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天才作家D·H·劳伦斯(1885-1930)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为年仅28岁的劳伦斯带来了荣誉。他打破十九世纪前辈作家的传统创作方法,以其独特的风格,抒情的笔调,细腻的心理刻画,为我们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女性形象。如在《儿子与情人》中出现的三位女性。可正因为他刻画女性形象的成功,使大部分学者将他们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和分析那些女性人物身上。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对来说,就容易被人遗忘或忽视。在《儿子与情人》中,除了保罗这一男主角之外,他的父亲瓦尔特·莫瑞尔则明显被很多人忽视。在劳伦斯的笔下,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人憎恶和瞧不起的男人。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普通的矿工,一个可怜的工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文拟从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入手,从社会经济,家庭,和他自身的性格弱点三方面入手,从而说明,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文明发展社会工业化的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时它也破坏了家庭的和谐。这也正是劳伦斯大多数作品所反映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瓦尔特·莫瑞尔 工业文明 家庭 性格
  
  D·H·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小说中的男性人物之一——瓦尔特·莫瑞尔就是深受工业文明影响的人之一。初读小说,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脾气暴躁,整天就知道酗酒,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甚至拿着养家的钱去喝酒的一个不负责任的粗鲁的男人形象。很多人对他厌恶不已,认为他应该为小说中保罗和他母亲的畸形关系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可细读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和保罗一样,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所作所为,逃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是一个受害者,过着悲苦的一生。而他的悲剧命运,也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一、工业文明是瓦尔特·莫瑞尔悲剧命运的根本性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烙印。工业化大生产不仅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它不仅使旧的农村经济破产,而且使本应作为主体的人丧失了主体性,沦为机器的奴隶。瓦尔特就是这种工业大生产的受害者,他来自工人阶层,十岁就做童工,下井挖煤,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不可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没有任何教育背景和一技之长的他,只有重复祖祖辈辈们走过的路,仍然做个煤矿工人。我们首先来看工业文明所带给普通矿工的生存状态。他白天在“黑暗”的矿井底下工作,工作结束之后已是晚上,仍是一片“黑暗”。他永远都生活在“英国最可怕和最使人难以忍受的”“黑暗”之中。我们知道,矿井中的生活除了黑暗,还有巨大的危险潜伏着。在那里,工人们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瓦尔特就曾经有一次被轧坏了腿。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一种过了今天就不知有没有明天的日子中,人的精神该是如何的压抑和苦闷难言。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经常酗酒的原因之一。只有用酒精去麻痹自己,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联系对比结婚前的那个体格健壮、身材挺秀、风度翩翩,一头波浪形的黑发闪闪发亮的瓦尔特到最后变成一个经常酗酒、脾气暴躁甚至打骂妻子的瓦尔特,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他堕落了?使他成了妻子眼中赚钱的机器?
  另外,由于金钱的关系,现代文明使工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冷漠。在莫瑞尔嘲笑过和他一起的工头之后,这个工头就开始记恨他。“艾弗德·查尔斯沃斯对莫瑞尔在酒店中嘲笑自己,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尽管莫瑞尔是一个很能吃苦的矿工,他结婚那时,一星期还能挣5英镑,可现在他被分派到更杂更贫的矿井里,那里煤层很薄,而且难采,所以无法赚钱。”(劳伦斯:18)他们之间没有同情心,不考虑在莫瑞尔的身后还有一大家子等着他的工资养活。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出,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变形的人际关系,被扭曲了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给煤矿工人瓦尔特带来的烙印。
  
  二、冷漠的家庭关系是形成瓦尔特悲剧的直接原因
  
  瓦尔特在家里所处的地位也让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首先来看他和他太太的关系。出身、志趣和信仰的不同,让两人的结合成为一个错误。然而这并不是他的错,双方都要负责任。由于整天在矿井的黑暗中生活,使他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他只有靠酒精去麻醉自己。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却一致认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整天只知道酗酒的人。实际上,“他喝酒虽凶,但比不上其他矿工厉害,而且总是喝啤酒,尽管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多大的伤害。”(劳伦斯:17)在婚后的短暂的甜蜜日子之后,莫瑞尔夫人开始了对她丈夫的鄙视。
  莫瑞尔夫人终于看不起她的丈夫了。她的心从父亲身上转到儿子身上。她开始忽视他,小家庭的新奇感也早已消失。她伤心地暗自数落着丈夫,他没有毅力,缺乏恒心,凡事只求一时痛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劳伦斯:15)
  妻子的蔑视,使瓦尔特精神上苦闷无比。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嘘寒问暖,是家里人的支持和理解。而这对瓦尔特来说,却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妻子从内心上瞧不起他,对他唯一的爱好,更是鄙视无比。在这种情况下,脾气暴躁的瓦尔特有时候选择打骂妻子和孩子,实际上也是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婚前的他并不是这样的。他“生气勃勃,幽默诙谐”(劳伦斯:9),“他聪明手巧,擅长修修补补”(劳伦斯:12),也许他只是想以此方式来唤起家里人对他的注意。在莫瑞尔太太抱怨丈夫没有任何的温柔和体贴的同时,她在向保罗控诉,“我从来没有——保罗,你知道吗?我从来没有过丈夫。真的,从来没有过。”换个角度来想,对瓦尔特来说,他何尝有过真正的妻子呢?妻子将所有的精力和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们,而丈夫,却是这个家中被永远遗忘的人。对于莫瑞尔太太,内心和精神空虚的她,还能在儿子们身上找回失落的情感,找回安慰。而可怜的瓦尔特,没有任何人能理解他。小儿子亚瑟表现出的一点点对他的喜爱都让他激动和兴奋不已。在得知妻子病危的时候,他那种手足无措的形象,看了也不觉让人心酸。“莫瑞尔站在那儿望了望,然后无助恐惧地看了看儿子。”(劳伦斯:474)他甚至不敢走上前去细看一下他的妻子,夫妻关系冷漠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其次我们来看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他和莫瑞尔太太一共孕育了四个孩子。除了小儿子亚瑟偶尔流露出对他的温情之外,其他三个孩子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对他都有一定程度的敌意。其中尤以保罗为代表。他每夜都祈祷“让他不再酗酒”,“上帝让他去死吧”,“让他死在火坑中”。我们读到这,首先感到的是荒谬,接着是震惊。这是他的亲生儿子吗?怎么会去诅咒自己的生身父亲,盼望他死?带着这样的情感,可以想象他对自己父亲的态度。不管怎么样,他的父亲还在用他自己的体力,去挣得微薄的工钱,负担着这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虽然酗酒和打骂妻子和孩子是不对的,可反过来想,如果自己的妻子对丈夫温柔一点,而不是从内心上蔑视他,从言语上不断地嘲笑他,孩子们如果都能和善地对待他,他又怎么会整天地酗酒和打骂人呢?
  在对自己毫无温情的家庭中生活,让瓦尔特的精神不能得到丝毫的放松。他过着苦闷无比的家庭生活,从这一点上说,他也是家庭中的受害者,是个不幸的人。
  
  三、性格缺陷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除去外部经济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瓦尔特本身的性格缺点也要为他的悲剧命运负一部分责任。在他身上,有着传统的男权和父权思想在作怪,他企图让妻子听他的话,意识不到自己和妻子在精神上的差距。同时,为了维护自己在家中的父亲地位和形象,他对自己的子女采取了暴力的手段,动辄打骂,这让他的孩子们更加疏远他。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不和谐。他争强好胜,喜欢和矿里的工人斗嘴,导致他尽管工作踏实,“但他的工资不增反降。因为他多嘴多舌,爱说闲话,目无上级,谩骂矿井工头。”(劳伦斯:18)使自己长时间分配不到好的煤段,工资不能上涨,无形中更让家人瞧不起他,也更加加重了他自己的精神负担和郁闷不得志。
  
  结论
  
  从出场时的潇洒,“体格强壮,身材挺拔,仪表堂堂”(劳伦斯:9),到结局时的落寞和悲惨。实际上,和毁灭的莫瑞尔太太相比,瓦尔特并没有幸运多少,到最后落得和儿子连家都不愿回的下场。这个可怜矿工悲惨的一生确实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沉思和探讨的地方。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合力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给人类带来更高文明的同时,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普通工人,甚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这种关系的冷漠和异化,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也就是劳伦斯作品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和警示之一。我们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家庭的和谐,毫无疑问,瓦尔特的悲剧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ackson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二桃杀三士”的“士”字的理解谈开去,辨析了古汉语中常见的几个意义相近的多义词,如“兵”、“卒”、“嘴”、“口”、“面”、“目”等。  关键词:古汉语 多义词 辨析    1923年,北洋教育总长章士钊,在《新闻报》上写了一篇《评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说文言文如何好,并举例说:“二桃杀三士,谱之于诗,节奏甚美。今日此于白话无当也,必曰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这里的“士”字,有“文士”
摘要: 本文通过对法语TEF考试中文化因素的分析,指出在法语教学实践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法语 TEF考试 文化教学    近几年,随着法国成为国内自费留学市场中的新热点以及法语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报考法语TEF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特别是改为E-TEF机试后,由于增加了考试的次数,考试人数骤增。笔者通过对TEF考试目的、考试题型及
摘 要:本文从听力方面、英语知识运用方面、阅读方面和书面表达方面论述了如何备战英语高考,强调了对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英语高考 英语知识 灵活运用    研究2006、2007年四川省高考英语卷并结合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及示例进行认真阅读和研究后,本文结合本人在几届的高三英语教学中所得,谈谈如何备战08年高考(四川卷)。  高考考纲要求高三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过的英语单词和词组,相
摘 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在美学道路上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他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思想,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韵”这个概念,并将这个观念贯穿到整本书中。“光韵”这个理论对于今天的文艺作品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 光韵    引言    偶然的机会,我在赵勇老师的博士论文《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整合与颠覆》中读到了有关本雅明的精彩评论,这使得一向钟情于
摘 要:“hard”和“hardly”是一对音形相似词。它们读音相似,拼写相近,但意思和用法却完全不同。语料库调查发现,不少中学生常误认为“hardly”是“hard”,或是与“hard”对应的副词,因而产生误用。这一现象提示:要多关注音形相似词;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与学。  关键词:二语习得 错误分析 语料库调查 写作音形相似词    一、音形相似词    “-ly”在英语中通常是副词的后缀。
一、搭配不当    主要有述宾不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一面和两面不搭配等情况。  ①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四川卷)  ②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北京卷)  ③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
摘 要:EDA技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技术,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它给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电子设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先介绍了EDA技术的发展概况,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EDA技术的发展促进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EDA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现代双语教学中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体系引入地理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以及教育手段或方法、双语教学意义的研究。
摘 要:对艺术和历史的关系的阐述所凭借的尺度一般都是真实性。日常的看法一般认为历史比艺术真实,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虽然在艺术方面具有创造性的看法,但他对历史的看法却完全基于一种日常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理性自身演绎的历史,具有必然性,所以历史跟艺术是同一的,但他终究还是认为艺术比历史真实。  关键词:艺术 历史 真实    当我们把艺术和历史用一个“和”字连接起来时,
[摘 要]理查德·C·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写到21世纪将是公民治理的时代,其中提到了积极公民资格这一概念,积极公民资格是公民有效参与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治理的基础。本文旨在对积极公民资格进行了再思考,对积极公民资格关于实现公民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对我国的公民资格进行了剖析和再思考。  [关键词]公民治理;公民资格;积极公民资格  [中图分类号]C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