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保障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商业伦理规范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me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市场的触角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已经成为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内在要求的角度,分析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体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模式,并由此探讨良性发展市场经济对的个体经济活动的基本约束条件。提出应当将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企业伦理规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社会整体的基本行为规范,从而为建立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伦理基础。
  关键词:利他主义;行为模式;商业伦理;终极目的;约束条件
  中图分类号:F014.36;B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4.011
  Altruism: The Fundamental Criterion and Norm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o Ensure Sou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Basic Constriction of Market System on Individual Business Activity
  GUO 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Abstract: In a modern sociaty where market acticities reach everywhere, the ethical norm of business activ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everyday life of everyperson.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se the basic model of business and to probe the fundamental constriction of business activity in a sound market system.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draws conclusion which takes altruism as the primary critetion of business activity in order to ensure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und market economy, altruism as a primary criterion of business activity could also be taken as a general ethical criterion of other social activities.Based on above the whole sociaty could build an ethical norm by which physical civilization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uld mutually benefit and develop in a long term.
  Keywords: Altruism; Model of economic activity; Business ethics; Ultimate goal; Constrictional condition
  1 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
  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的目的,被引用最多的当属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两百多年前在《国富论》中的论述:“确实,通常他并没有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进了这种利益至何种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常见的情况下,经过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他也同时促进了他原先无意达成的目标。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且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这一论述中所阐释的个体经济行为的逐利动机和目的,既符合人类个体行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也符合现实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因而使它成为西方古典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是由于人们在引用这段论述时往往单方面地强调个体经济行为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和目的,而忽略了论述中所指出的经济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即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简单的结论,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单一地追求个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经济活动的个体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种观点不仅成为一些无良企业或个人损害他人权益行为的堂而皇之的理论依据,而且也被一些经济学者奉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理念广为宣扬,进而成为现实社会中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盛行的思想基础。这种对西方古典市场經济理论基本出发点的片面理解,不仅背离了斯密的初衷和本意,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但会在思想上造成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错误认识,也会在实践中产生对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本文从正确理解斯密这段论述的实质本意开始,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作出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正确起点和方向。
  究其实质,斯密这段论述的本意应该在于指出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即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即便这一目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原本无意达成的目的。撰写《国富论》正值工业革命初期,正值英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扩张时期。这时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统治阶层需要理论界为英国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在此时代背景下,斯密撰写了《国富论》这样一部宏观经济著作,其目的在于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分析原因、寻找途径。因此《国富论》的通篇内容都在于探究国家整体财富增长的机理和过程,而非个人发财致富的技术和方法。了解了斯密撰写《国富论》的基本初衷,就不难理解他在《国富论》中倡导和鼓励个人逐利行为的实质本意了。斯密希望阐明的是,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就可以使经济活动个体的逐利行为更有效率地达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增长的目的。其结果就如斯密所说:“在常见的情况下,经过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他也同时促进了他原先无意达成的目标。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斯密认为国家应当鼓励而不是抑制当时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并以此达到更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增长的目的。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写作的初衷上,还是在实质的内容上,斯密在《国富论》中更为关注的都是经济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即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并且把它视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而个体的逐利行为,只是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这个终极目的实现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只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实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国家和政府统一管理经济活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采取的是由个人和企业自由决定其经济活动的方式。各国的长期实践表明,后一种方式能够更有效率、也更有可持续性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这也是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因。如果认同市场经济体制的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那么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经济行为就不是不加选择地完全自由放任的,而是有着特定的约束性条件的。这个约束性条件就是要求个体的经济行为能够产生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增长的效果,而不是与之相反。那么在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体的经济行为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必然地产生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的效果呢?这就需要针对市场经济中,不同模式的个体经济行为对社会整体利益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分别进行分析。
  2 市场经济中的个体经济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自由放任的经济环境中,尽管经济活动个体的行为动机基本相同,都是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是其可以选择的行为模式仍然是有差异的。从个体经济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的角度,基本上可以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行为划分为三类模式:
  2.1 利己但是既不损人也不利人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发生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状态下,这时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以及家庭的生活需要,其生产、消费活动基本不与外界发生交换,因此个体经济行为对于他人的利益既不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不产生有损的影响。由于这种行为模式对他人和社会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的个体福利,它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仍然是利益总量的正增长。但是这种行为模式主要是发生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远古时期,显然不适合于市场经济中个体与外界交易频繁的现实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数量较少,对社会整体利益也几乎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本文不做更多展开的讨论。
  2.2 利己但是损人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经济活动的个体通过采取某种有损他人利益的方式,达到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模式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是有可能发生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的伪劣商品和坑害消费者、污染环境等现象。这种行为模式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个人逐利的动机可能驱使经济活动个体采取某种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达到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这种行为模式在实现行为者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他人或公众的利益,其对社会整体利益所产生的影响反而是利益总量的负增长。所以这种行为模式不能达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增长的效果,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经济行为的约束性条件的。
  2.3 利己同时也利人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经济活动的个体通过采取某种有利他人的方式,达到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模式是由于在适当的外部约束下,尽管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仍然是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逐利动机,但是其采取的行为方式不是不择手段,而是通过向他人提供品质更好、价格更优的商品或服务的方式,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这种行为模式在行为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增进了他人的利益,其对社会整体利益产生的影响是利益总量的正增长,能够达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增长的效果,因而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经济行为的约束性条件的。
  以上三种行为模式,第一种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少发生,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在个人逐利动机的驱动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且第二种模式在现实活动中似乎更容易发生,因为它更符合人们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 那么,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引导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自觉地放弃可能更容易出现的损人利己的行为模式,转而采取利他的行为模式,这就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经济行为的约束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
  3 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经济行为的约束作用
  逐利的本性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以后就开始出现了,而且一直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延续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的逐利本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这种本性所采取的方式,即采取利他的行为方式。而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使人们的逐利本性通过某种利他的方式加以实现,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发挥的约束作用:
  3.1 来自于市场经济中竞争者的约束作用
  成熟、完善的市場体经济体制,是一种经济活动个体在享有充分的经济活动自主权的基础上,展开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买方和卖方从事经济交易活动的目的仍然是出于自身的逐利目的。在交易过程中,买方给付货币是为了实现其自身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效用最大化,卖方给付商品是为了实现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如果存在充分的市场自由度和开放度,使用效用相同或相似的产品通常会有为数众多的卖方参与竞争,此时卖方的行为重点则集中在如何以更优惠的价格向买方提供质量更好、效用更佳的产品,否则就会被买方从众多的竞争者当中淘汰,转而选择其他卖方提供的同类产品。这样卖方的行为就由单纯的逐利行为自觉地转变为通过提供令买方满意的产品来换取自身利益的利他行为方式。
  3.2 来自于消费者的约束作用
  在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的权益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尽管市场竞争可以促使商品的卖方以某种利他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相对于分散状态的单个消费者,卖方在资源上、技术上、信息上以及其他人力、物力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这时就会出现由于交易双方博弈力量的不对等,卖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为了矫正这种交易双方博弈力量不均衡的情况,就需要在法律制度上增加对消费者权益的特殊保护,使得每一个消费者都有足够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只有这样才能迫使卖方以真正利他的方式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时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某一单个消费者的个人利益,更重要是为了使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成为一个现实而有效的制约力量,促使商品的卖方采取利他的行为方式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3 来自于市场监管者的约束作用
  在成熟、完善的市場经济体制中,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活动个体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软约束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由于可能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买卖双方掌握的交易信息不对称或卖方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市场垄断等情况,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经济活动个体仍然可能有机会采取一些损人利己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时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就应当发挥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对那些抱有侥幸心理、采取损人利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或个人,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强制手段予以制止和处罚,使这种行为在经济上变得得不偿失,进而以政府强制力抑制损人利己情况的发生,引导企业采取利他的方式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在以上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个体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利他的方式达到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目的。由于仍然是出于个体自身的逐利动机和本性,这种利他行为自发地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良性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由此可以说,市场经济本身是有好与坏的区别的,而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个体是否采取利他的方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则是从微观层面区分市场经济的好与坏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在一种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个体主要是采取某种利他的方式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可以被认为是好的市场经济。如果在一种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个体主要是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则应当被认为是坏的市场经济。区分市场经济的好与坏的目的就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者和管理者需要有意识、有作为地把好的市场经济作为正确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和规范,把坏的市场经济作为错误的发展方向加以避免和消除,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
  4 利他主义对于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良性、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的个体应当选择利他主义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主义目的。而中外企业的大量实践也充分证明,一个企业如果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实际上也应当以某种利他的方式不断地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赢得最多数量的顾客认同和回报,企业的自身利益也才会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而那些抱有侥幸心理,只顾眼前利益、采取损人利己的方式谋取自身利益的企业,可能会在短期获利,但是最终将会自食其果,遭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淘汰。所以即使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也不是空泛的道德约束,而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说,由于损人利己的行为模式只会增加个体的利益,不会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的效果,因此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因此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还是对于社会整体而言,都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有关经济发展实际效果的现实问题。所以利他主义应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商业伦理规范。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市场经济中的取财之道就是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一个良性、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的经济行为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完全自由放任的,而是有特定的约束条件的,这种约束条件就是要求经济活动的个体采取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有这种行为方式能够在保障个体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制度和措施,有效地引导和约束经济活动个体采取利他主义的方式实现其自身利益,抑制和打击那种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从而使利他主义行为方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流行为方式。而在一个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经济活动的触角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也会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也无法回避的。此时良性、健康的经济行为准则和商业伦理规范,无疑会对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个体行为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不良的经济行为准则和商业规范,也会对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个体行为起到消极的影响作用。如果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行为方式,随着利他主义行为从经济领域向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延伸,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诚信、助人、友善的良性价值观,也会逐渐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进而成为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健康发展的共同精神理念。这样,社会整体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就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而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堕落。因此,利他主义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个体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和商业伦理规范,不仅是关系到市场经济自身良性、健康发展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社会整体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96.
  [2] 桑玉成.管理思想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肖耀根.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伦理建设问题,商业时代[J], 2008(28):111-112.
  [4] 杨良奇.论商业伦理的特性、内涵及核心问题,湖南商学院学报[J], 2009(5):29-32.
  [5] 郝亚洲.有信仰的成长: 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北大商业评论[J],2008(12):84-89.
  [6] 乔洪武.经济转型中经济伦理变迁的路径依赖,江汉论坛[J], 2014(3):100-105.
  [7] 龚天平,王泽芝.制度安排与经济伦理,北京大学学报[J], 2016(9):16-25.
  (编辑:龙蓉)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23日,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社会奖励处陈苏处长,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洛研究员,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大北农集团总裁办主任莫宏建,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王丹玉主任,大北农科技
水是最好的药。  假如没有水,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存在。  —F.巴特曼  一  双目干涩、身重如石的午后  菅芒花戏弄我神经的脆弱  有什么在天外鸣响,訇訇然  似盲者看到一行脚僧在沙漠里跋涉  那干渴似曾相识,如在前世  就把这一生的水喝完  蜥蜴在鸣沙山为我祈祷  一个临水而居的人与水错身  水啊,那缺水者已步入重荫  是否该用糙肤去测量江边的湿润?  你早在他视野的边际等待N年  皲裂的唇,如
摘要: 近年来,组织复杂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研究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对大学组织复杂性的探讨也初现端倪。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组织复杂性进行探讨,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组织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从时间不可逆性与大学组织复杂性发展、大学职能复杂性发展、知识演进复杂性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对大学组织复杂性作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扫描和论述。应该说,这种探讨的角度比较新,对大学组织复杂特性的揭示也比较
最近回国省亲,我照例先去养老院探望家父,顺便将香烟送给其内间的室友。病榻上的“烟王”见到香烟,高兴得眉开眼笑,马上打开一包,贴住鼻子猛嗅,说加拿大的香烟确实不一样。  前年他曾开口,叫我下次回国代买一包加拿大生产的香烟尝尝,说国内找不到,都是美国货和英国货。去年回国我竟然忘了,这次牢牢记住,就免费送给他一条,算是对他等待两年的精神补偿。  “烟王”的大名叫李雄风,据说年轻时每天要抽三包烟,就得了这
二十几年求学路,她从文到理,学贯中西;十几年做科研,她一心一意,热情投入。做一个科学家不容易,做一个女科学家更不容易,而她偏偏选择了最不容易的职业。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她在实验室里辛勤地工作着,功能性食品开发正一步步走向瞩目。她在用热带植物为人类寻求健康之道。她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营养免疫与功能性食品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张萍。  兴趣指引人生的方向  初识张
摘要:以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为研究对象,从合作主体、合作技术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网络表示学习算法node2vec进行合作预测研究。以辽宁、江苏、广东和北京的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专利增长体量及申请人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发展缓慢省市的产学研合作局限在小团体内部,与其他区域相比校企合作较少;在技术特征中,不同省市的发展既各有侧重点,又有相同之处;最后通过
摘要: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扩面”一直是社保工作的难点与重点,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乡一城流动人口群体,其社会保险参保意愿受哪些因素影响?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具有内生联系?联系强度为多少?本文从乡一城流动人口“个体一职业一环境”三维特征体系出发,选取了影响社保参与意愿的15个因素,应用集成DEMATEL-ISM方法对此15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一个影响乡一城流动人员参保意愿七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依据所构建
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从古至今,都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人才。如果修筑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设大厦,人才就是栋梁。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之下,人才堪称第一生产力。人才力量跟不上,科技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将为全国泌尿外科培养人才放在了建设纲领上。“到2020年,我国泌
摘 要:围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市场化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和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市场化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几个阶段,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市场化的原则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市场化;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2.
伴随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逐渐成为业界各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太阳的光和热,为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提供了原动力,而太阳能作为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成为新一轮国际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战略至高点之一。太阳能已被世界各国政府确定为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