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红利”是舶来品,并于近几年在国内迅速流传。“人口红利”所指的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尽管“人口红利”这一概念在西方是新近产生的,但是早在1980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关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将产生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人口红利”是一个人口学概念,更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如何理解“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多大程度存在“人口红利”,中国是在收获“人口红利”还是在承担人口压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非常重要。本期“人口与发展论坛”邀请两位长期在人口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都阳博士和侯东民副教授撰文,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其他文献
为配合全国农村防“非典”工作,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紧急部署全国计划生育系统进行跨省流人农村地区人口调查,各县通过专用网站向国家上报数据。这项工作从设计、部署到收集各地的数据、向国务院领导提交分析报告,不到6天,其中专用网站的建设仅用了3天。从5月13日首次调
非典型肺炎(SARS)给人口学带来新课题。SARS这类爆发性传染病的扩散速度相当惊人,并且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在疾病爆发过程中如何正确估计与该疾病有关的死亡概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疾病的爆发时期如果能够相对准确的估计出染病者的死亡风险,对政府和民众正确认识疾病
中华以文明之邦著称于世,历来讲究养生、卫生文化。养生有静养、动养、营养、疗养等,多是个人行为;卫生似可涵盖养生,有自养和防护,还分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本文所指的卫生文化即人们在应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事件和过程中所表现、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范畴的全部内涵,即知识、信仰、
2003年3月22~23日,复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全国共有20多所高校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点及相关专业学科点的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人口学会研究确定并得到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今后数年内,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口与发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学术研究,每年提出研究报告,以此作为今后学会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同时,还要研究“SARS”
背景 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北京市努力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人口问题成为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人口会如何影响北京的发展,在北京的发展中需要关注哪些人口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人口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大系统,需要广泛和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次论坛选取三份最新研究报告,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与首都的和谐发展,首都“城中村”改造中的流动人口问题以及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等角度进行探讨。希望这次论坛能引发更多研究者从更广的角
人口问题是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为推进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北京市人口学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于2006年12月25日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领导,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侯玉兰,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杨开忠、翟振武出席了论坛;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及主管人口计生工作的区县长,市人口计生委各处室、事业单位负责人,市政府各局、总公司组长单位计生办
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在新形势下指导我国人口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一步深入开展人口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南。
本文使用1993、1997和2000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纵向追踪数据,探讨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口转变的社会环境下,婚姻居住模式或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运用事件史分析技术(event history analysis),采用离散时间事件模型(discrete time hazard model),我们发现,居住模式影响妇女的生育行为,但其影响因孩次和居住制度而异:对二孩递进的作用大于对一孩递进的影响;从妻居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不同于从夫居。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的关系反映了代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