不会着意对你提醒,也不会告诉你何种方式才是你的最佳选择。但你得赋予它真诚与爱情,否则它对你的帮助和付出不会是永恒和及时的。阅读体现你的品味,还有你的人格以及人生的方向。
熊召政(中国作协会员、湖北作协副主席):
书香养我
多年前,我曾在一所大学里作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快乐的读书人》,我觉得读书人永远是最快乐的。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相信真正的读书人都认同这句话。我的读书习惯,从上小学就已养成,从看连环画、读童话故事再到读诗歌、散文、小说,最后读各类经典,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废止。古人有一句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借用之,可谓“一日不读,一日不食”。去年虽然忙乱,但每日的读书时间仍不少于两个小时,只是我现在的读书太过专业,和读友们无法分享。所以,常常有一些媒体请我给读者推荐好书,却让我犯难。因我读书从年轻时的泛滥即无书不读到现在选择性的读书,很多书被拒之门外,这是一个逐渐收窄的过程。天下的好书太多,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故只能将自己有效的时间用在自己最需要的那些书上。建设书香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讲,这真是一个福音,期望全社会热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书香中国不但是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位读书人身体力行的目标。
郁钧剑(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
阅读使人充实
“阅读使人充实”,是十七世纪英国人培根的一句名言。我曾在少年时代把这句名言抄在我的读书笔记的扉页上。
我的少年时代是一个没有书读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由于有这句话的启蒙,我从少年好友母亲任职的图书馆里偷偷地“偷”出了许多名著来阅读。《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里斯朵夫》《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是在那段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的,并留下了好几本摘抄于书中的名言警句的笔记本。
很小的时候,我的课外作业就是父母要求我读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于是我很小就记住了“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古训。我还记住了父母对我读书的教诲是要“学以致用”。因此,前一句话曾鞭策我努力奋斗,从桂林考上了总政歌舞团。而后一句话则让我在不惑之年就毅然决然地退出了“一线舞台”,创办了连续十来年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
易中天(作家、学者):
读书是一件十分个人的事情,它很纯粹,完全出于读者对书的爱。当你看到一本书,读了几页觉得不错,这就是“一见钟情”。而爱上之后就想着要把它带回家去好好阅读,算是不顾一切地与之“私奔”。这种对书发自内心的爱是无法教导的,也是不可强迫的。
我是拒绝看电子书的,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看来,其实是书籍本身就是“颜如玉”。书的纸质、排版和封面的设计都是它独特的魅力和性格,而我本身是很挑书的,对于这种物质化的要求也很高,只有拿到手上才能感觉到书的魅力,所以,我不会去看电子书的。
陈平原(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多读书籍之书,才能喜欢上书这种物质形态。读书本是平常事,当需要敲锣打鼓告诉大家需要读书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阅读出了大问题。
让读书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只有当人觉得读书是一个很好、很值得享受的时刻,这个习惯才能够持续。如果不是的话,每拿起一本书都想起自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或者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行为,这种功利心对读书是不利的。
与其读阅读观念的书,还不如读一些书籍的书。书籍的形态、书籍的美感对于养成一个人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你弄了一大堆关于读书宗旨啊、目标啊、方法啊,没有意义的,关键是你要喜欢读书。只要喜欢读书,你自然而然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喜欢读书的一个前提,那就是因为书籍本身都有魅力的。
我不要你们成为收藏家,但读书人对于书籍都有自己的审美癖好,比如你喜欢某个装帧形式的、喜欢某种纸张的、某个出版商的,不管怎样,了解一点,收藏一点,把玩一点,把书籍这种物质形态、生产历史以及美感带到你的阅读里面来,培养起对书籍的感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养成阅读习惯。
(来源:人民日报)
书香人生 止于至善
人的精神境界,有两点值得提倡,那就是:书香人生,止于至善。
古人读书,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这可能是“书香”的来源。后称能文能武的人为“书香剑气”。外国也有书香一说。以色列人有个民俗,小孩刚会爬时,在他前方放本书,书上洒点蜂蜜。孩子闻到蜂蜜的香味,就爬到书前,舔书上的蜂蜜,感受书香,喜欢读书。
人生,书香一时并不难,难的是书香一生。书香人生,就是一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到盛年,到老年,自有阅读能力始,到无阅读能力止,书香相伴,以书为友,滋润心灵,终生阅读。
读书的过程,如《礼记》所说的学、问、思、辨、行。一要博学之,热爱书籍,如饥似渴,挤出时间,博览群书;二要审问之,审思反问,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问相长;三要慎思之,慎虑深思,书中道理,缜密思考,反复体味;四要明辨之,明书之是,辨书之非,不泥窠臼,守正出新;五要笃行之,学了就做,做中又学,切忌空谈,知行合一。
读书与修己,合二而为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古人读书多为修身克己,今人读书多为名利耀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将读书和修身、阅读和求新,融为一体,不断修炼,涵养心性,止于至善。
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阅读如吮吸母乳
在少年时代,阅读就像吮吸母乳一样,它在你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教你认识这个世界;在青年时代,阅读好比你的食物和衣着,有了它你就能精神抖擞地奋斗和体面地生活;在中年时代,阅读如同汽车遇上加油站,使你有了继续爬坡与攀高的可能;到了暮年,阅读就像悠扬的安魂曲,令你的灵魂与内心获得宁静和超然。
对一个忙碌的人而言,阅读能够帮助你放慢行动的步子,清理战术的盲区,触摸云雾后面的那片晴朗天空;对一个闲散的人来说,阅读将加速你的血液流动,收紧你松垂的肌肉,去登上那个飞翔精彩生命的悬崖;在成功者那里,阅读的快乐是在先人和众人那里找到了知音,或者是又一次重新自我设计的开端;在消沉者那里,阅读则是催马奋进的鞭子,落下的是痛感,扬起的是警示。
阅读本身并不是闹钟,它不会着意对你提醒,也不会告诉你何种方式才是你的最佳选择。但你得赋予它真诚与爱情,否则它对你的帮助和付出不会是永恒和及时的。阅读体现你的品味,还有你的人格以及人生的方向。
熊召政(中国作协会员、湖北作协副主席):
书香养我
多年前,我曾在一所大学里作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快乐的读书人》,我觉得读书人永远是最快乐的。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相信真正的读书人都认同这句话。我的读书习惯,从上小学就已养成,从看连环画、读童话故事再到读诗歌、散文、小说,最后读各类经典,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废止。古人有一句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借用之,可谓“一日不读,一日不食”。去年虽然忙乱,但每日的读书时间仍不少于两个小时,只是我现在的读书太过专业,和读友们无法分享。所以,常常有一些媒体请我给读者推荐好书,却让我犯难。因我读书从年轻时的泛滥即无书不读到现在选择性的读书,很多书被拒之门外,这是一个逐渐收窄的过程。天下的好书太多,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故只能将自己有效的时间用在自己最需要的那些书上。建设书香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讲,这真是一个福音,期望全社会热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书香中国不但是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位读书人身体力行的目标。
郁钧剑(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
阅读使人充实
“阅读使人充实”,是十七世纪英国人培根的一句名言。我曾在少年时代把这句名言抄在我的读书笔记的扉页上。
我的少年时代是一个没有书读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由于有这句话的启蒙,我从少年好友母亲任职的图书馆里偷偷地“偷”出了许多名著来阅读。《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里斯朵夫》《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是在那段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的,并留下了好几本摘抄于书中的名言警句的笔记本。
很小的时候,我的课外作业就是父母要求我读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于是我很小就记住了“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古训。我还记住了父母对我读书的教诲是要“学以致用”。因此,前一句话曾鞭策我努力奋斗,从桂林考上了总政歌舞团。而后一句话则让我在不惑之年就毅然决然地退出了“一线舞台”,创办了连续十来年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
易中天(作家、学者):
读书是一件十分个人的事情,它很纯粹,完全出于读者对书的爱。当你看到一本书,读了几页觉得不错,这就是“一见钟情”。而爱上之后就想着要把它带回家去好好阅读,算是不顾一切地与之“私奔”。这种对书发自内心的爱是无法教导的,也是不可强迫的。
我是拒绝看电子书的,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看来,其实是书籍本身就是“颜如玉”。书的纸质、排版和封面的设计都是它独特的魅力和性格,而我本身是很挑书的,对于这种物质化的要求也很高,只有拿到手上才能感觉到书的魅力,所以,我不会去看电子书的。
陈平原(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多读书籍之书,才能喜欢上书这种物质形态。读书本是平常事,当需要敲锣打鼓告诉大家需要读书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阅读出了大问题。
让读书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只有当人觉得读书是一个很好、很值得享受的时刻,这个习惯才能够持续。如果不是的话,每拿起一本书都想起自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或者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行为,这种功利心对读书是不利的。
与其读阅读观念的书,还不如读一些书籍的书。书籍的形态、书籍的美感对于养成一个人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你弄了一大堆关于读书宗旨啊、目标啊、方法啊,没有意义的,关键是你要喜欢读书。只要喜欢读书,你自然而然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喜欢读书的一个前提,那就是因为书籍本身都有魅力的。
我不要你们成为收藏家,但读书人对于书籍都有自己的审美癖好,比如你喜欢某个装帧形式的、喜欢某种纸张的、某个出版商的,不管怎样,了解一点,收藏一点,把玩一点,把书籍这种物质形态、生产历史以及美感带到你的阅读里面来,培养起对书籍的感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养成阅读习惯。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