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德育课程改革,我对德育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德育课程改革,要把课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冲破自身束缚,适应德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正确对待 德育课程改革
德育课程改革正是针对当前德育课实际而进行的理论创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了解学生的现状
1.生理心理因素
现在的职高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思想压力大,年龄轻,阅历浅,加之经济上的不独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因此,情绪波动性较大,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果未被教育者认识,就会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隔阂,使学生失去自我,干出一些偏激的事来。
2.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
中学生队伍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过惯了“有利先享”的“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的他们,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责任便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装,自私自利,娇气任性的学生大有人在。
3.缺乏法制观念,易放任自己
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来上学就来,不想来上学就不来。
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必须正视自我,大胆改革创新,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才能不断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二、教师如何冲破自身束缚,适应德育课程改革
1.德育课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和增强课改意识
本轮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本轮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德育课改的重大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
德育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均要遵循和体现这一规律。在教学手段上要想方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有“认知”要求,更要有“运用”的要求,创设实践情景,加强“育人化”的德育教学;在教學方法上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体会和实际,立足于做人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
3.以教材为载体,勇于探索,用“活”教材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堂教学素材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着眼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活教材,适当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教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德育课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和功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肖永泉.目前中学生德育状况几点思考.2007
2.张建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与改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李子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008
4.吴保国.对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2008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08
作者单位:保定市南市区职教中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正确对待 德育课程改革
德育课程改革正是针对当前德育课实际而进行的理论创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了解学生的现状
1.生理心理因素
现在的职高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思想压力大,年龄轻,阅历浅,加之经济上的不独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因此,情绪波动性较大,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果未被教育者认识,就会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隔阂,使学生失去自我,干出一些偏激的事来。
2.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
中学生队伍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过惯了“有利先享”的“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的他们,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责任便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装,自私自利,娇气任性的学生大有人在。
3.缺乏法制观念,易放任自己
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来上学就来,不想来上学就不来。
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必须正视自我,大胆改革创新,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才能不断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二、教师如何冲破自身束缚,适应德育课程改革
1.德育课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和增强课改意识
本轮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本轮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德育课改的重大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
德育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均要遵循和体现这一规律。在教学手段上要想方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有“认知”要求,更要有“运用”的要求,创设实践情景,加强“育人化”的德育教学;在教學方法上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体会和实际,立足于做人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
3.以教材为载体,勇于探索,用“活”教材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堂教学素材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着眼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活教材,适当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教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德育课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和功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肖永泉.目前中学生德育状况几点思考.2007
2.张建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与改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李子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008
4.吴保国.对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2008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08
作者单位:保定市南市区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