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热解油中有机硅化物的形态及含量分析方法

来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塑料热解油中有机硅形态的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的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对不同的塑料热解油及其催化裂化反应产品中的硅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塑料热解油中硅化物主要以环硅氧烷(D n,其中n为硅原子的个数)为主,来源于塑料中的添加剂或硅橡胶的热裂解等。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41~0.999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2~0.09 mg/L和0.01~0.21 mg/L;加标回收率在91.4%~116.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6%,符合分析要求。
其他文献
苯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化妆品、香料以及食品等行业。以价格低廉的苯甲酸或苯甲酸甲酯为原料,催化加氢一步制取无氯苯甲醛,符合原子经济和绿色生产的要求,操作简单,且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不含氯,已经吸引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总结国内外以苯甲酸或苯甲酸甲酯为反应底物,通过气相加氢选择性生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催化剂组分、反应条件及产品产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该反应具有高温、低压的特点,提出催化剂的选用原则和设计思路:催化剂应具有弱酸及强碱性位点、合适的氧空穴浓
采用负压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Au/HZSM-5催化剂,在此基础上负载了第二金属Na制得Na-Au/HZSM-5催化剂,采用XRD、ICP-AES、氮气吸附-脱附、NH 3-TPD、OH-IR、Py-FT-IR等方法对Na/HZSM-5、Au/HZSM-5、Na-Au/HZSM-5物性进行分析,并考察酸中心对其催化合成气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Au/HZSM-5催化剂上加入少量Na离子后,催化剂的酸性变化较大,Na负载质量分数为0.4%时大幅度减弱了强酸中心,并产生了一定量的中强酸;对不
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中西部盆地陆相层系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油气发现高潮迭起,1998年发现克拉2气田、2008年发现克深大气田,形
期刊
选取炼油厂卸载的典型废渣油加氢脱硫脱残炭催化剂(简称废剂),采用氧化预处理和再分散剂浸渍后处理对废剂进行再生,考察氧化预处理和后处理条件对废剂物化性质以及活性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420℃氧化预处理后,催化剂物化性质和活性的恢复率都较高,并且在中型装置上运转800 h过程中,氧化预处理剂的相对脱硫和脱残炭活性均能达到并超过新鲜剂的85%以上。与后处理过程相比,氧化预处理过程对废剂活性恢复的影响更大,说明沉积金属所引起的不可恢复孔体积,尤其是金属钒沉积在催化剂孔口所带来的孔口堵塞,是造成废剂活性不能完全恢复
想参观地质科普馆,一般情况下不是到大城市就是在大学里.但是,因为一位院士对家乡和地质科学的热爱,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丽岙镇下川村戴在鹏小学有了全国第一家村办地质科普馆
期刊
采用微波辐照煅烧方法,研究了Na2CO3添加量和反应时间对高硫石油焦脱硫效果的影响,并与常规马弗炉煅烧方法相比较,采用扫描电镜(SEM)、BET氮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石油焦煅烧脱硫前后的表面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体积、微晶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700 W、微波加热时间为30 min、Na2CO3添加质量分数为25%时,石油焦脱硫率可达73.9
陆相盆地没有大油田?rn石宝珩在《陆相生油理论的由来和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大陆地质演变的历史,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秦岭一昆仑山以北和东南广大地区,几乎全部隆起成陆
期刊
为解决科技攻关对象日趋复杂与传统分散型科研攻关模式矛盾加剧问题,中原油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借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针对油田勘探开发重点目标,打破分公司、勘探局界限
分别以1,2,3,4-四氢萘和正二十烷模拟原料油中的芳香分和饱和分,以9-苯基蒽和9-蒽甲醛为煤中多环芳烃的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组成、反应气氛、铁基催化剂及硫化剂形态等因素对煤-油共炼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煤-油共炼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铁基催化剂不仅加快了煤的裂解,促进了氢气向活性氢的转变及向煤热解中间产物转移,同时也促进了萘加氢和四氢萘脱氢的氢传递循环供氢能力,加速了氢在整个反应网络中的二次分布;有机硫化物和单质硫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硫化能力。氢气转变为活性氢、进行煤液化主要通过两条途
采用基于像素点的饮料瓶瓶盖检测算法,可以很好地提高瓶盖的检测效率、降低成本。算法按照找出中垂线、左右边缘线、上边缘线和突出瓶颈4个步骤来判断瓶盖的4种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系统监测的准确率超过了99%。实验证明,该算法有很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