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堂融入流行音乐的实践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的不同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分析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必然性及方法,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美育效果。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音乐课堂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異,各种传播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得流行音乐无处不在。在流行音乐文化盛行的时代大背景下,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在各音乐院校应运而生。在“流行当道”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成为学校美育的一部分,这是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一、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的必然性
  现时,流行音乐已经深入大众音乐生活当中,并且成为了民众生活的“主流”音乐形式。而广大青少年学生则是这民众中最大的群体。《音乐新课标》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兴趣来源于社会广泛流传的流行音乐,他们的音乐生活也随处充斥着流行音乐。
  1.流行音乐传播的普遍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各种传播媒体的高度发达,电视电台、网络、手机app等平台所播放频率最多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这些轻便快捷的传播媒介与方式,使中学生极其容易就能接触到流行音乐,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很不自觉地就会多听、多唱,并迅速地传播。
  2.流行音乐形态符合青年学生的心态发展
  流行音乐已成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与艺术歌曲不同,流行歌曲的创作方式独特,曲调丰富,风格新颖,旋律简单、易唱易记,歌词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浅显地表达出情感。听唱最新流行歌曲,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显然成为一种潮流,这也更符合他们这一阶段勇于追求新鲜事物、敢于模仿的心态。
  3.音乐教材不能与时俱进,迫使音乐教师“选材施教”
  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依然是传统的选材,主要以中外经典作品、艺术类音乐歌曲为主,这些音乐往往过于“高雅”,或者地域性、时代感太强,这给学生产生了距离感,其中还有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消极厌烦情绪。在此情况下,音乐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材,而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就成了音乐教师的选材对象,并逐渐成为了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载体、美育的一种题材。
  二、让“流行”与“经典”相结合,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
  流行音乐的创作,有很多元素是借鉴于古典音乐、民歌、戏曲等领域,流行与经典相互融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具有独特内涵的新音乐文化,当中创作的新作品不胜枚举,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新风尚。如:
  周杰伦《琴伤》借用柴可夫斯基《四季》套曲中的《六月-船歌》;
  周杰伦《夜曲》 采用肖邦《降E大调夜曲》;
  4 in love《一千零一个愿望》采用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
  廖隽嘉《等等等等》 采用肖邦《练习曲Op.25,No.11》;
  马天宇《青衣》、李玉刚《新贵妃醉酒》、信乐团《北京一夜》等歌曲与中国戏曲相结合。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状况,挑选具备良好音乐特质与音乐表达力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素材和内容,与时俱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达到预期良好的美育效果。
  1.积极引导,正确选材
  由于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的影响,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严重,再加上音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时流行音乐良莠不齐。流行音乐的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大部分的是成人诉说情爱的爱情歌曲,或者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没有实质的内涵,甚至不乏一些带有消极影响的歌曲,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听唱。而作为中学生,他们对于流行音乐中存在的内容、思想的优劣鉴别能力有限,这或深或浅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高,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美育效果。因此,音乐教育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业余音乐文化生活给予必要的正面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流行音乐,让学生接触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好把词曲俱佳的流行音乐作品和相对低俗的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流行音乐,可以是校园歌曲,如:《奔跑》《真心英雄》;也可以影视剧歌曲,如:《好汉歌》《平凡之路》等;还可以是活动、综艺主题曲,如:《北京欢迎你》《经典咏流传》等。这些作品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
  2.结合音乐教材,和学生一起分析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的共性及区别
  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艺术类作品,如果生搬硬套按书讲课,往往使学生感到无趣,课堂气氛沉闷,这时,迎合学生的口味,加入流行音乐,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协调两方。例如,在欣赏中国戏曲音乐——京剧时,如果完全讲述京剧的唱腔、表演形式、角色等,学生肯定会有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这时,如果教师用以京剧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京歌《唱脸谱》进行导入分析,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独特的唱腔、别具一格的戏曲文化,师生一起享受一场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京剧”的盛会,那么,学生一定会被这一“国粹”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流行风格的完美结合,运用最具时代感的形式去表现,学生们不仅不会感到陌生,还会激发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自愿去传承发扬。   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珍品,是必须传承的。在教学中,音乐教师把流行音乐与这两者有机地融合,更能够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了。
  3.有效的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美育效果
  情景一:在教学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教师播放歌曲《朋友》《第一时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同主题的歌曲,师生一起边听边唱,把学生引入浓厚的友情氛围中,再引出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教学,显得更加地顺其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情景二:在讲述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与音乐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往往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茫然。这时,教师播放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学生就会感觉很熟悉,情不自禁地跟唱,教师再顺理成章地播放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片段,學生就会感受到两首音乐的相似之处,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接下来讲述莫扎特生平及其他音乐就变得更顺畅轻松。
  情景三:在学习劳动号子时,融入说唱音乐对劳动号子进行创编,让学生在体会劳动号子的旋律、作用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号子的曲风、学习号子的曲调内涵。如:在学习《船工号子》时,鼓励学生在第一句吆喝呼号“呦嗬!呦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的旋律中加上实际歌词的说唱,形成对比明显的两条旋律线,学生会感觉很新鲜,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创作中。这种教学设计既符合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及探索的心理特征,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是光辉的,是荣耀的。教师的心灵是纯净的、无私的、高贵的。那您呢,我的好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  记得初见时,您的鬓角已经染上了星星点点的斑白,但肤色却是黝黑的,乍一看像一位体育老师。可想而知,当我知道您是位语文老师时是有多诧异了。特别是当知道您规定每天早上七点前要到校时,内心多少还是有点忐忑。因为我起得晚,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新思想、新思潮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思想工作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些变化对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并解决好,是现时每个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本人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认真分析并总结各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逐步摸
【摘要】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话在PEP小学英语课本中占据很大的份额。课本里的主题都是和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然而,教学缺少真实的语用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氛围不活跃,很难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造成学生课堂效率低下,难以见成果。因此,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告别“哑巴式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教学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一书中提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应该被看成教学工作所应追求的一个更高的目标,即由被动地按照教师提问去进行思考,逐步过渡到由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当学生能够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意味着学生开始从粗浅的好奇心逐渐转向有理智的好奇心。这种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学会学习、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萌芽。“问题提出”是教师运用学生提问来设计和推
幼儿园把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特色本土文化活动中,是建构幼儿成长真实体验德育的关键,也是为幼儿提供感知文化差异性,建立初步归属感的重要根本。在本土文化活动中, “润物无声”地渗透对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不仅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也为建构幼儿园“客侨文化”特色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框架,对创建幼儿园“客侨文化”特色,对幼儿发展所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客侨文化”园本课程内容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指南》社会领域
在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今天,教科书编排的探究实验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些探究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尤其是一些涉及温度和压强变化的探究实验,耗时长,实验现象不明显,导致有些老师就让学生观看视频来代替课堂的探究实验。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对学生提高素养。如何对这些涉及温度和压强变化的探究实验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摘要】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镇学生弱,嘴巴很“紧”、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胆子小,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这段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积极探讨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有效利用的实践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
【摘要】线条运用能力在美术学科学习能力中占主导地位。点、线、形,作为造型的元素,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武器,是学生表现形象的主体语言。“线”变得足够短的时候就成了“点”,“线”变得足够粗的时候就成了“面”。线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产生粗细、长短、强弱、虚实等变化,这种变化除了表现出物体特征外,还表现了心理和感情特征,每种线条形式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鼓励学生去寻找对象表现的语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
【摘要】在数学复习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习质量。长期以来对于复习课的关注与研究都比较少。其实,每个学期至少累计有四、五周的复习时间,复习课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起到梳理教材文本、检查知识疏漏的作用,还具有构建知识网络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功能。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于幼儿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完善与提升。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可以发现。幼儿的语言能力建立在日常交流的基础上。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要为幼儿创造最为轻松、舒适的交流环境,引导幼儿身边的人多与其进行交流,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内心的意见与看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让幼儿”有话可说“属于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通过角色扮演、音乐渲染