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十分必要,本文展示了我校初一年级开展的持续默读活动实践,用数据说明开展持续默读前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并总结了开展持续默读活动的收获与反思,希望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持续默读;实践
【作者简介】朱文佳(1989.01-),女,北京人,北京四中璞瑅学校,中学英语教师,硕士。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对除教材外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量化要求,同时从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上也提出了要求。要想达到课标的要求,仅仅依靠常规的教材阅读和阅读题的练习无法实现,因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持续默读活动,希望通过该活动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持续默读实践
1. 活动宣讲。在班级内进行持续默读活动宣讲,宣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持续默读,二是为持续默读造势,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材料选择。(1) 本校的持续默读推荐书单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分级读物,如《典范英语》《黑布林英语阅读》等;二是系列读物,如《小屁孩日记》《纳尼亚传奇》等;三是英文原版小说,如Holes,Charlotte’s Web等。
(2) 撰写家长信,向家长介绍该活动,并附上持续默读推荐书单,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去书店根据推荐书单选书。
(3) 如果学生没有购买书籍,可以借看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书籍,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书籍。
3. 持续默读。McCraken(1971)提出了进行持续默读的六条原则:①每个学生必须不出声地读。教师可以强调对默读的严肃态度。 ②教师也要默读,而非来回巡视, 为学生树立阅读榜样,以身作则。③每位学生选择一本书,中途不可更换以防分心。④使用定时器。最好不要使用挂钟,以免学生过多关注时间。⑤不需要学生交任何形式的读书报告,否则会增加学生压力而使其对默读抵触。⑥在全班全员环境中进行。利用集体约束力,创造集体阅读环境。
我们用周一至周五每节英语课课前 7 分钟时间开展持续默读,包括预备铃 2 分钟和课时 5 分钟,然后再开展常规的英语授课,我们使用的定时器就是手机,定时很方便。
持续默读开始第一周,除了第二条原则,我们基本遵循 McCraken 提出的六 条原则。因为第一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种持续默读的形式,教师预判学生会出 现各种问题,比如进入阅读状态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书等。事实证明,学生确 实出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活动开始第一周,教师并没有与学生一起阅读,而是督促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查看学生自己选择的书籍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英语水平, 如果不符合的话,提醒学生换书,并告诉该生需要换成什么样的书,还有提醒学生填写读书记录单。
经过一周的适应后,学生慢慢熟悉这种形式,从第二周开始,教师与学生一同阅读。每次阅读完,与学生一同记录今天的读书记录单。读书记录单需要学生填写书名、日期、页码、简略笔记(阅读感受或好词好句)、阅读的大概字数。教师随机收取读书记录单,进行反馈。
持续默读中后期,学生已经基本习惯课前 7 分钟阅读,从一开始老师需要每节课提醒大家拿出小说,到现在不需要提醒,学生知道只要上英语课,课前就要准备好小说。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各班内部出现自发互相借阅书籍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买了一套《书虫》,英语课前,其他同学会向这些同学借阅。书籍流动是很好的资源互通。
4. 反馈方式。持续默读的原则中有一条是不需要学生交任何形式的读书报告,避免给学生增加压力而使其对默读抵触,那么如何能够知道学生到底读没读,读了的话又理解多少呢,我们主要是通过课堂分享交流和举办读书活动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反馈,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阅读欲望。
(1) 课堂分享交流。7 分钟持续默读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书籍内容或阅读感受。一开始没有学生自愿举手,教师并不强求,自己分享阅读的内容。我选择的阅读书目是Wonder《奇迹男孩》,前三天都是由我在班级进行分享,大部分分享的都是词语和句子,由词语和句子带出小说内容和我自己的 感受。例如 a white lie, like a lamb to the slaughter。在我连续三天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后,两位同学主动进行了分享,虽然分享的都是生词和句子,并没有过多涉及书籍内容,但已经是个很大的突破。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分享了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情节以及自己的感受,随后多位同学也分享了自己所读书籍中有趣的部分。
(2) 读书节活动。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正好借着读书节的东风,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考虑到让学生现场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书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让学生录制成视频,然后进行现场播放,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我们从班内推选出优秀的视频作品,拿到全校的读书节上进行展示。学生录制的视频内容为推荐自己在读或已经读过的书籍,我们希望以此活动推动分享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活动结束后,我们创办的英语学习公众号iBoutique English 也推出了活动的报道文章,并放上了视频。
二、持续默读前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
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持续默读,是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针对该问题, 我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1. 阅读成绩对比。我选取了期两次考试期末中的阅读成绩进行对比,分别对比了阅读理解题 3 篇文章的蓝思值(即文章难度)、阅读理解题目类型(即题目难度)和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平均分,如下所示。
从期中期末考试 A 篇阅读文章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文章蓝思值和题目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平均分增加了。
从期中期末 B 篇和 C 篇文章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期末 B 篇和 C 篇文章蓝思值低于期中,但期末 B 篇只有一道直接获取信息题,而期中 B 篇有两道直接获取信息题,期末 C 篇有四道题,比期中 C 篇增加了一道推理判断题,可以看出期末 B 篇和 C 篇的题目难度比期中要大,因此可以说明学生的平均分增加了。从以上表格和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经过了半個学期的持续默读训练后,阅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并不明显,毕竟半个学期时间较短。虽然只统计了半个学期的数据,但从期中期末成绩的对比中,依然可以看出学生阅读成绩的增加, 说明持续默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 问卷调查。持续默读活动中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 110 份,初一学生共计 115 人。其中 92 人认为目前阅读的书籍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从开始实施持续默读活动,到问卷调查日止,共计阅读 20 天(除去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其中 12 人阅读词数不到 2000 词,即每天不到 100 词;63 人阅读词数为 2000-6000 詞,即每天 100-300 词;35 人阅读词数为 6000 词以上,即每天阅读300 词以上。说明大部分人在持续默读活动中,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相信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量会稳步上升。
三、持续默读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1. 收获。
(1) 学生有了阅读时间。因为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所以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阅读时间,不管时间长短,他们多多少少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英文阅读。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们的阅读量会越来越大。
(2) 集体阅读环境的影响力。在教师阅读示范下,以及集体阅读氛围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进行阅读。有一位上课几乎不听课的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持续默读时间中,也在拿出《小屁孩日记》很认真地读,虽然他看的是中英对照版本,但对他来说,比上课发呆、睡觉强多了。
(3) 书籍流动。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开始出现自发的书籍借阅情况,有的学生买了一套分级读物,就会借给其他同学看,这是很好的资源共享。
(4) 教师带动学生分享交流。持续默读活动中,前三天都是由我在班级进行分享,之后的过程中,我也会不定时跟学生分享我的阅读感受。学生很喜欢老师和他们分享,听得很认真。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分享自己的书籍内容和读书感受,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持续默读中,教师陪同阅读、示范分享的重要作用。
2. 反思。
(1) 阅读材料指导不细致。最开始在书籍的选择上,教师指导得不细致,只是给学生和家长发了推荐书单, 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书店选书,导致一半学生选择的书籍难度较大。后来老师们每天督促部分学生把书籍换成分级读物,再加上买分级读物的同学借给其他同学阅读,老师也把典范英语借给学生阅读,情况才有了一些好转。
(2) 分享交流活动较少。分享交流活动主要是课堂的分享交流和读书节活动,交流读书体会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我们在寒假作业中布置了一项制作读书视频的任务,让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本学期持续默读活动中所读书籍或是假期新读的书籍,并制作成视频。
(3) 持续默读实施时间较短。Krashen(2004)称持续默读活动进行时间越长,其对读者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的促进效果愈显著,默读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以一年以上为宜。我们的持续默读只进行了一个学期,虽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效果并不显著。但开展课外阅读毋庸置疑,而且持续默读又收到了一定成效,因此之后的课程中会继续开展持续默读活动。
参考文献:
[1]McCracken R A. Initiating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J]. Journal of Reading, 1971,14(8):521-524.
[2]Krashen S D.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M]. 2nd ed. CA: Libraries Unlimited, 2004.
【关键词】初中;持续默读;实践
【作者简介】朱文佳(1989.01-),女,北京人,北京四中璞瑅学校,中学英语教师,硕士。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对除教材外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量化要求,同时从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上也提出了要求。要想达到课标的要求,仅仅依靠常规的教材阅读和阅读题的练习无法实现,因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持续默读活动,希望通过该活动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持续默读实践
1. 活动宣讲。在班级内进行持续默读活动宣讲,宣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持续默读,二是为持续默读造势,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材料选择。(1) 本校的持续默读推荐书单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分级读物,如《典范英语》《黑布林英语阅读》等;二是系列读物,如《小屁孩日记》《纳尼亚传奇》等;三是英文原版小说,如Holes,Charlotte’s Web等。
(2) 撰写家长信,向家长介绍该活动,并附上持续默读推荐书单,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去书店根据推荐书单选书。
(3) 如果学生没有购买书籍,可以借看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书籍,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书籍。
3. 持续默读。McCraken(1971)提出了进行持续默读的六条原则:①每个学生必须不出声地读。教师可以强调对默读的严肃态度。 ②教师也要默读,而非来回巡视, 为学生树立阅读榜样,以身作则。③每位学生选择一本书,中途不可更换以防分心。④使用定时器。最好不要使用挂钟,以免学生过多关注时间。⑤不需要学生交任何形式的读书报告,否则会增加学生压力而使其对默读抵触。⑥在全班全员环境中进行。利用集体约束力,创造集体阅读环境。
我们用周一至周五每节英语课课前 7 分钟时间开展持续默读,包括预备铃 2 分钟和课时 5 分钟,然后再开展常规的英语授课,我们使用的定时器就是手机,定时很方便。
持续默读开始第一周,除了第二条原则,我们基本遵循 McCraken 提出的六 条原则。因为第一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种持续默读的形式,教师预判学生会出 现各种问题,比如进入阅读状态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书等。事实证明,学生确 实出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活动开始第一周,教师并没有与学生一起阅读,而是督促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查看学生自己选择的书籍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英语水平, 如果不符合的话,提醒学生换书,并告诉该生需要换成什么样的书,还有提醒学生填写读书记录单。
经过一周的适应后,学生慢慢熟悉这种形式,从第二周开始,教师与学生一同阅读。每次阅读完,与学生一同记录今天的读书记录单。读书记录单需要学生填写书名、日期、页码、简略笔记(阅读感受或好词好句)、阅读的大概字数。教师随机收取读书记录单,进行反馈。
持续默读中后期,学生已经基本习惯课前 7 分钟阅读,从一开始老师需要每节课提醒大家拿出小说,到现在不需要提醒,学生知道只要上英语课,课前就要准备好小说。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各班内部出现自发互相借阅书籍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买了一套《书虫》,英语课前,其他同学会向这些同学借阅。书籍流动是很好的资源互通。
4. 反馈方式。持续默读的原则中有一条是不需要学生交任何形式的读书报告,避免给学生增加压力而使其对默读抵触,那么如何能够知道学生到底读没读,读了的话又理解多少呢,我们主要是通过课堂分享交流和举办读书活动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反馈,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阅读欲望。
(1) 课堂分享交流。7 分钟持续默读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书籍内容或阅读感受。一开始没有学生自愿举手,教师并不强求,自己分享阅读的内容。我选择的阅读书目是Wonder《奇迹男孩》,前三天都是由我在班级进行分享,大部分分享的都是词语和句子,由词语和句子带出小说内容和我自己的 感受。例如 a white lie, like a lamb to the slaughter。在我连续三天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后,两位同学主动进行了分享,虽然分享的都是生词和句子,并没有过多涉及书籍内容,但已经是个很大的突破。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分享了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情节以及自己的感受,随后多位同学也分享了自己所读书籍中有趣的部分。
(2) 读书节活动。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正好借着读书节的东风,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考虑到让学生现场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书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让学生录制成视频,然后进行现场播放,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我们从班内推选出优秀的视频作品,拿到全校的读书节上进行展示。学生录制的视频内容为推荐自己在读或已经读过的书籍,我们希望以此活动推动分享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活动结束后,我们创办的英语学习公众号iBoutique English 也推出了活动的报道文章,并放上了视频。
二、持续默读前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
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持续默读,是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针对该问题, 我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1. 阅读成绩对比。我选取了期两次考试期末中的阅读成绩进行对比,分别对比了阅读理解题 3 篇文章的蓝思值(即文章难度)、阅读理解题目类型(即题目难度)和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平均分,如下所示。
从期中期末考试 A 篇阅读文章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文章蓝思值和题目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平均分增加了。
从期中期末 B 篇和 C 篇文章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期末 B 篇和 C 篇文章蓝思值低于期中,但期末 B 篇只有一道直接获取信息题,而期中 B 篇有两道直接获取信息题,期末 C 篇有四道题,比期中 C 篇增加了一道推理判断题,可以看出期末 B 篇和 C 篇的题目难度比期中要大,因此可以说明学生的平均分增加了。从以上表格和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经过了半個学期的持续默读训练后,阅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并不明显,毕竟半个学期时间较短。虽然只统计了半个学期的数据,但从期中期末成绩的对比中,依然可以看出学生阅读成绩的增加, 说明持续默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 问卷调查。持续默读活动中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 110 份,初一学生共计 115 人。其中 92 人认为目前阅读的书籍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从开始实施持续默读活动,到问卷调查日止,共计阅读 20 天(除去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其中 12 人阅读词数不到 2000 词,即每天不到 100 词;63 人阅读词数为 2000-6000 詞,即每天 100-300 词;35 人阅读词数为 6000 词以上,即每天阅读300 词以上。说明大部分人在持续默读活动中,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相信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量会稳步上升。
三、持续默读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1. 收获。
(1) 学生有了阅读时间。因为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所以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阅读时间,不管时间长短,他们多多少少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英文阅读。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们的阅读量会越来越大。
(2) 集体阅读环境的影响力。在教师阅读示范下,以及集体阅读氛围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进行阅读。有一位上课几乎不听课的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持续默读时间中,也在拿出《小屁孩日记》很认真地读,虽然他看的是中英对照版本,但对他来说,比上课发呆、睡觉强多了。
(3) 书籍流动。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开始出现自发的书籍借阅情况,有的学生买了一套分级读物,就会借给其他同学看,这是很好的资源共享。
(4) 教师带动学生分享交流。持续默读活动中,前三天都是由我在班级进行分享,之后的过程中,我也会不定时跟学生分享我的阅读感受。学生很喜欢老师和他们分享,听得很认真。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分享自己的书籍内容和读书感受,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持续默读中,教师陪同阅读、示范分享的重要作用。
2. 反思。
(1) 阅读材料指导不细致。最开始在书籍的选择上,教师指导得不细致,只是给学生和家长发了推荐书单, 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书店选书,导致一半学生选择的书籍难度较大。后来老师们每天督促部分学生把书籍换成分级读物,再加上买分级读物的同学借给其他同学阅读,老师也把典范英语借给学生阅读,情况才有了一些好转。
(2) 分享交流活动较少。分享交流活动主要是课堂的分享交流和读书节活动,交流读书体会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我们在寒假作业中布置了一项制作读书视频的任务,让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本学期持续默读活动中所读书籍或是假期新读的书籍,并制作成视频。
(3) 持续默读实施时间较短。Krashen(2004)称持续默读活动进行时间越长,其对读者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的促进效果愈显著,默读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以一年以上为宜。我们的持续默读只进行了一个学期,虽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效果并不显著。但开展课外阅读毋庸置疑,而且持续默读又收到了一定成效,因此之后的课程中会继续开展持续默读活动。
参考文献:
[1]McCracken R A. Initiating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J]. Journal of Reading, 1971,14(8):521-524.
[2]Krashen S D.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M]. 2nd ed. CA: Libraries Unlimited,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