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试片溶蚀速率及岩溶碳汇

来源 :地球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200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对石灰岩溶蚀速率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白云岩溶蚀速率对于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却罕见相关报道.因此,探究不同土地利用对白云岩溶蚀速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并可为评估白云岩地区的岩溶碳汇效应积累基础数据.本文以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小流域——贵州施秉黄洲河白云岩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白云岩溶蚀试片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下的白云岩溶蚀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白云岩试片溶蚀速率的大小为旱地(4.25 mg/(cm2·a))>林地(1.01 mg/(cm2·a))>水田(0.14 mg/(cm2·a));白云岩试片溶蚀速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值减少而增大;但其与土壤CO2浓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容重对溶蚀速率的影响不大.由白云岩试片的溶蚀速率估算该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总量为351.70 tCO2/a,岩溶碳汇通量为7.31 tCO2/(km2·a),与前人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相比明显较小.与以往在石灰岩区使用溶蚀试片法和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岩溶碳汇强度差异大致相同.
其他文献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常规的储层特征研究不能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为深化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认识,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井解释等手段,开展了古龙页岩油储层岩性、岩相、电性、物性、含油性、烃源岩特性、脆性及地应力各向异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古龙页岩以层状、纹层状为主,具有储集性好、含油丰富、有机质丰度和热演化程度高、脆性指数较高、水平应力差较小等特点;根据储层特征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古龙页岩油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储层分为3类;在此基础上,指导完成了4个先导试验井组目的层段
环境温度变化通过影响鸟类的行为进而使其活动区也发生变化,探讨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鸟类是如何通过行为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本研究通过卫星跟踪的方法获得了在河南三门峡湿地越冬的31只大天鹅(Cygnus cygnus)详细位点数据,在ArcGIS和R语言中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计算大天鹅的活动区面积,在SPSS中采用Spearman分析平均温度与活动区面积的相关性;并利用瞬时扫描法获得大天鹅越冬行为观察数据,采用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对大天鹅行为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
2018年1月至11月对苏州城区8个片区23个监测点的河道断面进行每两月一次的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定量采集和分析,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27种,其中,轮虫48种,枝角类41种,桡足类38种.苏州城区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的年度优势种共24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25 ~ 0.84之间,不同片区之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较大.各片区的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密度为(315.2±161.4)ind/L,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0.77±0.27)mg/L.不同片区间的生境异
为建立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实现古龙页岩油的经济有效开发,系统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地质研究、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创新设计了全息智能生态系统总体架构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数字孪生应用系统3个系列产品。通过混合架构应用开发和运维、云计算资源集成服务、动静态数据一体化存储、大数据智能分析、工作流程管理、数据和模型可视化和一体化应用集成技术研究,开发了全息智能生态系统V1.0版本。实践应用表明,采用大系统设计、平台化开发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的罗山县境内(114°18′~114°30′ E,31°28′~32°09′ N),2019年5月12日上午,保护区鸟类环志站技术人员在七里冲保护站进行鸟类环志时,捕获1只小型鸟类,捕获地生境为荒废农田边的灌丛林(114°14′25″E,31°02′40″N,海拔125m).该鸟整体呈深蓝色,头顶及背部灰蓝色,颏部和喉部蓝黑色,胸部棕黄色并向喉部形成一小的倒三角形的凸起,两胁淡橙褐色,下体整体灰白色,嘴黑色,脚深褐色,体重15 g,体长138mm、喙长13 mm、翅长
期刊
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分布在草地和榆树(Ulmus pumila)疏林下,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达乌尔鼠兔在秋季和冬季常常会受到艾虎(Mustela eversmanii)的攻击.为研究达乌尔鼠兔越冬集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2004年10月上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的五连榆树疏林地,以洞口计数法调查分布于林下的达乌尔鼠兔种群,采用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清除实验区达乌尔鼠兔洞群范围内的所有鼬科动物
特络细胞是一种新型间质细胞,其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具有极其细长且粗细不均而呈念珠形的细胞突起,可以和周围的同/异型细胞、血管、神经末梢等形成细胞连接.特络细胞还可释放细胞外囊泡(EVs)和其他信号分子,从而发挥其潜在的生理功能.先前的研究表明,特络细胞的功能与动物组织再生有关,因此对于低等动物特络细胞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参与组织再生的机理,为人类再生医学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特络细胞在不同动物器官组织中的分布位置、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与周围细胞型的结构关系以及特络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
肠道微生物能够协助寄主维持体内稳态、增强营养吸收和能量代谢,对寄主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乌梢蛇(Ptyas dhumnades)桂林(n=3)和襄阳(n=3)种群的为研究对象,收集动物的粪便提取微生物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V1~V3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两个种群乌梢蛇粪便微生物群组成、丰度和基因功能预测上的差异.结果 表明,两种群的粪便微生物在α-多样性上无显著差异,两种群相对丰度较高的粪便微生物和基因功能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乌梢蛇粪便微生物群优势门为拟杆菌门(Ba
为探究低氧-酸化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早期发育阶段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溶解氧7.0 mg/L,pH 8.1)、低氧组(溶解氧3.5 mg/L,pH 8.1)、酸化组(溶解氧7.0 mg/L,pH 7.3)和低氧-酸化组(溶解氧3.5 mg/L,pH 7.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大黄鱼受精卵4.0×104粒.在实验开始(记录为0d)和受精卵孵化后1d、3d、5d、10d、15d、20 d、27 d测定其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
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正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公众健康的重大生态事件.为了探究入侵物种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的生态挤压作用,选择了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作为受试动物,设置直接生态竞争实验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两类实验.直接生态竞争实验中两种螺直接竞争生存资源,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中则观测两种受试螺分泌物对彼此与自身种群的影响.为了模拟野外不同水体的竞争情况,设置了两种密度,即每组共计6只受试螺(低密度组)及每组共计12只受试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