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讽今”从古至今“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c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着秦砖汉瓦,越过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我们从远古走来。过去的是历史,后续的是未来。纵观古今,一脉相存,“借古讽今”从古至今“俏”。
  古时,社会动乱,君王昏庸,许多作家政治失意,心中抑郁,又无处倾诉,便借助熟悉的历史故事抒写不平,让人们在古今对比中认清现实,理解作者的情感,此法即“借古讽今”。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来告诫当局,苏洵的《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来讽刺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这样既借历史来影射现实,达到了给世人以启迪、进而唤醒民众的目的,又以丰富的意蕴、斐然的文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镶嵌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回首是春,俯首是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牵扯出四季轮回。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又是留给后人的典范。
  戏剧家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把住古今之间某种意义上存在的相似之处,直击现实。小说家宗利华的《献玉》将“和氏璧”的故事从新翻写,拟人化地借用“玉”的视觉叙述和审视的活动,用“玉”的情感推动情节,将故事含义从“人物命运”转移到“人的生存”这一高度,激发我们的反思,拼接现实。
  如今莘莘学子在创新理念下也以古写今,有人借葛朗台之名写新时代的吝啬鬼,也有人借范进中举讽刺当今的某些读书人。由此可见,现实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揭示,只要充分联想,大胆粘连,巧设桥梁,就可以创造一个新颖的思想意蕴。
  今年江苏考生的一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小作者大胆想象,赋予刘兰芝与焦仲卿以新的意蕴和内涵,借以影射现实,不仅对作文话题“水灵动、山沉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更让人想到了某些人“蒲苇”“磐石”般誓言的虚伪,故事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这样借古事赋新意,乍看“似是而非”,细想又“似非而是”,既有斑斓的历史气息,浓郁的时代色彩,又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辟蹊经的创新方法,给人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备受阅卷者的青睐,禁不住给予高分。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借古讽今”“俏”,从古至今一路走来。
  
  田云锋,葛文艺,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其他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语文教改正在悄悄地进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课堂结构上,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力求灵活多变,符合认知规律;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自主合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上,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这当中,还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习时数减少,而学习内容增多,不仅要学完全部必修课,还要学完好几部分选修内容,学习过程中,还要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它既没有讲如何从语文角度学习科技作品,对科技作品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也语焉不详,因为在之前的“第三学段”中是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那些所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结构”等语文知识是无效知识,因为科技作品的常态阅读方法不
张爱玲,一个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于沦陷区的“孤岛”上海。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将试卷发给学生后评讲,讲完试卷后我布置任务——写试卷分析。很快,试卷分析全部交上来了,我坐在办公室逐份审阅。当读到一个成绩差的学生的试卷分析时,她写道:“我的试卷分析”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是我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老师,我的成绩很差,你恨铁不成钢吧,不然你怎会“逼”我退学,经常骂我一人呢?独独对我有意见?……看罢她的“试卷分析”,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究竟在什么地方
有一株梅花静静开在山谷  铮铮铁骨,沁人心脾的清香  诉说着生命的梦想  有一朵莲花静静开在水中  亭亭玉立,圣洁高雅的容颜  散发着内心的光芒  有一片竹林静静立在山岗  气节挺拔,凌空的翠绿  展示着正直,虚心向上  有一行松树静静长在山崖  郁郁葱葱,坚韧刚强的枝干  风雨中,传递着执着和顽强  有一群人静静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他们目光坚定,满怀理想,默默奉獻  内心充满无穷的力量
随着因特网的诞生,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1.“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温蠖(chuò)”,课本注:“尘垢”。因《楚辞》作“蒙世之尘埃哉”,故有人训“温蠖”作“尘埃”,课本编者便释作“尘垢”。而《史记·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司马贞索隐:“温蠖,犹惛愦”,即昏愦。按楚国国情与屈原的生世,“温蠖”释为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躺着 听着雨点落在  铁皮上 嘀嗒嘀嗒  还有厨间的流水  碗与筷的碰撞  我这样战战兢兢地倾听  生怕 一不小心 打扰到它们  还有鸟,还有狗 还有……  它们相亲 相爱的言语  在这交响纷呈 痴迷妄为的  间隙里  我听見了生活  空  金属 瓮器 门窗  都会按照意图去构筑成你的模样  其实你没有模样  我们置身于其中 也一定是置身于其外  越是无端的嘲讽  越是虚怀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  一是依据课本注释(课本P94(14)注: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仁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对照新标准,必须对学生踏实的文风作一些切实而有效的引导。  1、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切的体验,也就找到了创作的源头活水。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